校园戏剧的“强烈体验性”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13    作者:李斌 许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学校园戏剧活动近年来十分火热,成为戏剧界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各地戏剧组织也利用高校学子对戏剧的关注,纷纷开展戏剧进校园活动,高校成为中国戏剧最具活力的舞台。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剧协等单位承办的“校园戏剧与素质教育”研讨会暨第二届江苏省校园戏剧节颁奖活动于近日在苏州大学召开,京沪宁的戏剧专家和大学校园剧社代表就“校园戏剧与素质教育”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校园是戏剧的重要创作土壤

    普及和推广校园戏剧活动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曾是校园戏剧发展的重镇。1909年该校东吴剧团成立,距今已有101年历史,它是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剧社之一,也是现存历史最长的大学校园剧社。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在中国话剧开端问题上提出新的意见。一般认为1907年留日的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组织“春柳社”,是中国话剧的开端。实际上,清末上海学生演剧是中国话剧的开端,中国话剧的开端应是在1899年。“春柳社”演剧是上海学生演剧活动在东京的延伸和发展。

    大家充分肯定校园戏剧的功能,中国剧协副秘书长周光认为,素质教育与人格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人格健全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教育目标,校园戏剧在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江苏省剧协主席汪人元认为,校园戏剧是文明戏的前身,是当时青年树立维新思想、开启民智的武器,挥洒才情、智慧,释放情感的重要方式,无论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还是对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文联党组副书记杨企鹏指出,“戏剧进校园,普及了戏剧知识,提高了学生文化修养,繁荣了校园文化,展现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发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人生、戏剧本体的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认为,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戏剧已在一些大城市拥有一批观众,民营剧场也增长很快,戏剧的“强烈体验性”使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其他艺术样式难以匹敌的魅力。

    只有3分钱也要做话剧

    与会各高校剧团老师与学生热烈交流了校园戏剧建设的现状与经验,在戏剧普遍衰微的今天,在校园戏剧人“只有3分钱也要做话剧”的执著精神感召下,校园戏剧蓬勃兴起。学生剧团活跃在各大高校,仅以江苏省为例,就有东南大学极坐标话剧团、苏州大学东吴剧社、苏州科技学院新程剧社、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话剧社、南京审计学院“红帆船”话剧社、常州工学院阳湖剧社、江苏警官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那一剧社、南京农业大学的艺人剧社、南京林业大学的水杉剧社、河海大学的逸雪剧社等。各校园剧团所有的演出程序,从剧本、舞台、音乐到演员,全部由大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如苏州大学的《日出·命运》、《赵氏孤儿》、南京农业大学的《安妮日记》、南京大学的《毕得曼和纵火犯》、东南大学的《灵魂拒葬》、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再见苹果》等,都在江苏省第二届校园戏剧节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同时,校园戏剧团中组织者、演员都是学生,专业素养不高,校园戏剧还处于业余水平,校园戏剧缺乏优秀的原创剧本、表演技巧有待提高、导演意识有待加强等问题突出。为了更好地加强校园戏剧建设,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戏剧与文学修养,善于从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从生活的人转化为艺术的人,通过互相适应和交流,逐渐融洽形成的团队,才能真正提高校园戏剧建设的水平。

    既要提高,更要普及

    江苏省一贯重视校园戏剧的发展,自2007年始,江苏省校园戏剧节对活跃大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后备戏剧人才和戏剧市场,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代校园戏剧也面临许多挑战,多样化的校园戏剧发展之路其核心就是:既要提高,更要普及。剧作家郭启宏以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为例,谈到校园戏剧的发展应与商业炒作保持距离,同时鼓励作品创新,只有在创作思想上要超越政治理念与程式,进入到人的层次,才能真正实现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创作出多元的、创新的校园戏剧。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从戏剧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不能称为下里巴人的艺术就没有生命力”,戏剧必须依靠观众才能生存,才有价值。校园和戏剧之间是互动的关系,“戏剧进校园”不能简单理解为学生单方面带来什么,而要看成是一个“寻找观众”的过程,是戏剧“向生存土壤的回归”。在全球化语境下,校园戏剧“既要依靠观众发展自己的市场,也要培养出负责任的、对国际、民族、人类有益的观众”,用美好的戏剧帮助年轻人“向上生长”,给他们以思想、哲学上的启迪,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