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原住民”的家园印象——大型原生态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的创作前后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30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上海世博会试运营首日的演出有哪些?

    能答出《家园·印象上钢》这一剧名的,肯定都去过世博园区的宝钢大舞台;更有消息灵通人士,会说出它的身世:原上钢三厂特钢车间。

    小小舞台展现百年巨变

    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的建设,曾经让浦东上钢新村街道的4065户居民搬离了家园。而今,他们不光能够率先目睹熟悉的土地上那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场馆,还能以“世博园原住民”的身份,为来自全世界的观众奉上一场别具一格的欢迎盛典——大型原生态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

    300余位来自上钢社区江畔馨风艺术团的钢鼓打击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腰鼓队、健身队、拳操队、戏曲队、剧社的上钢社区居民和原上钢三厂的工人们,在上海文艺家顾坚核、龚孝雄、胡嘉禄等组成的专业创作团队的指导下,经过4个多月的刻苦训练,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呈现了这台以上钢人的百年变化彰显上钢人开拓精神和奉献情怀的原生态情境剧。《家园·印象上钢》全剧共分6幕。《序幕:泊梦后滩》喷薄着先辈在浦东后滩落地生根的宣言;《一幕:太阳颜色》讴歌了火红创业年代上钢人建设家园的奋斗精神;《二幕:弄堂派对》重现了工人新村特有的邻里情深;《三幕:风雨同行》让观众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同舟共济的浓浓温情;《四幕:幸福家园》成为了上钢现代幸福家园的真实写照;《尾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是以灯的世界和温馨的歌声凸显了世博会主题和上钢人的热情。

    文联是联系文艺家与群众的桥梁

    18位灰衣女子,她们在风雨中潜行,无序地寻找着自己的空间,一些人发生了肢体的碰撞,一些人在雨中跌倒,一些人跨越了倒地人的身体,一些人在雨中不敢前行,在光束里打转……所有的造型突然都凝固了……《风雨同行》中的场景,表达的是上钢人在历史转型期所经历的犹豫、彷徨和阵痛,这一段象征意味颇浓的现代舞蹈,曾让主创颇费心力。

    而这只是创作初期的诸多试验、策划中的一部分。“为了这个情境剧,主创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打磨创意策划和剧本写作,光剧本就改了13稿;上海文联艺术团今年除了去嘉定慰问世博会安保人员演出外,所有时间都用在这个节目上;为了写一段4分钟的废旧钢铁打击乐《钢趣》,我们到浙江一个大型钢厂听音,拉回两吨废钢,作曲张旭儒一个一个采音,单为了这段交响乐风格的曲子就花了17天时间。”本剧制作人、上海文联艺术团副团长顾坚核表示,“专业指导+群众演出”的创作模式对上海文联艺术团而言是新鲜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水平的降低。“在4个月的排练过程中,我们每天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半排练,大家都很认真。但来自社区的群众演员毕竟不同于院团的专业人士。很多专业演员练一遍就过的动作,他们可能需要导演重复讲解和示范。我跟主创说,对待群众演员,在艺术上要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要体贴照顾。”

    顾坚核指导的成果,在演出结束后演职人员充满热情的话语中可见一斑。“导演们对我们都很有耐心,虽然我们已练了七八年太极拳,但在舞台上演出还是不一样的。编导将第四幕开场表演的太极拳造型做了一定改动,对应的舞台效果更美;而且乐曲是古筝,配合悠扬的乐曲,我们也陶醉其中,打出太极拳的气势,更能表现春日晨练的美好情景。”表演太极《雨过天晴》的上钢居民汤秀英说。“上海文联艺术团的老师们真是辛苦,他们教我们这些群众演员真像是“秀才遇到兵”,不过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就更有自信了。”在剧中表演《钢的记忆》、水桶舞等的胡鸿祥如是说。

    专业演出力量与群众艺术资源的结合,也是上海文联所指导的艺术团与上钢新村在世博语境中联手进行的一次新鲜尝试。

    “文联就是个桥梁。桥的这一头是文艺家们创作作品的需求,桥的那一头是老百姓文艺生活的需求。”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本剧艺术顾问杨益萍这样表示。“上海文联一直在提倡惠民文化,如何惠民,离不开文联自身拥有的优势。文联成立了艺术团、上海文艺培训指导中心,它们是对如何把文化惠民做大做强的一个探索。它也给了艺术家们施展十八般武艺的新天地,艺术家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各类普及艺术讲座的讲台,还找到了演出的舞台以及作品展示的展台。以《家园·印象上钢》为例,里面很多演员的表演,就得益于电影演员梁波罗在江畔剧社定期开讲的表演课程。”上海文联党组副书记、本剧艺术顾问何麟则说,上钢社区和上海文联艺术团等几家单位联手打造的这台群文大戏,为专业文艺工作者获取鲜活素材和丰富灵感、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满足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培养社区文艺新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场演出结束后,顾坚核把第三幕、第四幕的演员留了下来。“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满意,有些东西还是要动。”

    情真意切演绎家园

    随着回声阵阵,爷爷和小男孩在渔船上一坐一站,爷爷提着饱经风雨的斑驳渔灯,传到男孩手中,小男孩提起灯,唱起了心中的歌:

    浦江边有梦想,

    有梦就有爱,

    有爱才有家,

    有家就有情,

    ……

    于社区艺术团体,他们在一个“家园”;于世博盛会,这300余位9岁到75岁的四代社区群众更是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园”。“我对世博会原本有些旁观心态的,但后来通过社区口琴队来到这个剧目中,感觉和世博会离得很近了,一想到中国人150年才有这么一次在家门口看世博会的机会,参与世博就非常高兴,能进世博园演出,可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候。”出演“爷爷”的孙德昌今年75岁了,剧目首演他取消了去医院看病的计划。他说:“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机会接触世博,我们都非常投入。”

    这不只是孙德昌一个人的感觉。“上钢街道20%的人都是老人,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世博会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平台。”演员陆月凤说。“能够在世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是一生一次、百年一遇的自豪事。”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新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书记陆敏之表示,《家园·印象上钢》向世界讲述的是上钢社区这片土地上,开埠创业、缔造辉煌、改革转型、搬移迁徙、守护家园等历程,这是对过去的传承、对家园的热爱,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如今百年世博梦圆,也圆了我们共同的梦想:世博画卷成为上钢人演绎家园的绚烂舞台,美好未来从今启程。“用专业力量为他们打造持久的文化产品,社区文化就不是娱乐一下的艺术庙会,而是对社区文化有所提升的根本环节。”顾坚核表示,自去年开始,文联把艺术团的触角伸到社区,今年将借着这个剧目深入挖掘社区中心的文化功能。

    在情境剧的结尾,一个场景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主题歌《梦幻家园》唱响,一位画家以世博会中国馆为中心,画出世博后远景规划的延伸想象,梦幻家园在云雾天地间浮现,世博与家园的主题在不言之中悄然升华——没有谁比他们和世博有着更贴近的距离,没有谁比他们对世博有着更难忘的经历——世博会开幕之际,我们还可以听上钢人讲述家园的百年印象,在那片他们熟悉的世博热土之上。(本报记者 康伟 孟祥宁 云菲 张亚萌 本报驻上海记者 杨雪华 梁珺霞 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