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的激流——看望晓河随想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28     作者:傅庚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祖国的音乐源远流长,有如一条嘶鸣咆哮的大河,祖国的音乐家就是大河那闪亮的波光和跃动的激流。激流在跃动,大河在奔腾。

    “金钟奖”的勋章闪闪发光

    4月30日,我到医院去看望病中的晓河同志,他已年届92岁高龄,行动不便,头上贴着两块纱布,一看就知病比较重,但是当谈起他投身党的地下工作,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新四军,筹办解放军艺术学院等等往事时依然是充满着激情,特别是谈起他所钟爱的音乐事业和他的作品更是忘却了病痛,两眼放光,声音洪亮,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当场他赠送我们每人一幅照片,照片上的他十分精神,胸前挂着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许多勋章和奖章。其中有一颗金光闪亮的勋章尤其耀眼,挂在衣服上面的突出位置。那就是中国音乐金钟奖为成就卓著的老音乐家颁发的终身荣誉勋章,这使我回想起许多往事。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中国文联1998年上报中宣部并经中央批准的音乐界唯一大奖。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启动。长期以来,有感于文艺界一些有贡献的老艺术家的待遇和处境,我在2000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提出了给老艺术家生活补贴的提案。几经周折,在李岚清副总理的支持下终获解决,每人每月加发一千元。受此启发,紧接着在中国音协讨论“金钟奖”的奖项设置时,我又建议为年满80岁、从事音乐工作60年以上,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老音乐家设立终身成就奖。这个建议得到音协分党组的一致同意,并决定为获奖者颁发纯金的终身荣誉勋章。在首批评选名单27人中,军队有5人,晓河同志被评选小组顺利通过。2001年5月23日,在河北廊坊举办的首届“金钟奖”颁奖晚会盛况空前,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颁发老音乐家的终身成就奖。一些年轻的观众已经不大熟悉有些老音乐家的名字,但一说到他们的作品,说到他就是某某歌曲的作者时,现场观众便爆发出轰然的掌声和赞叹声。当两位坐轮椅的获奖者王莘和时乐濛同志被抬上舞台,当身体已经偏瘫的王莘挥动一只手臂指挥全场高唱《歌唱祖国》的时候,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时任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的吴雁泽、秘书长顾春雨想得很周到,拆掉了会场第一排座椅,在获奖者前面摆放上茶几,茶几上摆满鲜花和饮料,人们向获奖者鼓掌欢呼,献花致敬,晚会达到了高潮!颁奖晚会之后又举行了盛大的颁奖酒会,时任河北省省长的钮茂生代表主办方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代表所有获奖者作了充满深情的答谢讲话。她回到座位后还激情未尽地和我三次碰杯……在看这幅照片的时候,我想,经历过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峥嵘岁月,写下了众多优秀作品而获此殊荣的晓河同志在获奖时刻也一定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吧!

    对军艺的创立和建设有功

    1995年,在我任军艺院长期间曾主持过建院35周年院庆活动,为此我认真学习了院史,学习中我得知晓河同志是最初建院的筹备办公室的主要成员之一。今年是军艺建院50周年,所以来医院前我通知了学院政治部,政治部很重视,派出院庆筹备办公室的3位同志和我一道来看望晓河同志,向他送上花篮,请教他有关军艺筹办的一些事情。这引起了晓河同志滔滔不绝的谈话,其中有一个内容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晓河同志曾组建军艺文化工作系,开办文化干部培训班,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具有军队文化工作特色的专业,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我调军艺工作(那时晓河已离休)后的前3年曾分管过文化干部培训班,深知它的艰难:当时我们一无经费,二无器材,近百名学员来校后住在木板房里,当时的木板房还不如今天汶川、玉树地震后解放军为群众搭建的帐篷住房,我们没有录音机,没有监视器,连一盒录音带都没有,可以说一切白手起家,艰苦备尝。但是自晓河开始,具有军队艺术院校特色的文化工作干部培训专业办起来了,著名演员黄宏、牛群都曾是培训班的学员。自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就有军队的文艺工作,随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军队文艺工作也在发展壮大,军队的文艺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宣传部队、教育部队、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力量,解放军艺术学院是全世界各国军队中唯一的一所正规的艺术大学,建院50年来培养出遍布全军全国的各门类著名艺术家,看看今天,想想当初,晓河同志功不可没。

    踏着革命的足迹

    晓河同志1918年2月17日出生在江西上饶,原名何同鉴,13岁前在小学和私立虞征学校读书,17岁前当学徒,成天干杂活。1938年2月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新四军黄安(今红安)青年训练班、武昌战时讲习会学习,并在中国青年救亡协会、上海救亡界演剧第四队从事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9年3月在桂系军队参加党领导的秘密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40年2月参加新四军,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毕业。历任新四军第二师抗敌剧团政治指导员,抗大八分校文化大队大队长,纵队文工团音乐指导员、副团长,第三野战军文化部编辑科、文艺科副科长,干部进修班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干事,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工作系主任,文化干部培训班主任、教务处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建国后荣立三等功两次。被授予三级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功勋章、全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是全国文代会第1至4届代表,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第1至4届理事、常务理事,曾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苏联、越南等国。他曾长期英勇奋战在革命战争的第一线,和广大指战员同呼吸共命运,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深切体会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本质,经历了火与血的洗礼,经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见证者。他的音乐作品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烙印。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伴着他的人生之路深深融入他的灵魂之中。

    晓河歌曲的特色

    晓河同志在70多年的音乐生活中,创作了500多首歌曲,有些歌曲广为流传,有些歌曲多次受奖,有些歌曲已经成为传世之作,如《三杯美酒敬亲人》《勘探队之歌》。还有一些歌曲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产生过广泛的重要影响,如《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刺刀歌》《把青春献给新的长征》《军民团结向前进》《老战士之歌》《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等等。仔细回忆他的歌曲,有以下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切中要害。

    贝多芬说过:“写好作品的主题,就等于写好了作品的一半。”这是这位世界公认的伟大作曲家丰富的创作实践的深刻体会。晓河的一些成功作品都有好的音乐主题,而这些音乐主题都具有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的特点,抓住了歌曲艺术风格的要害。如《一定要把胜利旗帜插到台湾》:

    

    这是歌曲的开头。一开头就是一个八度大跳,音调充满动力,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力量。接下来是:

    

    这是在前面主题基础上的展开,特别是:

    

    这个切分音和四度跳进掷地有声、有号令动员之感。这首歌曲的主题为全曲奠定了基调和风格,让人唱后肃然涌起对祖国的神圣感、祖国不可分割的庄严情怀。在晓河优秀歌曲中,类似的例子不少。当然,现在国家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首歌的歌词已不适合再唱。但作为艺术作品的曲调它仍不失为一个成功的例子。晓河没有进过音乐院校,他声言自己有三个老师:一是聂耳、冼星海、吕骥等作曲家的抗战歌曲,二是民族民间音乐,三是人民群众。我认为他确实从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抗战歌曲中学到了宝贵经验: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保卫黄河》、吕骥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都对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都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痕迹。

    二、节奏铿锵、进行有力、掷地有声。

    晓河是个军人,是个老军人,是个历经长期军旅生活和战争年代的军人,军旅生活、军人气质、军队精神已经融入到他的灵魂深处。所以他的作品渗透着军人风貌、队列风格、铿锵节奏,并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流露,流露得那样自然。如《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军民团结向前进》《刺刀歌》《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保卫新路东》《进军曲》《生产抗战》《靠我们打胜仗》《山是我们开》。如《时刻准备打》:

    

    如《刺刀歌》:

        

    这鲜明的主题、铿锵的节奏、明快有力的旋律进行,让人很快就能感受到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印象深刻。作者写作品要有两个“吃透”。一是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二是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做到第一个“吃透”并不难,因为对于歌曲创作来说,看歌词就会知道它是在写什么。但是要做到第二个“吃透”要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找准作品的切入点就不那么容易,要下一番功夫、甚至是要下一番苦功夫。人们经常说的“仔细推敲”就是这个意思。写好作品要做到两个“吃透”,往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三、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唱晓河歌曲,你会有一种“由衷”之感,你会感到这歌声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语言,是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真情流露,歌声虽然质朴,但却是那样真诚、真挚,是从心底唱出来的,这就让你不能不为之所动。这就是晓河歌曲的本色。音乐的语言问题是音乐创作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不仅是歌曲,歌剧、交响乐也不例外。回顾世界音乐发展史,古今中外那些被大家所普遍热爱、传之久远的作品都有着生动的语言和美好的旋律。贝多芬和柴柯夫斯基是世界公认的伟大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流传最广、上演最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作品都有着美好的旋律和生动的音乐语言。丰富的和声、丰富的配器是需要的,创新音乐的形式手法是必然的,因为时代前进了,人民的要求提高了,音乐也必然随之创新、改革、发展,所以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音乐文化,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但这种学习不是机械地照抄照搬,更不能学那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技法,学习要结合中国的实际。中央根据改革开放的中国实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召开艺术歌曲研讨会,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发言:《艺术歌曲向何方》(见《傅庚辰谈音乐》文集第241页),核心是三句话:“现代技法中国化、音乐语言民族化、音乐结构科学化”。音乐是为人民的,首先是为人民大众的,所以音乐的受众面越大越好。当然,由于体裁之别、雅俗之分受众各有不同,无可非议。但希望“雅俗共赏”而不要“孤芳自赏”。音乐形式要服从音乐内容。结构是作者功力的体现,结构松散拖拉零乱不利作品内容的表达,效果不好。

    人们常说,音乐是世界语言,这是指世界人民的心灵是相通的,决不是说音乐语言可以没有民族特色,千篇一律。那样也就不称其为世界了,因为世界是由许多国家和民族组成的。晓河歌曲的成功经验再一次印证了我的感悟。晓河同志创作于1953年的传世之作《勘探队之歌》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影响了几代人。那深情优美的歌声至今还在人们的耳边回响,至今还在人们的心中歌唱,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为祖国强大、人民幸福而忘我奉献的崇高精神至今还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胜利前进。因此它也已成为地质学院的院歌。词曲作者被地质矿产部授予“荣誉地质勘探队员”称号。地质部的授奖证书写道:“《勘探队之歌》在我国地质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地质工作者,也不断引导有志青年投身地质事业。”歌曲还获得“首届地质文学宝石奖”。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当年曾歌唱这首歌并且现在还在歌唱这首歌的温家宝同志在给晓河的信中的两句话来评价晓河歌曲的时代意义并作为本文的结束:“您作曲的《勘探队之歌》从大学到野外伴我二十多年,至今还常歌唱。您谱写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响遍祖国大地。”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