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座谈会发言摘登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25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探索深入生活新途径 创作贴近群众好作品

——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座谈会发言摘登

在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

胡振民(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同志们:

    今天,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在这里召开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座谈会,主要目的是认真总结作家艺术家深入革命纪念地采访采风活动的经验,大力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刚才,卫华同志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为座谈会发来的贺信。云山同志在《贺信》中对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组织的这次系列采访采风创作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就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为深入持久地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此前,中国作协以及中国文联所属各有关文艺家协会分别作了认真总结。刚才,6位作家艺术家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畅谈了赴革命纪念地采风创作的体会和认识,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发人深思,催人奋进,使我们深受启发、深受教育。

    下面,按照中宣部的要求,我代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就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开展采访采风创作活动作一个简要总结,并就深入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按照中宣部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

    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今年年初中宣部在全国宣传部长会上作出部署,要求推进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创作生产,组织优秀作家艺术家深入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深入生活采风创作。随后,中宣部专门召开协调会,就采访采风创作活动制定实施方案,作出具体安排。按照中宣部的统一部署,今年3月到6月,中国文联会同中国剧协、中国音协、中国美协、中国曲协、中国舞协、中国摄协组织300多名艺术家分成19支文艺小分队,中国作协组织80多名作家分成6个团,赴井冈山、韶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纪念地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这次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多次关心过问作家艺术家赴革命纪念地采访采风创作情况,并提出具体要求。中国文联八届五次全委会和中国作协七届五次全委会,分别把组织作家艺术家赴革命纪念地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中国文联制定《2010年组织艺术家赴革命纪念地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总体方案》,各文艺家协会结合各自情况作了具体安排,对采风创作的主旨、时间、方式和成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作协在充分听取有关省区作协及采风团作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走近红色岁月”大型采访采风活动方案,认真遴选参加采访采风活动的作家。活动开始后,中国作协举行“走进红色岁月”采访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党组书记李冰同志亲自出席并作动员讲话。中国文联会同所属有关文艺家协会分别举行启动仪式,党组分管领导作动员讲话。中国文联召开赴革命纪念地采风创作艺术家座谈会,通报情况,畅谈体会。这一系列的精心安排和有效措施,有力地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阵容强大、规模空前。这次采访采风创作活动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范围之广、力量之强是近年来少有的。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有关领导同志以及中国文联所属有关文艺家协会主席和分党组书记以身作则,带头深入革命纪念地采风创作,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李存葆、蒋子龙、贾平凹、雷抒雁、叶辛等一大批知名作家,阎肃、张继刚、牛群、巩汉林、张保和、孙晨、孟冰等一大批知名艺术家踊跃报名,他们克服环境艰苦、生活不便等种种困难,积极参加采访采风创作活动。在几个月内,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组织的近400名知名作家艺术家,各地组织的数千名作家艺术家,分期分批深入革命纪念地,集中进行采访采风创作活动,这是近年来少有的。

    三是上下联动、多方协作。这次深入革命纪念地进行采访采风创作活动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井冈山、韶山、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纪念地所在省的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活动所在地的党委政府以及党委宣传部门、文联、作协,认真制定接待方案,安排采访采风路线、座谈交流等,有的还就具体安排与作家艺术家进行充分沟通,为采访采风创作活动提供了便利。各省区市文联、作协也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采访采风创作活动。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中宣部专门制定宣传方案,对这次活动的宣传报道做了周密部署和安排。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派出精干记者,与作家艺术家一道,深入革命纪念地,采取文字、图片、音像等手段,运用消息、通讯、综述、评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文化类专业新闻媒体,把这次新闻采访活动作为近期宣传报道的重要任务,开辟专栏专版,进行纵深报道。有关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密切配合中央新闻媒体,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宣传。声势大、范围广、力度强的宣传报道,为开展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几个月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次组织作家艺术家赴革命纪念地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活动获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这次活动的作家艺术家,自始至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确保这次活动圆满成功。一些老艺术家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怕条件艰苦,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些著名中青年作家艺术家主动调整工作,甚至放弃了一些商业演出,踊跃报名参加,积极发挥中坚作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党的文艺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当代作家艺术家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次采访采风创作活动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积极肯定,云山同志先后3次在中国作协、中国曲协、中国音协活动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给广大作家艺术家以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综合各方面的反映,这次采访采风创作活动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缅怀先烈、感悟历史,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次活动中,作家艺术家通过认真学习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的伟大历程,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亲眼目睹革命老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革命老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通过亲身感受老区人民的良好精神状态,领会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内涵,深刻认识到只有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一步增强了肩负当代文艺工作者庄严使命的历史责任感。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上明确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这次活动中,作家艺术家通过学习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的英雄事迹,感悟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高尚道德情操,感受老区人民和广大干部群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渴望和需求,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出讴歌时代主旋律、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才能担当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责任,担当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历史责任。

    3.挖掘素材、捕捉灵感,进一步激发了创作优秀文艺作品的热情。深入革命纪念地采访采风创作,从光辉的革命历史中收集素材,从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从伟大的民族精神财富中获得灵感,是作家艺术家激发创作热情、提高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这次活动中,作家艺术家深入到革命纪念地,与当地群众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共同回顾那些“红色岁月”,走进历史的记忆,碰撞艺术的火花,丰富了创作素材,拓展了创作思路,对革命历史题材有了新思考新认识,创作欲望和热情空前高涨。现在,这种热情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作成果。中国作协组织作家已经创作出一批以革命老区为题材的小说、散文、诗歌,一批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作品、长诗也正在酝酿构思之中;中国音协、中国美协已经创作出一批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中国剧协将组织推出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中国曲协将组织一台曲艺专场晚会、出版一部曲艺作品集,中国舞协将打造一台红色经典舞蹈精品晚会,中国摄协将举办一个展览、出版一本画册,还有不少艺术作品正在创作之中。

    4.反响强烈、影响深远,进一步展现了文艺界的良好形象。广大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中宣部统一领导下,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组织的这次采访采风创作活动为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之间、文艺创作与深入生活之间、面向基层与服务群众之间搭建了有效平台,进一步密切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广大革命老区的干部群众反映,与知名作家艺术家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感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厚谊。社会各界普遍反映,这次采访采风创作活动拉近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树立了文艺界的良好形象,对抵制恶俗、低俗、庸俗等不良风气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充分认识深入生活对于促进文艺创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把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繁荣创作引向深入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没有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无从谈起。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投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创作出更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文艺创作与深入生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坚定不移地走文艺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相结合的道路。文艺创作需要深入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一贯主张和对文艺工作者的根本要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祝词中指出,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江泽民同志在第七次全国文代会、第六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才会有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才能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指出,人民的创造实践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感奋的变化,人民的生活舞台每时每刻都产生着五彩斑斓的素材,人民为文艺创造提供着丰富营养。脱离了人民,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的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和基本遵循。我们一定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始终不渝地走文艺与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相结合的道路。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实践证明,作家艺术家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中积累素材、汲取养分、激发灵感,才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有机统一,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广大作家艺术家一定要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切实把投身社会、深入生活作为终生课题,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人民命运,赞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要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以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文艺创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努力创作出更多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品力作,唱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要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不断增强文艺作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开拓文艺事业的新天地。

    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倡导深入生活、繁荣文艺创作不断引向深入。这次集中性的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创作活动即将告一段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集中力量创作一批优秀作品,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献礼。但是,倡导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繁荣文艺创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的战略之举,一定要深入持久地抓下去。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观念,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引导更多的作家艺术家参与到采访采风创作活动中来。要认真总结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继续完善有利于落实“三贴近”原则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组织引导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新方法新途径,真正使作家艺术家下得去、蹲得住、出作品。要采取表彰奖励、政策扶持、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努力为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繁荣创作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更好条件,使他们的艺术潜力得到充分挖掘、艺术创造拥有展示空间、艺术贡献受到社会尊重。

    同志们,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前景无限广阔。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寄予着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勤奋耕耘、奋发图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走进红色岁月”采风为作家提供无穷的创作源泉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引导文学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组织作家寻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史,充分挖掘革命纪念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弘扬我党我军优良革命传统,以文学的形式展示革命纪念地的历史与今天,中国作协从2009年开始,就筹划开展“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创作活动。目前,此项工作的采风活动已经告一段落。在此,我们可以欣喜地向大家报告的是,我们的作家们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情绪高涨的良好创作状态,而且已经有一些作品完成和即将完成。同样,其活动本身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也产生了积极和良好的反响,达到了预期效果。我们相信,随着各类相关文学作品的不断推出,一股重温历史、宣扬革命精神、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文学新潮流一定会出现。下面谈几点我个人在此次“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中产生的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1.过去我们对红色圣地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此次我们组织了众多著名作家而且是熟悉和擅长红色题材创作的作家参加采风,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到这些地方,而对作家来说,第一感觉总是最新鲜和直接的,对题材的判断也是十分准确与可贵的,正是有这种新鲜的、直接的、可贵的感受,创作冲动自然而然也就特别高涨。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和看重这份真切与热情,因为它有可能使得红色题材的创作有重大突破。

    2.通过此次“走进红色岁月”采风活动,我们再回头看,过去这么多年来,已有的有关红色圣地革命题材的文学创作或影视创作成果,其实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平,或者说只是对那些革命岁月作了历史过程的简单叙述,那些深刻的、生动的、宝贵的东西似乎还没有挖掘出来。比如,我到了井冈山采风,强烈感受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创立这块红色根据地时,党和军队的成立初期,有许多特别成功和特别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在这方面挖掘得很不够,我们现有和已见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大部分还处在一些教科书的翻版水平上,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方面都没有达到历史本来应具有的那种光芒和悲壮。这方面除了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外,更需要作家和艺术家们深入、全面、客观和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认识与挖掘。一些所谓的全景式的、大事件的展示,恰恰对当时那个年代里我们的领袖们、我们的普通游击队员和军队官兵的复杂情感、信仰反复、敌我之间胶粘状态的特殊性等,都没有很好的表现,一些貌似不起眼的、在党史里也没有记载的、其实是非常有艺术光芒的人和事,则基本没有涉及。这也使得我们在此次“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创作活动中有了发现宝藏一般的欣喜和创作激情。

    3.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历史已经有八九十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传播这些历史,深深地根植于我们所有人的脑海与心灵之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无数同类题材的表现,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已有的作品还不尽人意,并不完美,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毕竟这类题材因为历史久远,当事人基本见不到了,因此对历史真实性的还原十分困难和复杂,我们当代人对那个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领袖们所经历的事以及他们的情感和信仰,他们的能力和水平,都是不了解的,都有可能产生一些猜测和臆想。所以要真正写出大作品、好作品,恐怕不是靠一股热情和激情所能完成的,我担心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走一趟就被激动了,一激动创作的灵感就如喷泉涌动,而喷出的水也是“哗啦啦”的满地都是,可惜都不是什么让人们期待的那种可以尽兴解渴的“甘泉水”。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我认为,一般性的作品不缺,我们需要的是厚重的、有震撼力的、高水准的大作品、好作品,这一点无论是小说、报告文学还是诗歌、散文皆如此,影视作品更应如此!

    4.建议中宣部联动有关部门如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对作家们准备和正要创作的红色题材的好作品进行一次会诊。如认为可以列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国家重点献礼的图书和影视作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扶持,因为早着手更有利于创作和后期的出版与制作。

弘扬主旋律 争当排头兵

阎 肃(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主席)

    这次有幸参加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组织的赴延安采风活动,给我以巨大的激励。去井冈山的那次采风我没有来得及参加,后来看到晓光、赵季平、徐沛东、叶小钢等人在井冈山上拍的一张照片,他们手举红旗、永远前进的姿态让我很感动。所以,去延安采风我就积极报名。

    过去我也去过延安,但每次去仅仅是缅怀过去,敬仰过去,都没有这次令人激动。这次活动中,由于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的组织得力,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采风就更扎实深入,走访了众多革命旧址,也看到了新建的博物馆,颇有感悟和心得。

    第一,投身第一线,唱响最强音。最强音就是那个时代振奋民族魂魄、凝聚大众心声的声音。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还有《八路军进行曲》《太行山上》,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歌曲有引领性和前瞻性,那些优秀的人民艺术家投身第一线,和第一线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最强音。我们现在也在努力这样做,所以我们创作出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亚洲雄风》《同一首歌》《天路》《从头再来》等优秀之作。但是我们也有差距,那个时代的人比我们更能投身时代,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全身心投入,而有点游离;没有完全同呼吸共命运,而有点“赶浪头”,“浪头”来了,就迎着赶上,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最强音的感觉。我觉得,繁荣文艺创作最关键的就是“投身”。

    第二,注重艺术性,拿出真感情。主旋律、最强音绝不等于“假大空”,流传至今的都是真正高端的艺术品,是经过历史老人检验而留下来的。除了刚才提到的,战争年代还给我们留下了《游击队歌》《游击军》《二月里来》《生产大合唱》《白毛女》,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到现在还在传唱,甚至有些宣传口号谱就的音乐如《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现在还唱。现在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是的,我们也是这样努力的。我们有《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你是这样的人》《好日子》,我们还有《复兴之路》里的一些歌曲,这些歌都是注重艺术性的。有没有差距呢?仍然有差距。我们有些歌是直奔主题,直接喊口号的,是为了赶临时性的任务而创作的。这样的创作最不省力,但效果并不乐观。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于是真情还是假意。真实的情感,就要与心灵息息相通,坐在宾馆里喊口号和挑着担子喊口号,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创作,就要拿出真情感来。

    第三,坚持多样化,拓展新视野。战争年代的主调是黄钟大吕、铁板铜琶、山呼海啸,但一样有涓涓细流、春风化雨、润物入心的歌曲。我年轻读书时,最令我震撼的一首歌是《兄妹开荒》,当时我在重庆,周围要么是国外的歌曲,要么是靡靡之音,忽然有一天听到“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让我感到闻所未闻。《夫妻识字》《南泥湾》《垦春泥》《晋察冀小姑娘》《二小放牛郎》,就是创作多样化的成绩,它们绝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各个层面上的民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歌曲。我们是不是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呢?我们也在努力。我们有《乡音乡情》《常回家看看》《北京欢迎你》《山路十八弯》《为了谁》《吉祥三宝》等等。但是我们有些时候,强调了一头就忘掉了另一头。特别是近一两年来,还出现了一些等而下之的歌曲,让自己的孩子唱着都脸红的东西。为什么不从五彩斑斓的生活里撷取新的视角、新的浪花呢?

    第四,因势善利导,推波好助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发表到现在一直在指导我们的创作。毛主席在看了《逼上梁山》之后,号召推向全国,才有了后来的《三打祝家庄》。过去我们也搞过“十首歌”、“十五首歌”向社会推荐,部队也在上世纪90年代推荐过战士最喜爱的歌。有些歌在社会上生根发芽了,一推就有效果,如果是生硬地去想创作要流传下去的歌曲,往往是事倍功半。

    我们希望多组织这样的采风活动,也希望更多人关注我们的创作。我们要向我们的前辈学习,更好地深入基层,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根据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用摄影作品纪录党的光辉历程

李前光(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为贯彻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根据中宣部、中国文联的要求,中国摄协组织优秀摄影家开展中国文联、中国摄协2010年赴革命纪念地深入生活、采风创作活动,重访了延安、西柏坡、韶山、井冈山、遵义5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命圣地。

    一、活动创意好,摄影家反响热烈。中宣部、中国文联组织的此次活动十分有创意。中国摄协也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一切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得到了摄影家们的热烈响应。他们说,这次创作与祖国命运、时代脉搏紧密相连,让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体现摄影家的社会价值;同时,五地遍布知名景观、革命遗迹和感人故事,让人有兴趣去采访和挖掘;其三,五地虽风景优美,但平时去的机会不多;其四,有幸参与文联和协会举办的重要中心活动,让人倍感光荣。

    二、认真拍摄,紧密合作。5月21日至6月11日,近80位摄影家组成的5支摄影小分队分批来到革命圣地。在五地,小分队先后瞻仰革命遗迹,聆听革命战斗史,重温革命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小分队还进行了进村入户式的采风创作,分别拍摄了当地工业、农业、旅游、文化、交通、教育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重点拍摄了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农业。摄影家们在创作中身为表率,为了拍到一个好的镜头,背着沉重的器材翻山越岭、夜宿农家,表现出了专业风范。当地摄影人发挥熟悉情况的优势,提供了大量拍摄素材,还担任翻译和向导,为活动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意义重大,收获丰硕。“每到一处地方,就是一次心灵的震动,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是摄影家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原以为革命老区偏远贫穷,红色旅游胜在传统而不是风光,没想到不仅当地的生活很好,经济建设成就出乎意料,同时优美壮丽的风光也让人流连忘返。小分队还与当地摄影人做了多次交流。

    四、珍贵照片,重要启示。革命圣地的珍贵革命影像告诉我们,在恶劣环境中,党和人民军队一直把摄影作为重要的宣传工具和斗争的锐利武器,这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摄影宣传的重要。早在1924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亲自制定《战事政治宣传大纲》,其中第6条规定:“应携带相机,沿途拍照战时情形及兵民聚欢等照片,并赶快冲洗……”1929年,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军政治部宣传科的艺术股应该充实起来,出版石印的或油印的画报。”这里讲的就是用图画和照片扩大宣传影响。在新时期,摄影人要承担记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担,更好地用摄影艺术为社会主义建设鼓与呼。

    五、深受教育,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新中国60华诞之后,在中国面临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的时刻,摄影家们重访5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革命圣地,再一次感受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执著的精神追求。90年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求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展览画册,献礼之作。中国摄协和中国摄影家决定,此次采风的成果将作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隆重献礼,展览及画册正在策划之中。

    此次采风活动不仅使摄影艺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发挥了作用,还将记录和见证历史,彰显摄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期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00周年时,人们仍可看到这一段影像史料和历史记录。我们也期望,这些作品不仅宣传了党的业绩、精神和文化,还能推动红色旅游文化,为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我们还期望,中国摄协和摄影家们的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能够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寻找红色的精神资源

关仁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

    4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圣地”西柏坡采风活动。这次采风的主旨很明确,就是弘扬我党优良革命传统,充分挖掘革命文化资源,以文学的形式展示革命纪念地的历史与今天。

    过去常常陪同客人到西柏坡,基本是走马观花似的红色旅游。这次大不一样,时间虽然也短,但我们的心是沉下去了。关注的不再是景色,不再是饮食,而是红色精神资源。我们这个团的每一位作家都大有收获,我自己也有很大收获。文学圈里有个共识,红色正面的东西不好写,有一个症结就是,我们心中怀疑崇高。经过到红色圣地体验生活,思考之后,我对自己说,要相信这个伟大时代,要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人民。有内心的这种相信,我们写起来才不心虚,才有底气。第二层意思是,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抒写红色精神。去年,我写了一个长篇,塑造了一个年轻共产党人形象,有着理想主义情怀。作品一直没有拿出手。因为他的精神资源很有限,人物有点不硬气,一旦资源枯竭的时候,就像汽车没有了燃料。怎样点燃激情?怎样在我们深渊般的内心,有一种灵魂的飞升?这是我困惑的地方。采风让我解除了这种困惑,我在西柏坡给这个年轻的共产党人精神之树找到了根。我回来后开始了40万字长篇小说《信任——西柏坡纪事》的创作。通过走访、座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之所以能在危亡和艰难困苦中绝处逢生,靠的就是一种献身精神和坚定的信仰。那一代革命家身上的宝贵精神,我们写得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有责任让后代了解历史、认知历史,给今天的生活提供精神资源。

    我觉得,文学的力度最终体现在精神气度上,这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问题。精神资源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作家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兴趣;另一个层面是创作的内在精神能力。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作家要扎实生活,诚实写作。作家只有诚实地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是智慧的产物,更主要是毅力和艰苦劳动的产物。诚实不是愚钝,而是积极的心态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有时候,内心越是活跃和激烈,外表越是平静。有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作家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把自己的血肉,连同自己的灵魂,转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这种转移要靠作家有充沛的精神资源。

    文学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人的灵魂的审视,而达到对人的精神观照。文学应该进入揭示人的精神生活的深刻层面。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创作,更需要精神资源。长篇固然不能像中短篇那样敏锐快捷,但绝非命定地与现实保持遥远的距离,长篇完全能够对当代社会问题和时代风貌作出及时而出色的描绘,引起读者的共鸣。透过历史看今天,我更关心的是现在这个时代,因为时代在急速地变化,一个作家不应该回避他每天生存的这个变化的空间。

    我们找到了西柏坡精神,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们感受到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们的创作,就是将精神转化成血肉和形象。

    在创作中我感受到,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雄心:写红色历史,不能降低艺术标杆。红色文化中一样能够找到艺术的质感、生命的质感、灵魂的质感,这种质感就是美。从文学的艺术质感出发,随朴素的文学情感上路,写出永恒的、美好的人性和精神,不仅记录了红色历史,还会温暖年轻一代人的心灵和灵魂。

怀着感恩的心情走进圣地

张保和(中国武警文工团艺术指导)

    今年上半年,我随中国曲艺家协会采风团,已经两次走进革命圣地。4月去的是井冈山,5月去的是延安。回顾两次采风活动,我把它归纳了4句话,可以说我的经历是:从被动参加到主动体验;从跟着转转到心灵震撼;从随便看看到泪流满面;从走马观花到都想看遍。我是越体验越觉得机会难得,越深入越觉得要创作就必须走进生活。

    想起来很惭愧,今年4月初接到通知时,我还犹豫了好半天,因为好几件事碰在一起让我拉不开栓,我是怀着下去转上几天就赶紧回来的心情出发的。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我的思绪慢慢地沉重了起来。通过实地参观听报告,座谈交流看资料,我发现,原来自以为熟悉的历史自己并不是十分清楚;原来自以为懂得的道理自己的理解竟是那么肤浅。掩卷反思,我深深体会到:人是很容易健忘的,人是很容易浮躁的,人是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和被别人提醒的。小时候常听一首歌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后来又常听一句话叫“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长大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很少听到这首歌,也几乎忘了这句话。经常被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所困扰,经常为工作中受到的委屈而埋怨自己的命运怎么这么不好,而这一切在采访中都让我感到是那么的渺小。

    当我从“小平小道”上走过,在这位力挽狂澜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当年工作过的车间,拿起他用过的锉刀端详时,当我肃立在他曾经住过的屋前凝望时,我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当我在井冈山烈士陵园了解到,在这片红土地上献出生命的5万多先烈中,只有15744人留下姓名时,崇敬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们的先烈为我们献出了生命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是谁。当我手捧从山间采来的小花,站在刻着“曾志同志安息吧”的石头前,面对这位没有墓、没有碑、把骨灰都撒给井冈山的革命先驱,让我更加懂得了“无私”的含义、人格的伟大。

    井冈山的红色故事永远都说不完,先烈垂范,后人增色,井冈山的后代让这个“红”字在今天依然闪烁。有两个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江满凤,她是一个在井冈山龙潭景区至今还当清洁工的红军后代。每月的工资只有700多元,眼睛患有严重的结膜炎和角膜炎,生活很拮据,但活得很乐观。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她给自己又额外增加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给全国各地到井冈山来旅游的客人们唱“红歌”。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首歌叫《红军阿哥你慢慢地走》。后来,电视连续剧《井冈山》选中这首歌作为该片的主题歌,当剧组再三问她版权费和演唱费怎么给她时,江满凤说:“这个钱我不能拿。”许多人在问:为什么?江满凤的回答是:“大家都在宣传井冈山,我是井冈山的后代,这是我应尽的职责!”井冈山后代的这种境界咱不能不学,因为现在太缺。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人,一个叫袁建芳,一个叫王生茂,他们分别是井冈山赫赫有名的袁文才和王左的孙子。他们的爷爷都是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也都是因为特殊原因被错杀的革命先烈。他们说,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失去了敬爱的亲人,但我们依然拥护共产党,因为共产党尊重历史,因为共产党实事求是,因为共产党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误,我们的亲人才得以昭雪。因为事实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井冈山到全国解放,是共产党领导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共产党带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看看现在,我们更加坚信共产党。展望未来,我们今生跟定共产党!这就是井冈山后代的情怀,这就是井冈山人民的心声!

    两次采风,收获颇多;时间有限,不能细说;最后归纳,发自心窝。这便是:采风重走革命路,圣地处处是财富。继续体验再深入,争取写出好节目。

把艺术融入伟大的时代

朱理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委员)

    今年5月中旬,我第二次来到“中国第一山”——革命摇篮井冈山。第一次是1975年春天,我和爱人马振声为创作《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搜集创作素材而来,那时山上的小油松在阳光下闪烁,美丽的杜鹃花正在盛开,我们背着行装和画具,沿着崎岖的山路到黄洋界写生,每人手中拿着竹竿一路走一路打草惊蛇,学习着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体验着红军艰苦斗争的精神。

    时隔35年,我们又随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赴井冈山的创作采风团来到这里。井冈山今非昔比,当年的油松已长成参天大树,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松、翠竹、云海、飞瀑,到处都装点着绿色植物和簇簇鲜花……令人目不暇接。便利的交通、通讯,整洁美丽的街道,一个个漂亮的博物馆、宾馆、饭店、商店……好一座花园般的城市!

    从南昌到井冈山的短短几天,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三湾、茨坪、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及黄洋界、朱砂冲等景点,观看声、光、电一体的大型实景画,观看大型实景舞台表演,听井冈山后代讲座的互动课堂,人物采访,到农村乡镇的墟场采风……我们重温了党的历史,非常生动、真实、具体,一点也不枯燥,我们每天都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故事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已成过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战无不胜的井冈山精神!现在我们在进行着和平建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十几亿人解决了温饱,正为奔向小康而努力,处在国泰民安的盛世,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来临时,我国坚强的抵御能力,可以充分地说明,我们走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完全正确的!尽管面前有许多困难,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有井冈山精神,有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观,有联系群众以人为本的作风,我们一定能够达到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在采风期间,我们接触了几个老红军的后代,他们是新一代井冈山人。平凡的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血液中依然流淌着祖辈传承的井冈山精神。为了更多地了解民情,在我们的要求下,吉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朱黎生陪同我们到井冈山下的左安镇和当年第一个红军墟场草林镇去赶墟。那天,街上的人很多,市场上有买卖农副产品的、拉猪的、卖鸡鸭的、卖农具、卖工业品的、喝茶的、理发的……市场繁荣,热闹非常。在那里我们参观了具有特色的宅院建筑,发现墙上有当年红军的标语,也有反对红军的标语,可见当时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是多么激烈和残酷。

    由于井冈山地处偏僻,长期以来限制了经济的发展,相比沿海和发达的省份,井冈山地区的农民现在生活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井冈山独特的光荣历史,成功地开辟了旅游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相信井冈山的经济将会飞跃发展,我们要大力宣传井冈山和井冈山精神,让全中国全世界更多的人来旅游、来享受、来了解井冈山精神,让老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这样才能告慰那些长眠的英灵!

    这次采风感触深,收获大,学习和重温井冈山的斗争史很有必要,加深了解、加深印象、加深对共产党和祖国的感情。井冈山的斗争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最可贵的财富——井冈山精神!现代的井冈山人没有忘记过去,他们高举井冈山的旗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努力传承着井冈山精神的火炬,令人感动和钦佩!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创作环境和条件,做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体验和感受时代的脉搏,把自己和自己的艺术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艺术上勇于探索,不甘平庸,努力创作出健康向上,有艺术表现力,有时代感的好作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这次采风带着使命,怎样表现井冈山今天的面貌是个新课题。这次采风的收获我们将逐渐整理和消化,我想每个采风团的成员都会从自己观察和感兴趣的角度去思考、寻找和确定创作的题材。创作出最恰当、最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风格和形式上力求大胆、新颖,用最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献给党的生日,献给老区的人民!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