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人的地方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09    作者:文 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爱都江堰。都江堰实在凝结了极其厚重的人文。她头戴世界文化遗产桂冠,自是实至名归。步入景区,一草一石一树一卉一砖一瓦的安排,既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又是那么的顺应自然,其实她就是天造地设,在方方面面。更主要的,这里特别养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大致是在2005年的夏季,我走进了她的深处玉堂镇水泉村。这里是财神爷赵公明故里。原以为财神爷驻在之地金钱意识特强,其实不然。这里是那么的天然原生态。只见良木蓊郁芳草萋萋,耳听好鸟和鸣清泉潺潺,蓬勃的竹树掩映着白墙黛瓦,几缕炊烟袅袅而生,细犬打斗猫鸡相戏,真一幅桃源愿景之现实画图。村委会主任赵广福,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目光炯炯特有神采。我说,“你们村干部年轻得很哟。”他很骄傲地说:“我们这里山水养人,是长寿之乡。这是我们的会计老罗,也不显年龄吧?”赵主任让我猜罗会计的年龄,我说四十多岁,他显得比我年轻得多。“我都五十好几了。1952年的。”赵主任说,这几年实行“城乡一体化”,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赵公山风景好,离城市近,办农家乐的多,绿色食品、三木药材、木材销路好。“所以,赵公元帅手下无穷人。”小伙子幽了一默。我当时在民政部门工作,问他:“村里总还是有穷人吧?我们去看一户特困户吧。”我们一同往山上攀登,去查看名叫周仕清的特困户的住房情况。曲折的山路两旁种满了猕猴桃、核桃、杜仲、银杏,它们与竹树为伍,把青山装扮得更加葱茏。

    其实,周仕清吃饭没有问题,他不过是好喝上一口,只要能换钱的东西则全部换钱喝酒。我们在半山腰碰见他正扛着一根碗口粗的木料下山换钱。我们叫他把木料寄放邻居家陪我们上山。他的所谓“家”,就几根木料撑几张破席,四周围上树枝遮风挡雨,雨大了就到邻居家借住。他却没有半点愁苦:“有饭吃,有酒喝,还图啥子?”笑得比我还灿烂。我说:“成都市在实施安身工程,你少喝酒,存点钱,邻居亲戚帮帮忙,政府补助一点,几个一点,给你修房子好不好?”他很不好意思:“我还要吃低保,又给我修房,咋好意思哟!”言语中透露出山里人的纯朴与厚道。后来听赵主任说,他进了养老院,享受了“五保”。

    然而“5·12”大地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撕裂了这里绚丽的画图。我于5月23日的夜晚再次走进水泉村,触眼之处惨不忍睹。我问一村民,他说:“幸好我全家和邻居都没事,听说全村也没有死人,只是伤了些人,房子不敢住人了。水泥砖房子好得多。已经开展了生产自救。政府发的救灾物资也领了。”我问赵主任,他正忙于查灾,说,水泉村离震中映秀差不多只是一山之隔,灾情自然沉重,他一家平安,老罗老李们也没事,我也就放心了。

    今年6月2日,我又走进恢复重建后的水泉村。村口,新镌刻的“中华财神第一村”几个大字向人们昭示,这里仍是富庶的文化村。农民住进了规整洋气的乡间别墅,“政和通宝”、“淳化通宝”等字样的古色调巨型元宝镶嵌别墅外墙,更增添了财神村的文化气息,而小型文化广场的赵公明塑像则强调了水泉村财神村不可取代的地位。新建的几个集中居住点体现了与环境的有机相融,与发展的密切相关,与自然、社会的互济共荣以及共享性等特点。

    我们走进7组2户村民的新家,黄英家4口人,住140多平方米;朱大元家2口人,住7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他们说,“生活可以,靠双手吃饭。”他们家都有人在外工作。“家道小康”是先民对家境的一种理想描摹,村民盼富盼了几千年,现在才真正走上了小康之路。于是有联:旺业淳风水泉果然桃源地;招财进宝赵公却是世间人。

    由于紧张的救灾重建与抓发展等,赵主任年轻英俊的脸上多了几道皱纹,他说,“灾后重建和恢复发展工作很辛苦,但能让老百姓住上抗震性强美观实用的小洋楼,苦点没关系。自己也住进了小洋楼,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大的改善,有另一种感觉,很巴适,很安逸,现在跟城里人一样了。”他说得开心,我听得羡慕,我说:“我给你当村民吧。我们到你这里建个文艺创作基地。”他更高兴了:“我们现在还是缺文化,文化味浓了,旅游价值就更大。”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燃烧着新的亮光。

    文艺是可以称作火把、路灯、烛照的,只要心里亮堂有火把有光亮,人生就一定会闪烁出绚烂的灵光。想到这里,我见赵公元帅似乎对他的赵氏后裔的见识露出了赞赏与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