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90后”文学作品《带着微笑出发》
http://www.cflac.org.cn     2010-06-01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陕西日报社、美文杂志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贾平凹、雷涛、高建群、李震、杨乐生、王朝阳、屈胜文、穆涛等陕西部分作家、评论家对陕西省“90后”文学少年陈奕博的作品《带着微笑出发》进行了座谈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从陈奕博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典型的“90后”。他的《带着微笑出发》正是一代新的中国人从新起点上的真正出发,是面带微笑地出发。对于出发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对道路的选择,所以“90后”是选择的一代。我们可以看看陈奕博散文中所作出的选择,表现出与“60后”、“70后”、“80后”迥然不同的姿态。这个年轻的写作者在他的书中充满了思考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能这样地思考问题,这样地归纳和总结,这样目光犀利地看清许多事情的本质,这是难得的。但是,文学的路很是漫长,诚如柳青所说,文学以60年为一个单元,所以,对于这位年轻的写作者来说,不要急,不要因为小小的成功而乱了方寸,要不温不火地一路走下去。蓄久成势,积健为雄。今天,我们在这里刊发部分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编者

读陈奕博

贾平凹

    文学写作最基本的有3点:观察清楚,思考清楚,表达清楚。至于如何以独到的视角去观察;如何激发奇想,思考得多么深刻和深入;表达得又是如何的妙笔生花,如何的富于感染力,是多年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一日之功。

    如今的中学生写作,语言表达都鲜活,富于个性,知识面也宽。和我读中学时完全是两回事。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没有书可读,社会也闭塞,更谈不上信息量,知道天高,不知道怎么样高,知道地厚,不知道怎么样厚,知道世界很大,不知道怎么样的大。现在的中学生坐在电脑前,把鼠标一点,想知道的基本都能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给今天的青少年带来的幸运。但同时也际遇着新问题,社会丰富了,价值观多元了,时代在改革中,新旧观念混淆在一起,这就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不仅仅对文学写作,这对今天中学生的成长也是大事。

    初读陈奕博的文章,我先是吃惊,行文的思路既开阔也清晰。读书,看人,审事,沉着中有昂扬,冷静中有热忱。陈奕博的文章在我读来有3个方面的突出点:

    读书面宽。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读的书多,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艺术的,也有他这个年龄段正在流行的。一个人书读多了叫有学养,但仅有学养是不够的,读到肚子里的书还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推动,有帮助。要去指导实际的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死读书,要由学养进入到做人做事的涵养。陈奕博会读书,他把书读活了。他读书的办法有点像采矿中的掠夺性开采,不是系统开发,而是找自己感兴趣的“富矿”地段。这种读书办法对他这个年龄阶段是实用的。

    视野开阔。艺术里的“视野开阔”一词,指的不仅仅是眼睛看得宽,不仅仅是看世界、看宇宙、看太空,更多的东西不在头顶上,而是在心里,艺术里讲的高度多指深度。一棵大树,它的根在地下的延伸是深而且广的。沙漠里有一种植物,地面的高度是低伏的,但在地下的发展是在几千米之外,因此生命力非常顽强。陈奕博文章的特点是思考的多,心领神会的多,判断力和辨别力突出,沿一个一个具体点,向下挖掘,努力去找隐藏的意义。

    表达的朴素。写作的表达,就像一个人穿衣服,生活里有的人很会穿衣服,很会传达自己身体的美。有的人则不会穿,让人看着别扭。写作会表达很重要,既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了,别人还能愉快的接受。陈奕博的文章长于表达,既实话实说,也有的放矢,还朴素。这是他的蹈大方之处。才开始写作,对文学能有如此的理解和认识,实在是一种难得。这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分吧。

    “有形有心即有情”,用苏轼的这句诗可以概括我读陈奕博这本书之后的整体感觉,小奕博还年轻,今后的路还很长,这是他的第一本书,我祝贺他,同时祝愿他今后更多努力,以待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就。

和奕博说说悄悄话

雷涛

    我比你父亲年长,你可以叫我伯伯。

    从在地上滚爬到现在的青春少年模样,你都是胖墩墩的可爱,尤其是那双聪慧的眸子,还有俏皮的嘴唇,很容易让我想起另一位少年,他叫维特。

    你酷爱文字,勤奋写作。这是天赋。你的陈忠实老伯伯就说过,爱好文学的人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那根神经更敏感。此外,你和维特不同的是,你把智慧用在了文学追求上,而维特却偏向于对同龄异性的好奇与兴奋。我从《带着微笑出发》中读到了你的知识积累和较为丰富的想象力。这都是走向作家的必备的条件,也证明着你对文学的初恋。

    初恋就一定会成功吗?不尽然。

    肯定需要时间、挫折、打击等等的考验。失恋也是常有的事。

    有几句要紧的话要对你说说。

    成功的作家都是阅读量非常大的人。开卷有益,什么书都读,像海绵一样吸取多类知识,最大可能地充实自己的拥有量。在此基础上,还要熟读古今中外的已被历史证实了的经典名著。所谓熟读,就是反复读,而且,不是一目十行地看,而是一字一句地品味。边读边思考,看名家如何确定题材,编写故事,安排情节、细节,如何塑造人物,还有景物与心理描写,还有语言个性化的追求等等。

    只是熟读还不够。还应“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外国的暂且不说,中国的古典诗词非背不可。我对“知识用时方恨少”的理解是:不但读得少,更恨的是记得少。况且,往往是似是而非的记忆,又不求甚解。上网聊天是一种时兴,我由于不爱而不知其乐。可是我还是劝你把上网的时间节省一些,用来背颂一些经典。无数个例子证明:人生18岁以前背东西最容易,一辈子受用。

    文学的形式和样态多种多样,不知你的重点在哪个方面。《带着微笑出发》只是出发了,前边的路有很多分岔,仍需选择。我上小学和初中时,也写过类似的文章,那时叫日记或周记。当然,那时的社会生活单调、纯粹,我的视野也仅限于农村,不能和你比较。我要说的是,这类文章是散文随笔的基础。你已有了这个基础,后边需要的是思想深度和更加“文学化”的语言,倘若你还要从事小说写作,那还有一番“潜规则”,恕不一 一。

    你还在求学阶段,时间如黄金,要珍惜。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外语等等都要学好。行行都能出状元。你的文学爱好如果有增无减,也好,就重点攻取吧,祝你成功。不然,也可改行,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还有不同行类的教授、博导、专家,都可以。不说什么理想,成功才是结果。

    童心无欺,天性使然。不过,博弈是重要的。成功一字在博弈之中。

为奕博加油

屈胜文

    不久前的某日,一桌子人围着佳肴珍馐却半天不动筷子。手被一本书占着。这本书就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带着微笑出发》。作者陈弈博,正在读高三的中学生。

    69篇文章,10万余字。有阅读感受,有世事认知,还有对亲情的表达。几个人,围绕孩子与写作,展开了话题。

    平凹主席说,“有形有心即有情”是他对这本书的感受。雷涛书记称孩子处在成长中,今后很长的路还需要很好地呵护。燕芬教授讲小小年纪就已具备了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写作姿态,值得褒奖。穆涛主编早就编过弈博的文章,算是扶上马又送一程的人,这时候很简单地说,孩子会表达,表达得清晰,也清醒……

    穆涛贤弟把话说到底了。文章是为表达而生,表达什么?表达心灵。弈博会表达,分明是说有了驾驭文字表现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的能力;表达得清晰,也清醒,不就是思维的清晰,思想的清晰?文章的成功,与其说在于文笔,毋宁说在于心灵。欲写好文章,必学会思考。文章之境界,全赖深刻的思考。

    弈博人小志大,许多阅历还在前面等着和他亲近,许多深刻的思想也有待他在人生历练中熔铸,但今天的这本书的作者弈博,已秉承陈里父性,对人对事热忱冷静,沉着持重,正直而有责任。有这样的品性,写作又有灵气、才气,坚持下去定能成器、成功!

    为此,也该举杯投箸了。来来来,为弈博已有的努力和往后的继续努力,干杯加油!

这场宴席将接待下一批食客

高建群

    这位年轻的写作者,他年轻得叫人羡慕;这位有才华的写作者,他的罕见的写作才能叫人吃惊。在一个春天的日子里,朋友拿来这本名曰《带着微笑出发》的书,说,看我能不能写几句话。这样,我读了这本书。这样,我知道了,在西安这个不大的地方,一个角落里,有我的一个同类。

    我在阅读中想起很多事情。想起的第一件事情是,前年省作协换届,记者要我说两句话,我说了这么两句:我们这一代人行将老去,这场宴席将接待下一批食客。

    我想起的第二件事情是俄罗斯文坛一个著名掌故。1915年正月八日,当时的俄罗斯老作家、沙皇的老师杰尔若文,去参加皇村中学的一个毕业典礼,席间,一位叫普希金的中学生,即席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记忆》,杰尔若文听了,老泪纵横。他冲到台上,拥抱着这个中学生,他说:“这就是将来接替杰尔若文的那个人!”

    是的,这个叫陈奕博的年轻写作者,在他的书中充满了思考和智慧。在这样的一个年龄段,能这样地思考问题,这样地归纳和总结,这样目光犀利地看清许多事情的本质,这是难得的。像这样地一路走下去,再走个十年二十年,真难想象,他会有怎样的成就。

    我喜欢他那广泛的涉猎。文学创作到最后,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而是哲学层面的问题了,是历史学、人类学、人种学范畴的问题了。所以我总劝那些年轻的写作者,去看一本法国人类学家汤因比的书——《人类与地球母亲—— 一本小说体的世界历史》。这本书写了世界各文明的发生、发展、强盛、盛极而衰,以至最后消亡的过程。这本书会令人突然间变得目光如炬。

    是的,我在前面说了,很难想象,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位叫陈奕博的年轻的写作者,会将他的才华挥洒到多大。希望他不断地吸收,海纳百川。《百年孤独》的开头,一位魔术师拉着一个大冰块从马孔多小镇穿过,那冰块中间装着一块磁铁,于是小镇街道两旁的各类小件铁器,都飞起来往石块上落,这样小镇的人惊呆了,他们惊呼“神迹出现了”!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希望这位年轻的写作者多多地吸收,这样一路走来,到了晚年,就成“人精”了。

    我还喜欢这本书中表达的简洁和准确。要知道,很多人在这个圈子里混了大半辈子,也做不到这一点的。简洁,就是直说,不拐弯抹脚,不故意矫情,雨果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再就是准确——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准确。李准说过,在所有的词汇中,总有一个词是最准确的,你就要呕心沥血,去寻找那个词。

    看到文坛新势力的成长和成熟,总是一件叫人欣喜的事情。我在这个美好的春天,为这个叫陈奕博的年轻的写作者,说了上面许多美好的话。许多朋友说我不吝惜语言,其实,我这样说的原因,是真诚地希望新生代的成长,是希望有重要的作家和重要的作品出来,以挽救文学的日益边缘化。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学的路很是漫长。诚如柳青所说,文学以60年为一个单元,所以,对于这位年轻的写作者来说,不要急,不要因为小小的成功而乱了方寸,要不温不火地一路走下去。蓄久成势,积健为雄。

    记得路遥在世时,说过这么一件事。他说在上学路上的山崖上,南瓜地里一颗小南瓜早早地就红了,挂在那里,引得路人的一阵阵惊呼和赞叹。但是这时候,真正的大南瓜正在叶子底子默默生长。到了秋后,霜一杀,大南瓜露出来了。

    这是一位上一代写作者的告诫。记得我在接受搜狐网采访时,我将这话说给郭敬明、韩寒他们,那么现在,再说给陈奕博。

    不要担心宴席散了,宴席是永远不会散的,一拨走了又来一拨,关中人把这叫“流水席”。

从陈奕博看“90后”作家

李震

    不管你愿不愿意相信,“90后”已经在当今文坛提前登堂入室了。仅在陕西,已经有了一个出生于1995年的叫做高璨的少女诗人,今天又出来一个出生于1993年的叫做陈奕博的少年作家,而且表现出与他们的前辈——“60后”、“70后”、“80后”——迥然不同的姿态。

    据说有人对给作家划分代际很不以为然。但不同代际的作家所呈现的姿态的不同却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是这种代际的区别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人从正面回答过。我以为代际的特征来自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每个人的个人无意识形成于3岁至13岁的阶段,而那些共同度过3岁至13岁的人们就会成为一代人,这些人共同的个人无意识就是他们的集体无意识。“60后”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于“文革”中后期,所以他们的使命就是挣脱苦难和崇高的神话;“70后”的集体无意识大致形成于改革开放以来,所以他们的使命是上世纪80年代那个打破一切规则和戒律的时代赋予的,因而冲破道德禁忌、冲破上代作家精心制作的形式的藩篱,成了他们建构自己的原则;“80后”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于一个初步成型的商业时代,娱乐和赢利成为他们的集体记忆,因而“自我”和世界上任何好玩儿的东西一样,成为自己的赢利性的娱乐品,所以他们进一步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90后”是我目前看到的最新的一代人,也是最为不同的一代。他们甚至不是任何人的叛逆,也不曾从任何禁锢中争取自由,在他们看来,自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的使命不再是去向谁争取自由,而是如何来挥霍自由,他们除了是自己父母的叛逆之外,不再是任何社会力量的叛逆。即使是娱乐,也和其他一切非娱乐的东西一样成为他们自由选择的对象。因此,我可以说到了“90后”这一代,中国人才真正到达了“0起点”。他们之前的作家都是以各自的方式向“0”奋斗着,即使是娱乐的一代也不例外。

    从陈奕博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典型的“90后”。他的《带着微笑出发》,正是一代新的中国人从“0起点”上的真正的出发,而且不再是苦情脸、愤青脸,也不再是玩世不恭的脸,而是面带微笑地出发。

    历史、现实、艺术、科技、自然、书籍、日常生活、人伦、天理、价值观等等,都共时性地来到可供陈奕博选择的平台上,这些选择对象在陈奕博的眼里几乎没有高低、贵贱、轻重、多少之分,这样一种境况正像是一个孩子在刚刚出生之际看到的世界一样,是一个没有凹凸之分的平面的世界。构成上代人心灵中的那些个凹凸之分,是他们无意识中难以释怀的苦难的块垒、禁忌的块垒、甚至是那种得不到娱乐的权利而追求娱乐的块垒。而在陈奕博的一代的无意识中所有这些块垒都已经冰释为一汪纯净的水,它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中的水草和鱼类。

    在这样一篇小文中,我可能没有机会来具体地谈论奕博的笔墨之功了。仅就上述管见,我想对奕博用笔作出的选择,提一点来自上上一代人建议:任何具体的选择都不如保有选择的权力更珍贵,而任何选择的权力又不如健康的选择心态更珍贵。保持一种健康的选择心态应该是“90后”代表中国人所要做到的,也是奕博应该做到的。什么是健康的选择心态?我以为,就是奕博,以及整个“90后”所拥有的“0”状态,那种“带着微笑出发”的状态。

清华文字一篮鲜

穆涛

    奕博的文章在《美文》发表,我是责任编辑。我是他不少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可以这么说,我是看着奕博的文章在一天一天精进的。

    《成长的烦恼》是发在《美文》下半月刊的第一篇文章,时间是2007年,奕博好像在读初中,12岁吧。那个文章还带着学生腔,是典型的中学生作文,在强说愁之列。2008年他在《美文》又发表了3篇随笔,《梵高与毕加索触动了我的心灵》《收藏恨》《致父亲书》,仅时隔一年,奕博在写作上的进步是蜕变式的,彷佛一下子就长大了。这种转变具体体现在行文的思路和表达方法上,在2008年,他集中“爆发”出一批有个性、有特点的文章,好像山洪找到了河床,既汹涌而出,也沿着一条清晰的思路。《带着微笑出发》这本书内的文章,大多写在这一阶段。

    我们不能再用看以前作家的眼光,看奕博这一代人的写作。对于奕博这一代人,写作之重不再是抒发人生理想,而是表达。表达不仅仅是技巧,还是写作的原动力。写作和说话都是表达,其中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一个人说话,是用声音表达对世界、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一个人的写作,是用文字表达这些。说话和写作各有各的特点,一个用嘴,一个用笔,但有3项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一是要言之有物,二是清晰的思路,三是有魅力有吸引力的表达。

    如今有一个误区,是老眼光,是旧视角。一个中学生爱好写作,就有人会问,你将来要当作家呀。学习写作是学习表达。事实上,表达,不仅仅是文学里的事,在人的一辈子里都是大事。一个人生下来不哭几声,要被接生婆倒提着身子打屁股的。一个人死了不交代几句遗嘱,如果是富翁,儿女们要为财产打断骨头的。再如果是皇帝,事情就更大了,老百姓都会被连累着遭殃。一个人就学,就业,就职,就婚,包括与旁人的往来,会不会表达,表达得有没有水平,在效果上出入是很大的。在生活里,有的人说话很招人嫌,话说不到一半,经常被人打断。有的领导人在主席台上讲空话、套话,一啰嗦就是几个小时。这都是表达的基本功课没有学习好造成的。

    奕博会表达,表达得清晰,也清醒,这一点是他突出的长处。如今的中学生,有才华的多,有个性的多,但在写文学作品时暴露出的不足正是对才华和个性的展示与表达上,思绪漫天飞,火花随地闪,“同学年少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才华高蹈,一定要有序地表达出来,失了序,就是山洪没找到河床。

    奕博的文章,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带着兴趣去写。他对写作有兴趣,写作让他着迷。世上无论什么事,最终能取得大成功的,都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对所从事的事要感兴趣,要着迷,甚至是着魔。文章也是有趣才好读,才吸引人读。无趣的文章如同生活里呆板的人,让人敬而远之。奕博写文章有很浓的兴趣,写得也扎实和踏实,由兴趣还写出了趣味,读后的感觉是“清华文字一篮鲜”。但由写作的饶有兴趣到整体上写出趣味,写出意义,写出绕梁不绝,是奕博今后再努力的方向,我祝愿他下一本书在这方面再有所突破。

少年意气可拿云

杨乐生

    少年写作近数年蔚成风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中学师生和学生家长,已成了不能轻视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关系到千家万户,牵动着数以亿计的人们的心。但少年写作与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出几本书的少年就是作家了?“作家”两个字是不是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打量了?这些疑惑困扰我已经好几年了,尽管我也看过为数不能说少的结集作品和单篇作品,但仍然糊里糊涂,尚未形成能说服自己的看法。前不久读到了陈奕博的多种不同体裁作品的结集《带着微笑出发》,又一次想了想这些问题,似乎比以前多了点认识,但还是吃不准。

    陈奕博近60篇名类文章收集在这本书中,从中比较清楚地看出他的写作轨迹,简单地讲是从稚嫩趋于成熟。书中的文字给我的印象是比较驳杂,可以感觉到小作者视野的开阔,在同年龄人中显出了读书的丰富程度,敢于表达自己所想所思的勇气和力度,有了一点成就大器的气象。说他驳杂而不说他丰富,我主要是基于陈奕博正在成长的过程中便有意识地记录下来了自己的心路历险,有不掩饰的倾向性,而不去空耗心力地追求面面俱到,既符合他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又体现出了他们一茬人突出的跟着兴趣走的个人性。真丰富了恐怕就有麻烦,肯定是老师、家长的影响在里边,也肯定就缺了“自己”,而缺了“自己”的文学无论从哪种角度看都不是好文字。有“我”才有文学个性,无“我”个性从何而来?在这一点上,我喜欢并欣赏陈奕博的文字,我弄不清他是有意识这样做呢?还是无意就有了这种效果,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在今后的写作中都要竭尽全力求索有个性的表达。

    《带着微笑出发》涉及面比较广,作者的喜怒哀乐显而易见,锐气、灵气都不缺,而在含蓄、蕴藉的层面让阅读者不满足。历史也罢、人文也罢,都是广阔深邃的领域,更不要说永远写不完的人生!我期望陈奕博迈着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不管以后干什么职业,写作的爱好不要丢,即就是仅仅为了自己,也不要丢。最后,我借用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几句话,赠予奕博小友:“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自由生长

王朝阳

    陈奕博这作品集的名字叫《带着微笑出发》。和许多少年作家的作品一样,这部集子里充满了少年作家的才情、机智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老练,读这些孩子的作品,回想自己的时代,浑浑噩噩,文字一塌糊涂,内容千人一面,十六七岁了还停留在“好人好事”的阶段,简直无法想象现在孩子的素质。

    奕博的这部作品集有几个可贵的地方:

    第一,我手写我心。奕博的作品,简洁清澈,没有受到所谓文学的污染,他写的也不仅仅是文学的话题,人情、世态、音乐、中日关系、毛毛虫……他感兴趣的话题全写下来了。他的思维是发散的,他的大脑是开放的,如果奕博今后有意继续写作,他的开放会使他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如果他无意写作,他的开放则可以使他乐观豁达地应对人生。

    第二,形式自由。这可能是当下少年作家的共同优点。尽管有老师的作文耳提面命,有应试作文八股式的逼迫,但是毕竟时代已经变迁,这一点在奕博的身上已经清晰地显现。奕博的文章受到的拘束较少,说来便来,说走就走。既是社会时代节奏使然,同时也是当代孩子负担较少的原因。总之,文体经验在奕博的身上烙印不多。

    第三,心态阳光。这是我读奕博作品之后,觉得奕博身上最可贵的地方。文学的阅读,经常会导致孩子“复杂”、“早熟”,会使孩子带有文学性的忧郁,加之青春期的到来,孩子在对文学的沉迷中,对现实生活不由自主产生拒斥心理,和趣味不投的人话不投机。在奕博的文章中,能看出来奕博和社会保持着紧密的接触,他似乎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孩子,乐于助人,文学只是他兴趣的一个方面。他也乐于和人交流,而文学的方式只是他交流方式的一种。所以在他的文风中也呈现出驳杂、丰富的一面,避免了他对人生和社会只做文学化的思考。

    如果要给奕博提建议的话,有一条:关注细节,关注人类的经验。经验的丧失对所有的写作者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现代社会向一切人敞开,把人类经验提炼为箴言和警句,在轻飘飘的使用中,会使积淀了或者痛苦、或者感伤、或者兴奋的语言,简化为励志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可以成为走入人生康庄大道的至理名言,同时也可以成为幼稚和无知的借口。所以,希望奕博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能关注人的行为和细节。对于人生来说,不是几句箴言和几句警句能概括得了的,关注人,观察人,体味人情冷暖,这是文学必须的,也是人生必须的。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