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 灯火璀璨——西部大开发十年陕西文艺一瞥
http://www.cflac.org.cn    2010-07-09    作者:肖云儒    来源:中国艺术报

    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10年,陕西文艺在这期间的长足发展,无不追随着、迭印着整个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脚步。25年前,我在专著《中国西部文学论》中曾经说到,西部文艺在新时期的发展,是一个双向趋近过程,既是现代文化对西部的强劲召唤,也是西部文化现代意识的苏醒和萌动。10年虽只是匆匆一瞬,作为这个时期陕西文艺实践的参与者,蓦然回首,竟有看不尽的风景,道不尽的风采。

    (一)

    陕西文学是带着上世纪90年代“陕军东征”的光环进入新时期的。“陕军东征”被文学史界称为新时期全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那时候,陕西的小说更关注农村、更关注过去了的生活、更看重埋头苦干。但在陈忠实那部以近现代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之后,以贾平凹的直视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秦腔》为代表,近10年来的陕西文学,从上述的3个“更”中华丽转身,转向更关注当下生活、更关注城市生活或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更关注西部和秦地那些少被发掘的古典文化资源。这便有了《大秦帝国》(孙皓辉)、《乌尔禾》(红柯)、《大平原》(高建群)、《青木川》(叶广芩)、《老子》(张兴海)等作品的集群性涌现。陕西文学队伍在这10年中大面积更新,作协逐步淘汰了专业作家制度,实现了流动的签约作家制度。一批搏击在新世纪生活第一线的、年轻而有创造力的中青年作家,以签约的方式组成了极具实力的新的作家方阵。太白文艺出版社策划实施的“西风烈”丛书,整合文学资源,形成出版品牌,以空前规模推出百位陕西作家的百部著作。文学成果向文化市场多个领域的扩展伸延,正日益受到重视;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歌舞剧、视觉艺术以及翻译推介到国外,已经屡见不鲜。

    (二)

    “长安画派”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和丰硕成果而蜚声华夏。这个画派的形成要追溯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两次文化西进。其创始者赵望云、石鲁、何海霞都是由外地进入西部的艺术家,而在他们之前或同时,王子云、常书鸿、黄胄、徐庶之等人也进入了西部。他们以扎实的传统功力来表现西部人物、西部风情和西部精神,又从西部生活中汲取营养实现笔墨的创新。

    “长安画派”的这“两手”,已经成为陕西画家的圭臬,陕西美术创作共有的精神追求。秉承这种精神,刘文西在多年的探索中创立了“黄土画派”,很快凝聚了一批以西安美院为核心的画家群体,他们几乎每年都深入黄土地采风创作,佳作迭出。赵振川、石丹等一批西安美协的画家则在父辈的足迹上不断翻新,呈现出自己的新貌。王西京以重大历史题材的巨幅创作显示出沉甸甸的史诗分量,又以独秀一枝的线条显示出活跃的创造生命。他十几次带领西安国画院群体在全国和港澳台巡展交流,影响极大。继谌北新之后,西安美院王胜利、郭北平的油画,和以陈启南、王天任、张琨代表的雕塑家群体,也以追求新、品位高而受到全国关注。无论是崔振宽的浑茫苍莽、江文湛的隐逸高趣、苗重安规范中的庄重,还是陕西国画院郭全忠、张立柱、邢庆仁的写意风俗画,都极具功力和创造性。

    还有近年来,民间艺术收藏可谓满天星斗,他们发挥市场经济和私有体制的优势,正在超越仅限于替国家博物馆拾遗补缺的阶段,逐步组合为几大旗舰,像“关中民俗博物院”、“亮宝楼”、“经文牛文化博物馆”等等,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特色,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

    (三)

    西安电影制片厂是西部电影的主体基地,上世纪80年代曾经以《红高粱》《老井》《人生》等影片轰动全国,并因在柏林和东京电影节屡获大奖而产生了世界性影响。90年代,西部电影一度走不出内容的单一性、艺术的样式化和营销的市场化,而稍显沉寂。

    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电影经过调整提高,以新的姿态走红银幕。杨亚洲的《美丽的大脚》、王全安的《惊蛰》、《图雅的婚事》和《团圆》,还有《隐形的翅膀》,屡获全国大奖而引发轰动。与原来的西部片比较,精英视觉正在转化为平民视觉,冷峻的调子正在转化为温馨的调子,对西部的单维审视正在转化为西部与现代世界的对话,在原有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追求中,也渗进了后现代的种种探索。新西部片的重新崛起,以王全安拿回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和银熊奖,成为我国第一位拿回“双熊”的导演,显示出卓越的成功。

    这10年中,西安电影制片厂在全国国有电影企业中率先改制,成立了集团公司;新成立的曲江影视集团和西安影视公司,也正在成为民营电影的旗舰。陕西曾经给全国输送过张艺谋、顾长卫、黄建新这样的电影高端人才,现在,又因为拥有吴天明、王全安、芦苇、许还山、范冰冰、闫妮、姚晨这样的艺术家而成为国家电影人才的高地。

    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大秦帝国》,电视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法门寺》,连续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大做“秦”字文章,大做西部文章,提升了陕西和西部的形象,使全国对这块热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四)

    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全国影响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形成。开始他借助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原创力、影视音乐的传播面,使自己心中的旋律飞进千家万户,《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好汉歌》等名曲曾传唱大江南北。这10年,赵季平愈益沉浸于一种绵长幽深的文化氛围之中,通过大型交响乐的潜心创作,打造自己的代表作,如《第一交响乐》《第二交响乐·和平颂》和交响组曲《乔家大院》。这些作品以宏阔的气势、高远的情境和新颖的音乐语汇显示出大家风范。他的声乐作品如《断桥遗梦》《故土情》等,更是一再成为央视历届青歌赛的热门选曲和高等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必唱歌曲。他用自己的歌涵养了许多像王宏伟、谭晶这样的青年歌唱家。以赵季平为代表,包括崔炳元、韩兰魁、张大龙、冯健雪、米东风、安金玉、和慧、鲜于越歌在内的陕西音乐家群体正在显示着自己的力量。

    西部大开发以来,市场经济对音乐、歌舞、曲艺、杂技事业的激活和促进,甚为深刻,使其在重新组合中大面积走向市场。由于有曲江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和陕西文化投资公司、陕西旅游集团公司、阳光丽都和神采演出公司以及其他民营企业的介入,持续多年举办了西安国际音乐节,成功引进世界级的大师和名剧与古都文化对话;现代民间音乐歌舞剧《兰花花》《米脂婆姨绥德汉》和杂技情景剧《汉唐百戏》、陕西乐团音乐会,纷纷进入国家大剧院;实景舞剧《长恨歌》在华清池现场演出超过千场,成为西安旅游的一大品牌;王木犊剧场火爆市井,陕西曲艺重现生机。

    (五)

    秦腔是秦人之魂。有人开玩笑说,不重视秦腔的发展在陕西当不稳官,当不好官。一方面,要保护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另一方面,作为现实生活中民众不可或缺的艺术欣赏活动,古老的秦腔也面临着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以陈彦为院长和艺术带头人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秦腔的现代创新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创作的《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等秦腔现代剧,以及西安秦腔剧院的《柳河湾的新娘》,直视当代现实生活和当代人的精神构建,艺术上处处传统又处处出新。由于有李梅、李东桥、李小锋、李娟、任小蕾、候红琴、惠敏莉等朵朵“梅花”精美绝伦的表演(陕西有18位获得全国梅花奖,该剧院就占10位),不仅成为当代秦腔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珍宝,而且囊括了各类全国戏剧奖项的最高奖,进入国家剧目精品库,多次巡演全国,被各地方剧种移植。陕西电视台精品栏目《秦之声》将秦腔艺术的创新成果收揽殆尽、广为传播,可以说是秦腔现代化、大众化的标志性展厅。

    陕西京剧团是京剧大师尚小云、徐碧云、王金璐先生经营过的剧团,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先生曾主持该团近20年。近年来,他们以京剧新剧目《雷雨》和《风雨老腔》再度引发了全国关注。

    陕西电视台和西安电视台推出的《都市碎戏》和《狼人虎剧》,以现代传媒手段策划、组织群众性的短剧短片创作和制作,引发两台收视热潮,培养扶持了几百个民间小影视公司和成千上万的电视短剧的业余从业者。以这样的小打小闹而成大气候大风景,以业余戏迷的自发组合而形成戏剧产业链,实属罕见。

    农民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梅花奖艺术团下基层等等活动,使陕西剧协的工作勃然而有生气。

    (六)

    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对文艺工作指导有力、服务有效、思路有方,以抓评论评奖来实施引导,以抓文化产业来组合资源,以抓大型文化活动和精品创作来打造品牌,带动全局。陕西省文联所属各协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队伍,活动丰富多彩,在全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酝酿多年的陕西文艺最高奖“陕西文艺大奖”终于实施,已经颁发两届,对全省文艺界产生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尤其是其中的艺术成就奖,表彰了一批成果卓著的老艺术家,使之成为带动陕西省文艺界的楷模。大型采风和送温暖到基层活动,坚持多年搞了18次,跑遍了全省11市、70多区县、2000多乡镇厂矿,举行大型演出100多场,小型演出200多场,现场观众近4万人,义务赠送群众书画作品15000多幅,发表各类文艺作品和新闻稿件1700多篇200多万字。凝聚文艺家之多,受益群众之广,社会反响之大,前所罕有。此外,陕西省文联举办的“百花迎春”文艺晚会和新年音乐会已经成为陕西省上元旦春节期间的文艺大餐。与中国文联合办的千人黄河大合唱,是大合唱诞生60多年来首次在黄河壶口瀑布现场演出,经中央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报道,引起海内外的反响。

    陕西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慢,但西部大开发10年来,迎头赶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级的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继打造大唐芙蓉园之后,又打造了曲江池、大唐不夜城、法门寺、大明宫等集群性的文化产业区。现在正在打造临潼旅游文化区和延安红色文化区,面对全国惟一以“文艺”命名的西安文艺路的全面改造、提升工程也已启动,组建中国西部文艺星城,打造中国百老汇的蓝图正在实施。

    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走出行政属地、走出行业局限,将文化产业由曲江区做到未央区、临潼区,由西安市做到宝鸡市、延安市甚至外省(甘肃、宁夏)。他们以全局性的大思路,用文化品牌改善社区文化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又以社区含金量的飙升,反哺文化产业和文艺创作,很快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了双赢。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已经成为国家品牌而蜚声海内外。

    我在这里要写下段先念、张小可、王勇、王勇超、马明选、王乐、吕建中、曹彦等一长串文化产业带头人的名字。是他们使陕西文艺由作者—传者—受者的传统小循环,转型、提升成为策划者—创作者—经纪人—传播营销人—广大接受群的现代大循环。

    (七)

    陕西文艺10年来的繁荣和兴盛,最主要的原因,一是文艺界领导和同仁的努力,二是遇上了好的时代环境。若说好的环境,特别要强调两点,那就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市场经济给予西部和陕西以强大文化自信心和崭新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陕西文艺较早较快地实现了发展方式和内部结构的转变,由过去只重视文艺家的个体创造力,到重视群体的文化策划力、文化创造力、文化执行力和社会影响力;由过去的伸手要钱或穷日子穷过,到文化产品营销和文化资源运作的全面展开。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新观念和高科技也不断融入,成为文化生产力的新要素、新动力。

    历史和时代总会给我们提出这样那样新的要求,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新的挑战。

    (肖云儒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