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李光羲、李棠在京举办音乐会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21     作者:王春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近日,《祝酒歌》优美的旋律回荡在北京国图音乐厅内,歌曲的首唱者、81岁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铿锵有力的歌声激荡着每个观众的心。此次,他携手同为歌唱家的女儿李棠,为首都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人们在优美的歌声中聆听到了父女俩对音乐的深沉挚爱,也从中感受到了他们浓浓的父女情。

    曾经唱红了《祝酒歌》《松花江上》等一批经典老歌的李光羲有着“歌坛常青树”的美誉,近60年来一直活跃在舞台上,他演唱的歌曲深入人心,有着众多的听众。年逾八旬的李光羲现在仍不停地忙碌着,参加各种演出、座谈会,写戏剧评论与音乐评论。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大女儿李棠继承了他的歌唱事业,“李棠是我3个女儿中唯一从事歌唱事业的,她从小就喜欢唱歌,很有音乐天分。以前我们住在中央歌剧院宿舍院内,周围的叔叔阿姨排练她就跑去看,后来还在一些歌剧里担任了儿童角色。”长大后的李棠在父亲的支持下,先是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再后来到了战友歌舞团,随后又去了美国学习并演出了多部歌剧,在歌唱道路上开辟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李棠也为能与父亲同台演出而感到高兴,“事实上,这已不是我们第一次合作,此前我们曾在上海、天津以及美国举办过音乐会,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我们父女俩因为居住在不同的城市,一起排练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两个人的合作却十分默契,配合得极为和谐。”

    此次的音乐会上,两位歌唱家没有借助任何扩音设备,在一架钢琴的伴奏下娓娓演唱了多个曲目,让观众领略了他们美妙的歌喉。“虽然我年纪大了,声音不如以前了,但我们仍要保持声乐的高标准。过去我们演出都是凭着自己的嗓子唱,不掺假,真正的声乐艺术就应该是这样的。”李光羲如是说。

    李光羲曾经只是一个音乐业余爱好者,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声乐技巧和音乐、表演理论学习。“在考取中央歌剧院后,我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歌剧表演上,向老艺术家请教,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他凭着自己对音乐的喜爱,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56年,因出演经典歌剧《茶花女》的男主角而一举成名。随后,又演出了《货郎与小姐》《叶甫根尼·奥涅金》,深受观众的欢迎,他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歌剧王子”。然而就在40多岁时,李光羲患上了严重的“喉肌弱症”,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曾一度认为自己的艺术生命就此终结了。但是他不甘心,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坚持扎针灸、吃药调理,每天进行丹田气练习,经过6年多的锻炼,李光羲终于克服了困难,恢复了原本高亢雄浑的嗓音。当他再次站在舞台上时,更加珍惜每一次演出机会,他倾情演唱的《周总理,您在哪里》《祝酒歌》《鼓浪屿之波》等歌曲脍炙人口、深受好评。

    李光羲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触动着李棠,以父亲为标杆的她在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兢兢业业的态度,一直是班上的好学生、单位的业务骨干。“父亲是我做人为艺的榜样,他对事业认真的态度,为人的正直、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李光羲经常会给女儿提供建议,他曾对女儿说,即使从事教学工作也不能离开舞台,“自己没有实践就无从谈教导别人,光用书本上的知识教育学生是不够的”。李棠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系的她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经常参加各种歌剧和音乐会的演出,在舞台表演的第一线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她把这些通通转化成了“养料”,输送给自己的学生。

    李光羲曾经说:“只要观众喜欢,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多年来,他也正是这样做的,每年他参加的演出不下百场,“在歌唱中我能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对于艺术,李光羲有着自己的见解:“艺术首先要让人感觉到美,其次要能看明白。”他的表演风格也以此为准绳,在舞台上他力求把戏演得惟妙惟肖,把每个字都唱到人的心上,从而感动和吸引观众,“这是我演出的独特之处,也是我至今还能站在舞台上的原因之一。”

    这位不久前刚刚荣膺“中国歌剧艺术金葵花终身成就荣誉”的老艺术家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主演了《刘胡兰》《阿依古丽》等大量由我国原创的民族歌剧。“那时的歌剧演出极为红火,广受大众欢迎,有着相当广泛的民众基础。”谈及现在中国歌剧的处境,李光羲表示了担忧,“现在剧院里经常冷冷清清,观众不多”。他认为,要振兴歌剧,一是要尊重历史,二是要端正创作方向。“我们国家的歌剧在过去有过辉煌的历史,中国曾经被国际歌剧界誉为‘世界上唯一普及了歌剧的国家’,然而当前歌剧事业发展由于受到市场的制约,缺乏一些我们的自主性创作,艺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创作方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一些好的实践性尝试也没有得以继续。中国歌剧要发展就不能只唱外国的经典,而是要写出我们自己的、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来。”曾在美国演出过多部歌剧的李棠也同意父亲的观点,她认为,中国歌剧要发展首先应该拉近作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要先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而不必一味追求大制作。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