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到演、从教到学:发现美术馆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11    作者: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社区观众走进美术馆、“美术馆和教师教育”主题研讨等活动;6月1日儿童节,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的“放飞心灵·描绘龙江——黑龙江省首届青少年版画作品展”开设了“版画体验区”,让市民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了解版画,体验版画;武汉美术馆则与武汉市青少年宫联合举办“萌芽——童年、童心、童画”少儿美术作品展,充分展现了儿童在涂鸦期和象征期的艺术创造中获得的幸福,中国美术馆奉上了别开生面的“儿童节,我们一起做雕塑”亲子活动,孩子们通过参观展览了解雕塑的材料、形态、内容等,还亲手体验了雕塑的制作过程,各自创作了一份独具视角的泥塑作品。6月6日至7日,北京8家公私美术机构联合举办本年度第二次“艺术大动员”,从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今日美术馆、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转下来,目之所及全是配合展览的公益教育活动。春夏之交的美术界,几乎成为美术馆的公益教育季。在葆有典藏功能、展示功能、研究功能的同时,基于“人”的教育功能也在国内各类美术馆中发展和丰富起来。走过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美术馆公共教育,又会向何方谋求更为长远的拓展?

    周末课堂在哪里

    “目前美术馆公共教育主要是展览、影片播放、研讨、论坛、工作坊、出版以及和学校教育的配套结合的活动,各类美术馆的活动在形式上大同小异,但坚持做下来,就会逐步显现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

    北京墙美术馆近期举办了“孩子眼中的画”活动,邀请100余名加拿大国际学校的学生观赏艺术作品并举办创意写作比赛,以散文、诗歌、故事等形式记录下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邀请“白领”到美术馆去减压,通过交谈、游戏、艺术欣赏创作等方式舒缓日常工作带来的压力和不安;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从2006年起为学生举办“第二课堂”推广活动,并和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行知学校等教育机构建立长期联系,而它每周末组成的“周末赏析团”则让艺术作品直接面向大众;中国美术馆纪念汶川地震的展览“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期间,通过让孩子们体验坂茂设计的教室、儿童搭建乐高玩具等方式了解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而至今常被业界提起……原本如同象牙塔一般的美术馆殿堂,一转而为大众可望而可及的场所和周末文化休闲的课堂,并成为青少年接受文化传承和艺术熏陶的殿堂。

    “不管美术馆的性质为何,推进艺术的发展和升级、为广大观众和艺术工作者搭建更广阔的视觉经验平台、艺术推介平台,也要通过大众审美观念的影响,培养公民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是美术馆的存在要义。”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沈其斌说。在这个周末课堂里,美术馆正在成为一个光线明亮、令人愉快的文化空间;美术馆学校化、学校美术馆化,似乎将要成为双方想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美国教育家马其逊所言“美术馆是全民素质提高和实现自我教育的大课堂”的第一步似乎正在变为现实。

    你方唱罢我登场

    面对变为现实的第一步,实际的情况却并不容过分乐观。据上海美术馆的调查,目前很多家长周末带小孩外出,选择的多是博物馆、科技馆,因为“美术馆的画看不懂,而且知识含量低”。“现在美术教师对美术馆资源利用不够,一般就是带学生看看展览,美术馆活动与学校教学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沈其斌说。反观美国休斯敦美术馆定期招募10名小学美术教师选修大学的美术馆教程,对他们进行导览训练,通过专职教师对儿童进行美术引导和交流,这些“种子教师”将在结业后进行学校的美术活动、教材和教案的设计。由美术馆牵头的“种子教师”计划在国内还不多见。“其实上历史、语文、建筑等和艺术相关的课,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带到美术馆来上课。”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钱初熹所观察到的日本美术馆的儿童工作室,辅以音乐、体操、社会、理科、游戏等元素,让儿童用全身心体验艺术的魅力,“仅仅欣赏陈列作品的静态活动时代已经结束,参与作品的制作、注重观者自主活动展开的过程,成为不少国家美术馆公共活动的主要趋势。”

    强调参观者的“自主”而非美术馆的“教学”,似乎成为国外不少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主要趋势。这种“自主”,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概念,则属于“终身学习”的范畴,以“学习”的概念取代“教育”的概念,美术馆提供的是学习的场所,观众就成为主动学习的角色,而非被动的讯息接受者。在沈其斌看来,“美术馆学习”应该是在没有特定教师指导下在自由场域进行自我学习,通过各种感官强化与对象的观察和互动,强调身历其境,亲身体验,以“自我导向学习、实物学习、经验学习”3个特点来改变以往“传授式”的启蒙主义的美术馆教育方式。

    “日本的美术馆除了我们也有的讲座、演讲会、宣传册、幻灯片解说等针对公众的活动,还会有艺术家开放工作室,公开制作、举办与艺术有关的剧目、舞蹈演出等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公众在美术馆就不仅是看展览、休闲、娱乐,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学习、体验艺术的性质,辅以互联网、会员服务、宣传资料,美术馆应该能让观众轻松地获得各种学习的资源。”钱初熹说。而今日中国的美术馆,在积极利用场馆特点,配合相应展陈,推出更多美术音乐剧、美术戏剧,期待在自由的氛围下,通过观察和互动,亲身体验美术的魅力,使美术馆带给观众更多的记忆和更深刻的印象: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不看影戏,不知礼仪——陕西碗碗腔皮影戏欣赏”,为观众献上了碗碗腔皮影经典折子戏《金琬钗·借水》、《玉燕簪·杀船》、《封神榜·闻太师显魂》、《西厢记·普济寺》等。演出过程中观众还可以到幕后观看表演和操作,绝大部分观众是第一次走进幕后观看皮影艺术的表演过程,许多小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而广东美术馆也于近日举办“台前幕后:广东戏曲舞台艺术展”,观众可以通过广东美术馆大堂的“六柱形”的形象旗帜感受到生、末、净、旦、丑的不同艺术形象,可以通过展厅的视屏设备收听广东戏曲经典节目,可以在模拟的戏曲舞台场景中恍如真正地身临其境。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观众互动区和表演区安排了广东各地剧团的多场次的戏曲表演,包括粤剧、潮剧、山歌、傩戏、花朝戏、木偶剧等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并不乱哄哄,却也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

    从看到演,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词

    张子康认为,从看到演,这看似是一个美术馆打开馆门所作出的一个形式的变化,但其内核却是从“教”到“学”的社会教育理念的拓展——立足于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信息社会的变化,美术馆的教育也不是对展品进行模式化的展陈和解释,而应着力利用各种活动形式和手段,保护公众对美术的兴趣,鼓励观众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诠释,生发自己的感悟。在美术馆化身成为助教、舞台和资料库的同时,于公众而言,也会留有学习者的观察、互动、体验,激发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也会成为鲜活的个人感官的经验活动,“美术馆学习”也会变成一个表征有趣、轻松、内容多彩的词语。

    对于当今的美术馆馆长们而言,这是个美术馆的时代。美术馆教育向“愉快的学习”落步,前方在哪里?

    答案或许就在不远的明天,在第5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的时刻,中国美术馆将向公众推出皮影现场表演,首都博物馆艺术团在6月12日配合相关展览,向广大观众奉献古筝和古典舞的表演,对于当今的教育,或许所谓“美术馆的时代”的称谓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