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从精品到经典——首都文艺界研讨“《大梦敦煌》现象”
http://www.cflac.org.cn    2010-05-18    作者:张悦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梦敦煌》是中国舞蹈界西部大开发10年来的重大收获,这收获不仅仅属于甘肃省、兰州市。”众多舞蹈界专家这样表示。《大梦敦煌》在诞生10年后演出场次达到800余场,观众超过百万人次,票房收入超过8000万元,创造了不凡的市场业绩,被舞台艺术界称为“《大梦敦煌》现象”。5月15日晚,《大梦敦煌》首演10周年纪念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文化部、甘肃省委省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国舞协、甘肃省委宣传部、兰州市政府承办的《大梦敦煌》首演10周年研讨座谈会在演出前举行,首都文艺界专家汇聚一堂,共同研讨探究《大梦敦煌》。

    《大梦敦煌》催生于“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兰州歌舞剧院聚集了陈维亚、张千一、赵大鸣、高广健、沙晓岚等全国艺术界的精英人才,组建了一流的创作团队,从敦煌文化中寻找灵感,细心体会,严谨创作,一台美轮美奂的敦煌大戏由此诞生了。《大梦敦煌》首演于2000年4月24日。而其主创团队在1998年底就赶赴敦煌体验生活,他们冒着风沙、严寒在敦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总编导陈维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他说:“一想起当年点油灯,甚至一辈子在洞窟里仰面躺着画,一画就画10年、20年甚至一辈子的这些艺术家们,我们就觉得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敦煌。于是我们当时的创作思路就是能不能把我们的眼光转一转,从壁画转到画壁画的人,从伟大的莫高窟转到建造开凿和绘制壁画的普通的劳动者和艺术家,我们得益于这样的创作方向:从普通人写起,写普通的画师,写画师普通的生活,写他们之间的情感波澜。”作曲张千一也同样认为,“创作团队始终把艺术性放在第一位,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眼光,用我们自己的艺术判断力,用我们自己的艺术审美写一部当代敦煌题材的舞剧。比如这个舞剧的音乐并没有直接运用敦煌曲谱里破译的音乐片断,而是更加抽象地吸收敦煌音乐的文化,通过再创作表现出来。”编剧赵大鸣认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家的责任,《大梦敦煌》主创的责任就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中国舞剧历史上创作一部真正围绕着人的舞剧,这对于中国的舞剧创作观念是质的突破。

    《大梦敦煌》同样是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成功实践。专家们分析,《大梦敦煌》的创演模式是开放式的,不是以一已之力关起门来搞创作,而是聚合了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共同打造的艺术精品。《大梦敦煌》的主要演员也是签约演员,由从全国物色的最优秀的演员担任,从而保证了剧作的艺术品位和市场认可。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剧院院长苏孝林说:“《大梦敦煌》历经10年演出长盛不衰,得益于灵活的体制机制。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同时,兰州歌舞剧院乘势发展,进一步改制组建兰州大剧院,实现了院团资源的整合和院团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大梦敦煌》成功地走向市场提供了保证。”

    “精品是演出来的”,而市场是闯出来的。据统计,在《大梦敦煌》的演出记录中,绝大多数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演出。苏孝林说,《大梦敦煌》完全以商演的形式“走出去”,使中国舞台艺术产品在国际演出市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全部800场演出当中,《大梦敦煌》海外演出高达102场,场次占了大约八分之一,收入达到2300多万元,约占总收入8000多万元的四分之一强。“多演出、多产出”已经成为《大梦敦煌》奉行的精品之路。正如中国舞协副主席、著名舞蹈家刀美兰所说,这次看《大梦敦煌》更是感动,舞剧要能感动人确实不容易,经典之作一定是要人民真的喜爱,这是靠一场场演出磨练过来的,是能够久演不衰并能够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