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风采 甘肃气派——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甘肃文艺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09    作者:陇 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回应时代与本土呼唤的甘肃文学

    十年来,甘肃文学创作立足本土,描述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风俗,西部风情与民族色彩始终是甘肃作家的普遍追求,甘肃文学的地域性风格更加明显,并以此走向全国。在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的同时,文学活动也精彩纷呈,一些全国性的文学活动落户甘肃。“甘肃诗会”、“诗歌之夜”、“5·12全国抗震救灾文学研讨会”等在全国文坛受到关注。“甘肃小说八骏”上海之旅和北京之旅成功地打造了甘肃小说创作的文化品牌。近年来,甘肃每年出版文学作品百册以上,发表在国内重要刊物上的作品也较十年前翻了10余倍。仅2009年甘肃举办的“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奖”和“第二届黄河文学奖”的评奖中,达到备选标准的作品就接近400部。十年来,甘肃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上有了重大突破,而且质量上也有了显著提高,多次获得全国文学奖项,被多家全国性文学选刊选摘。一系列大型研讨活动的举办,全方位、多角度研讨了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甘肃作家高研班为甘肃广大中青年作家的成长提供了交流、学习、提高的平台;甘肃作家读书会推荐优秀作品、分析创作趋势,有力地增强了甘肃作家的创作热情;甘肃黄河文学奖的评奖,在推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各种主题的采风活动为作家深入生活,全面采写甘肃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的建设成就提供了必要途径。十年来,甘肃文学工作者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创作出了大批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了力量。

    春入梨园万树花

    甘肃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跨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甘肃的戏剧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甘肃戏剧的发展逐渐步入了快车道。舞剧《大梦敦煌》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继舞剧《丝路花雨》之后甘肃戏剧的又一张亮丽名片。话剧《兰州老街》《兰州人家》《兰州好家》“兰州三部曲”以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富有兰州地域特色的情境以及纯戏剧化的结构和低成本运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大型话剧《老柿子树》也深得观众认可,并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作为甘肃地方戏的陇剧,十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型现代陇剧《黄花情》参加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的演出,荣获“曹禺剧目奖”等多个奖项。大型民族历史陇剧《官鹅情歌》是陇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创作的第一部大型剧目,并成为甘肃继《大梦敦煌》后第二台跻身“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剧目。甘肃京剧事业成绩斐然,根据舞剧《丝路花雨》改编的京剧《丝路花雨》演出获得成功,为“丝路花雨”品牌注入了新的元素。秦腔这一在甘肃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种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成就,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河情》为甘肃秦腔在新时期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甘肃还继陕西省之后连续举办了3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筹建了中国秦腔博物馆。十年来,甘肃戏剧创作和演出在全国舞台大展风采,彰显了我省戏剧创作生产的实力和优势,演绎了一出经济弱省的“戏剧大省”传奇。2009年11月举办的“甘肃省加快戏剧大省建设论坛”,对续写甘肃戏剧辉煌、加快戏剧大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信甘肃戏剧定然可以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乐动陇原 歌醉神州

    十年来,甘肃音乐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坚定不移地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料,从丝绸之路,从敦煌,从甘肃多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求个性化的创新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声乐作品的创作是甘肃音乐创作的主流,作品多,获奖作品也多,并且获奖层次也高。甘肃的合唱歌曲创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在国内外乐坛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儿童歌曲的创作也成就突出,器乐创作有了长足进步,在过去少有人问津的交响乐创作方面也涌现了较多较好的管弦乐作品。西部大开发给甘肃的音乐创作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火热进行,作曲家的生活积累不断增厚,甘肃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取得了累累硕果,屡获全国性大奖,开创了令人鼓舞的新面貌。甘肃在音乐工作中把握发展机遇,因势利导,积极作为,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音乐活动,为多个音乐门类的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在社会上形成了学习音乐的热潮,多类音乐人才后备队伍也因此大为加强,一批年轻的音乐工作者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崭露头角,同时,一支有思想、有追求、有毅力的音乐理论队伍也日益壮大,创作出版了一大批质量高、甘肃文化元素明显、地域特色突出的音乐理论作品。

    陇原飞天舞韵长

    甘肃舞蹈艺术利用得天独厚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依托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借鉴国内外舞蹈艺术的先进理念,融合传统与现代,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形式,打造精品,为甘肃文艺事业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丝路花雨》被上海基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荣获各项殊荣,在全世界多个国家演出,深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北京奥运会演出中,舞剧《丝路花雨》让全世界的观众眼前为之一亮,20年前的经典焕发青春,为奥运会添上了亮丽色彩,向全世界展示了博大恢宏的敦煌文化。大型乐舞《敦煌韵》,参加了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在广东商业演出180余场,创造了甘肃文艺界市场化演出之最,并先后在国内外多次参加演出,荣获各种奖项。大型舞剧《大梦敦煌》十年来12次晋京演出,先后在全国20个城市成功演出,并在国外多个国家成功演出100余场,先后荣获中国舞协、中宣部、文化部颁发的3个国家级奖项,荣登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甘肃在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上,以追寻本土文化品格为核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掌握舞蹈艺术规律、专业技能优秀的舞蹈人才,而且在舞蹈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同时,在省内举办大量有影响的舞蹈比赛的基础上,选拔优秀舞蹈作品参加各种全国性舞蹈比赛或活动,并立足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大力推动少数民族舞蹈和基层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丰富了甘肃文艺百花园。

    浓墨重彩绘陇原

    十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深入陇原大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以多彩的笔墨不断挖掘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新颖的构思和引人入胜的艺术画面,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陇原特色的优秀作品。十年来,甘肃共举办各类作品展览300余次,接受美术培训和美术熏陶的人民群众达10万余人。“中国当代花鸟画大展”等国家级展览在甘肃成功举办,同时,“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甘肃作品展”、“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等展览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甘肃美术家面对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甘肃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人民群众的强烈审美需求,立足甘肃现实,发挥民族文化和西部风情的独特魅力,以极具陇原特色的精美画卷向全国美术界展示了十年来甘肃各项建设的崭新面貌。随着创作水平的提高和创作成果的丰富,甘肃美术的对外交流以及理论研讨活动也不断扩大。俄罗斯当代油画展,列宾美术学院教授作品展、师生作品展,以及一些著名美术理论家、艺术家参与的大型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开阔了甘肃美术工作者的视野,提升了甘肃的美术评论和创作水平。十年来,甘肃美术立足西部特有的人文、自然资源,为中国美术百花园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和表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形态,也让甘肃的美术工作者坚定了立足本土,发挥优势,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发展之路的决心。

    翰墨砚池写华章

    书法活动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十年来,甘肃书法事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各级各类行业的、民间的书法艺术研究组织、机构和团体纷纷组建,一大批热爱书法事业、潜心书法创作的书法爱好者积极开展各种规模和层次的书法展览活动,培养和壮大书法艺术队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书法创作也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和繁荣,一系列专业性、群众性很强的展览、赛事、交流活动如火如荼,一大批才华横溢、成就斐然、德艺双馨的书法家不断涌现,形成了老中青三代阶梯型人才队伍。各种形式、规模、水准的展览活动使甘肃书法事业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极大地充实了甘肃城乡文化生活。在中国书协等单位举办的各种全国性书法艺术展评中,甘肃书法家的作品屡获殊荣,一批年轻书法家崭露头角,频频亮相。与此同时,甘肃书法家也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赴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展评活动,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一些书法乡、书法县也相继出现,成为甘肃书法界一个诱人的亮丽景观。

    生机勃勃曲苑春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曲艺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曲艺工作者,曲艺成了广大观众最喜闻乐见的舞台表演艺术之一,甘肃的曲艺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践是曲艺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十年来,甘肃的曲艺工作者用心记录西部大开发的足迹,及时捕捉时代的闪光点,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创作了《大漠英雄航天城》《兰州美》《兰州牛肉面》《河西放歌》等一大批优秀的曲艺作品,并获得了多项甘肃和全国曲艺奖项。不但各种传统曲目的改编上演数量较大,新曲本的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曲艺活动的开展、曲艺艺术交流与展示也普遍繁荣。“甘肃曲艺牡丹奖”、“当代中国曲艺发展趋势论坛”等大型活动的举办,发挥了示范作用和引导力量,对甘肃曲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全国曲艺新曲目比赛、全国少儿曲艺大赛、CCTV相声大赛等一系列赛事、评奖、演出活动,推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使甘肃曲艺逐步走向全国。十年来,甘肃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得到有效抢救、整理和革新,召开“兰州鼓子革新研讨会”,组织大量人员在甘肃电视台举办谈话节目《兰州鼓子》,并编写了《兰州鼓子经典唱词选》,有效地扩大了兰州鼓子的影响,很好地保护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彩缤纷的光影世界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革命,甘肃摄影事业获得极大发展,数量上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队伍、作品、传播方式等等,莫不如此,整个摄影艺术事业五彩缤纷,视觉文化生态逐步呈现。甘肃的摄影工作者深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第一线,拍摄出许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摄影艺术精品。这些作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多的创新。十年来,甘肃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摄影展览比赛、专题影展和个人作品展数百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甘肃近十年来经济建设、社会文明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变洋溢着时代的精神,展现了新时期人民的新观念,给人们美的享受,给社会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信息。甘肃“历届摄影艺术展”和“甘肃奔马奖摄影艺术展”,以及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多彩甘肃摄影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以甘肃丰富多彩而极具特色的自然地理风光、异彩纷呈而极具西北风情的民族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赢得了省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提升了甘肃摄影艺术的价值。与此同时,各种理论研讨活动广泛举办、理论文章和理论书籍不断发表、出版,摄影采风活动丰富多彩,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影展影赛并屡屡获奖。

    璀璨夺目的甘肃民间文艺

    甘肃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依托甘肃悠久而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西部大开发浪潮的鼓舞下,不断适应甘肃各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气质与艺术品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甘肃民间文艺迸发出豪迈的音律和振奋人心的华美乐章。举世瞩目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动与实施,更使甘肃民间文化工作者感知到重大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并为之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年来,《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中国谚语集成·甘肃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等一系列图书正式出版。甘肃民间文艺家思想活跃,创作出版了一大批有分量有见地的民间文艺理论专著。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甘肃民歌、皮影、微雕葫芦、剪纸、花儿、泥塑、香包等发展迅速,出现了百家争艳的繁荣局面,向世人展示了甘肃民间文艺的珍贵品质。傩戏、吹歌(唢呐)、铁芯子社火、秧歌等民间戏剧、舞蹈,多姿多彩,屡次参加国内各类民间文艺节会、赛事,受到全国各地群众的欢迎。十年来,甘肃民间艺术的搜集、抢救、展演、研究活动也蓬勃开展,“中国庆阳香包文化艺术节”、“甘肃花儿大赛”、“大型民俗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节会与学术会议不断举行,有力地促进了甘肃民间文艺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一批民间文艺工作者获得省级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有3个地方获省级民间文艺之乡,4个地方获全国民间文艺之乡,涌现1名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5名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

    西部影花舞春风

    十年来,甘肃电影事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影视合流、优势互补的方式,发挥黄河、高原、丝路、敦煌、少数民族等西部特色,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电影事业的新局面,拍摄了多部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藏语译制片。故事片《康家大院的新媳妇》《太平使命》《甘泉》《月圆凉州》《失踪的女神》《蝶舞青山》《常胜班》等受到省内外观众好评,其中《太平使命》反映现实深层的社会问题,成功塑造新时期的英雄人物,使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结合,为甘肃电影创作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月圆凉州》曾在联合国总部上映,该剧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以和平方式解决武力争端,维护国家统一的主题思想,成功展示了中国西部的地域和民俗特色。甘肃的电影文学创作也获得丰硕成果,这得益于我省多年来培养造就的一支专业、业余以及老中青相结合的创作队伍。老作家传帮带,以中青年作家为骨干力量,长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断充电、辛勤耕耘。与此同时,电影评论、学术交流、电影评奖、发行放映等工作也收获颇丰,促进了甘肃电影事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了“甘肃省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活动,对中国电影百年作了一次深情的回忆,同时对甘肃电影进行了一次全面回顾与展望。

    杂坛艺苑百花开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甘肃杂技事业步入了又快又好的发展阶段。以往靠技巧一统天下的观念受到冲击,编导、音乐、舞台美术、创新性渗透于杂技,四位一体共同支撑杂技舞台的现象被欣然接受,杂技主题演出一台台推出,《祝福祖国》《西部风情》等节目,更为甘肃杂技发展带来了一片新天地。由于时代变化,甘肃杂技与世界杂技的艺术交流愈拉愈近,大小商演队伍走出去引进来,大小赛场精品荟萃,使不受语言限制的杂技艺术更加国际化。杂技剧《敦煌神女》的诞生,标志着甘肃杂技事业在艺术上起了质的飞跃。《敦煌神女》以杂技艺术为载体,以戏剧情节贯穿始终,融合多种艺术元素,让人们看到了一台以敦煌文化为特色的风貌全新的杂技剧,全剧贯穿着敦煌文化符号和唯美风格,视觉缤纷多彩,美不胜收,堪称甘肃杂技史上的一个新起点。甘肃的杂技工作者认真按照杂技艺术的发展规律,勤学苦练,奋力拼搏,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很强观赏性的杂技精品节目,并开拓了多种多样的杂技主题演出,撰写、评选、编辑出了一批有深刻见解的理论文章和书籍,承办了“首届中国西部杂技论坛”,孕育诞生了杂技剧,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杂技事业接班人。广大杂技工作者长期坚持在第一线演出,深入到广大农村、社区、连队、学校,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荧屏记录时代足迹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甘肃电视艺术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呈现出质、量齐升的规模化发展态势,各艺术类型齐头并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大幅提升,同时,随着设备技术的更新,制作也越来越精美。各类电视文艺晚会精彩纷呈,特别是甘肃电视台历届春节联欢晚会,如《盛世春歌》《春暖花开》《福满陇原》《和谐之春》《温暖甘肃》《春舞陇原》等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贯穿着浓郁的地域风格和人文气息。电视纪录片在近几年成为甘肃电视艺术发展的一个亮点,《敦煌百年祭》《大河西流》《黑戈壁·黑喇嘛》《跨越——甘肃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故事》《故事庆阳》等发掘甘肃历史文化,展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其创作水准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今日中国西北角·甘肃篇》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全面展示甘肃省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崭新面貌,熔纪实性、形象性、思辨性于一炉,对重塑甘肃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视剧创作尽管遭受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但总体而言,也是成果累累,既有《山那边是山》《营救》《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失踪的女神》《儿娃子》等精美短篇,也有《黄河浪》《大敦煌》《老柿子树》《多梦的青春》等长篇巨制。电视艺术理论专著《电视意识论》《电视重构论》《生态电视论》等在全国电视理论界享有盛誉。电视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务实高效,甘肃电视金鹰奖评奖、甘肃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评选、甘肃电视艺术理论研究暨评论评奖等活动,分别对准作品、作者、理论研究,全方位、分阶段地对甘肃电视艺术事业进行检阅和总结,对电视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新农民——中国农村小康故事”电视节目工程,拍摄了数十部反映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专题片,先后有11部作品在全国获奖,有力地促进了电视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