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协率队赴西柏坡红色根据地创作采风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21     作者:张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由中国文联组织优秀艺术家赴著名革命纪念地开展红色根据地创作采风活动,拨动的是无数文艺工作者的红色心弦,激起的是如水波般扩散的无数人的红色感动。中国舞协积极行动,迅速制定采风方案,确定了行动路线、人员配备和计划目标。西柏坡被定为首站,2个月之内,艺术家们将陆续走进遵义、韶山、井冈山,最后在延安画上行程的句号。一路行过,艺术家将以革命根据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红色舞蹈为基础,或加工提高、或全新创作,最终以红色经典专场舞蹈晚会晋京展演。参与采风的艺术家定位为中青年一线骨干舞蹈编导,无论是精力还是阅历,演绎这样的红色经典创作均是上上之选,带着岁月打磨的缅怀、对老区人民的由衷关切以及勃发的创作激情,他们此次的红色体悟也许将会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一番惊喜。

    5月4日下午从北京出发,14人组成的中国舞协创作采风小分队向着石家庄而去。车上有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艺术总监赵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导杨威、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讲师顾佩英、青年编导柳宁等知名艺术家。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甲芹领队,《舞蹈》杂志社和《中国舞蹈》专刊主要负责人随行报道采访。4个小时的车程,掌灯时分,小分队抵达石家庄。晚上8时许,“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中国舞协赴革命纪念地采风创作座谈会”开始,河北省文联党组成员郑世芳,河北省党史研究室、西柏坡纪念馆、河北艺术研究所等相关负责人向采风创作人员介绍了西柏坡的历史背景以及目前河北文艺界就相关题材的创作情况。在场的河北人士均表示,当地文艺界非常重视西柏坡题材,却苦于不知如何用艺术形式恰当表现,目前仅有一两部相关内容的评剧和电影,而舞蹈作品很少。编导们一边奋笔记录,一边询问,西柏坡的细节也在一问一答中慢慢浮现。

    5月5日清晨,小分队直接奔赴西柏坡。葱茏的平山,潺潺的滹沱河,天边翻滚的彤色云彩,构成一个神奇的红色梦幻走廊,这是游客眼中初夏的西柏坡。而艺术家眼中的西柏坡,除了自然景观,还有当年红色领袖挥斥方遒的意气和运筹帷幄的淡定。当地政府也对此次舞蹈家到西柏坡搜集素材十分重视,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安排了多次为国家领导人解说的优秀讲解员为艺术家进行讲解。一张张图片看过,一件件实物琢磨过,站在西柏坡村子东头的中央大院,大多数头一遭来西柏坡的编导们,无不为壮烈的革命历史所感动。

    5月8日上午,结束西柏坡实地采风的编导们在京进行了创作交流座谈。交流范围涉及创作手法、表现手段等,而创作基本思路被众人提及最多,讨论得也最为深入。大家认为创作红色经典系列,并不是简单地概念化重复历史,而是以史为鉴,吸取它的精神价值。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们的价值标准和追求已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红色经典插上思想和艺术的翅膀在当下尤显必要,优秀的舞蹈作品将使当今人们不忘党的奋斗历史,不忘党的优良传统,不忘党的宗旨,不忘社会发展的规律。赵明当场拟题《日出东方》,以西柏坡当地歌谣“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为关键词,重温当年的党群鱼水深情。罗斌等提出以子弟兵的好妈妈戎冠秀为素材表现军民情深。冯双白提出,经典本身经得起重复,但创作形式、方法不能重复,必须挖掘红色经典的美,把党与人民始终同舟共济凝聚为一个舞蹈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大家一致认为,打造红色舞蹈经典,应以人性为基点来加以诠释,使红色作品可信、可亲,从而深入人心,得以传世。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把“进京”喻为“赶考”。号召共产党人一定要考出好成绩。西柏坡只是开启了舞蹈编导们探寻红色中国精神图谱的头一站,剩下的路还等待着编导们用心去丈量,编导们同样表示: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