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城市设计如何创造地区个性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30    作者:沙永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上海世博会场地不仅仅是举办世界级大型展览会的会场,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是上海城市的一部分。这个地区的重建将对上海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的演变起重要作用,这一地区的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对于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有重要作用。

    创造地区活力

    1.地区活力的源泉及保障

    城市设计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创造城市的活力,而城市中某一地区的活力的来源是“人”。也就是说,城市设计是为“人”的——这是不可忽视的原则,也是评判上海世博会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质量与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上海世博会的情况分析,存在两大类“人”——世博会期间的观览者和世博会期间及未来生活和工作于其间的使用者。前者的活动无可避免地具有类似大型主题公园的、城市庆典活动的人为制造和维持痕迹;后者的活动更自发、有机、丰富,而且生生不息(前提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地区)。上海世博会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同时考虑这两种需求。

    由于以上两类“人”和活动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世博会规划设计评判中的两个立足点:宏观决策者的立足点和生活于其中的使用者的立足点,二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和一定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居民动迁,无论是临时的展览场使用者,或是今后长期的该城市地区的使用者,都还没有完全确定,这个巨大使用群体的需求在规划过程中只能依靠“规划”;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国际性展示,各级决策者对此活动毫无疑问将倾注巨大的关心,这在客观上为规划设计可能产生“一边倒”的情况埋下伏笔。决策者注重通过这一盛典宣传国家建设成就,展示中国城市形象的意图是完全合理的思路,这种思路指导下产生的,往往是具有气势恢宏特征和强烈鸟瞰图效果的盛大场景,在全球播放的宣传片中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毫无疑问这将在世界范围产生积极影响。如何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考虑世博会以后的使用者的需求,从另一个立足点对设计提出要求,从而平衡两个立足点之间的关系,是规划和设计人员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难题。

    2.多样性

    多样性的原则即是为使用者提供多种选择。由于使用者——人的多样性,必然产生需求多样性,而且这种多样性要建立在地区文脉基础之上。近年来,国内引进的大量西方城市研究书籍及国内学者从不同学科对城市问题的分析研究成果,大大推进了社会对城市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城市某个地区的使用者,在年龄、职业、收入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地区功能、原有建筑实体和地区在城市结构中角色的转型等原因都是造成多样性的原因。规划和设计必须尊重和理性分析这些造成多样性的因素,并在设计中有所体现。

    尊重多样性的城市设计,对于保障世博园区建设整体统一而又有局部差异的实施效果有很大帮助。目前可以比较明确提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基地现存的建筑实体的建造时间差异,创造出建筑的时空叠加效果,这通常被称为合理保护和再利用历史建筑资源,已在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中作为主要设计策略之一明确提出;二是综合考虑社会不同收入阶层的使用需要,使上海世博会体现出城市不同收入人群共同存在的场景,即真实的上海城市的景象,这一点与目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是相符的。

    从实际建成效果看,德国汉诺威及日本爱知等近期几届世博园建设,由于明显的意图是建造展示园区,使之成为明确的展览场所,而不是真实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各个博览会园区内的建筑形式力求各异,但无可回避在时间向度上是一个整齐的横向切片;设计的实质和现场的实地感受,具有强烈的一致性和由此带来的布景效果。博览会建筑成为整个博览会主题公园中的道具,即使是著名建筑大师的作品也难以达到他们在真实城市环境下所创造出的建筑影响力。这些经验与教训应该对上海世博会建设有所帮助,防止博览会主题公园效果与城市主题之间产生过于突出的矛盾。从上海申办世博会到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世博场地上的建设是重建一片城市,而不是新造一个展览区——无论国际或国内的参观者,有很大比例的,尤其是高知识层次的参观者,是抱着看看“城市是如何让中国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心情来参观的,世博会场地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对这个问题有适当的回答。

    城市设计与相关管理和措施应该提供多种选择性,包括形式、尺度、细部设计控制导则和使用要求等尽可能多的相关因素。设计中尽量引入多种功能,丰富地区活动,创造一定的复杂性和混合效果。

    3.人性化尺度

    城市中最具活动、最吸引人的场所大都具有宜人的尺度,或称为人性化的尺度,这是不可忽视的设计原则,也是确保城市活力的一个设计要求。世博会场地中,除了必须解决大量人流集散和动线问题外,对停留性公共空间的尺度要有明确的认识,以保障实施设计的品质。

    从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整体组织逻辑分析,需要大型集聚场地和人性化尺度停留空间两类外部公共活动空间,既保障庆典型活动的发生,也满足更大量的、为人停留活动场所的存在,鼓励人的停留和增加地区的识别性。

    在建造密度比较高的部分,底层高密度的途径可以形成良好的人性化尺度空间。因为这样的地区提供了可识别性(尊重地区文脉)和安全性;提供了小型花园、为局部地区服务的开放空间和附近的许多混合使用的功能;而且该类城市公共场所往往没有被机动交通所主导。人性化的尺度,为城市地区的多样性和活力提供了机会,使之成为成功的城市生活场所。

    实现人性化尺度公共空间的途径通常是鼓励设计底层高密度的街区,注重步行者的主导地位,创造良好的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生活与交往的场所,同时提供孕育活力的多种城市型功能。

    4.通达便利性

    在世博会场地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在场地内部应优先考虑步行,同时确保为使用者提供便捷的内部公共交通服务,二者为一显一隐的存在关系。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建立复合使用功能与开放的公共空间之间的直接交通联系(以步行为主)。步行系统应该提供可供选择的通路,而且保证其安全性和良好的环境,它可以与绿化系统共同发展以加强各功能部分之间的联系。

    城市设计和具体的街区、公共空间和建筑设计要尊重使用者的真实活动,尤其是使用者的步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会被街道的多样性、安全性、照明和有效遮挡、商业活力、景观、噪音和污染所影响。步行体验因不同的人群,例如女性、儿童、老年人、残疾人而不同。世博场地内部的步行联系设计要考虑如何改进这些环节。

    尊重地区文脉

    1.园区整体特征——建筑物与城市空间并存

    世博场地是由若干城市街区组成,街区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尺度层面。从目前上海普遍的土地开发建设模式看,城市街道消失的趋势非常明显,城市设计中重视建造物而忽视城市空间——主要为街道和广场,尤其是住宅开发地块表现得更加明显。基于这种问题意识,建议建筑物尽量沿街道或广场布置,以建筑物形成街区的垂直边界,使建造物和城市空间并存,对局部土地开发者和城市整体空间特征都有益处,遏制目前街道和城市空间消失的建设模式。在滨水区也强调沿水建筑线的“街墙”(street wall)特征,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2.场所

    每个场所都是有意义的。城市设计包含一个重要的概念——场所精神。关于场所的理解,包括不同的层面:整体结构、街区、街道、建筑,来自对基地内和周围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历史的和过去的使用形态、自然景观和建造物的理解与记忆。基于这种概念分析和进行城市设计对于旧区更新和新区建设都是重要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止千篇一律的状况。通过评估一个街区或地块在整体中的角色及个性,可以创造出有特征的设计。

    从场所概念出发,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地区特性、与周围的联系、街区个性、有当地记忆的建筑形态特征、自然特征(有没有独特的生态和地理特征)及所在地的社会经济因素。

    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和谐”理念,需要“场所精神”的支撑才能在人的日常活动范围中体现和体验出来。

    3.自然资源

    世博会场地的占地面积往往比较巨大,涉及所在场地的自然地貌或地理特征与设计衔接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尊重地块内的自然资源,用最小的损失,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块内的自然资源,并在规划和城市设计中保护未破坏的资源,尽可能地修补已破坏的部分,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一个完整的地块,自然资源调查将影响整个设计,满足新发展的不同需要,意识到地块可能提供的特性和限制,在最大化利用基地资源的同时,对环境损害最少。这包括用长远的目光对待环境,还包括:利用太阳能,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地面控制温度和利用风能等。

    设计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基地的所有部分都要开发吗?如果不是,应该保留和利用哪一部分自然资源?用地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如何与更大范围的城市结构结合,自然资源在景观体系中的角色如何及如何更大限度地利用它们?

    由于上海世博会场地上保留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遗迹,这些工业遗迹作为重要的城市资源和历史遗存的同时,以往工业用地上对自然资源的损害是明显的,主要是对黄浦江水体和水岸线的人工化损害。因此,在尊重、保持和再利用工业遗迹的同时,修复受到破坏的地块和滨水区也是非常重要的。综合起来,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一是保护景观资源——许多重要的空间、场所、景观资源是很珍贵的,对于创造活力和多样性是大有帮助的,而且大多数的生态和景观资源更需要保护而不是开发;二是重新利用和修补被破坏的土地——许多城市地区自然资源不足,缺少地理特征、水和植物,应该引进新的景观元素和动植物,用自然元素(例如草坡)修复被破坏的地区;三是加强景观特性和结构——定义那些能加强地块个性的景观元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

    4.建筑文脉

    通过运用和添加具有地区记忆和特征的建筑语汇来完善地区建筑文脉。设计一个新建筑的时候,要考虑与现有的建筑相协调。上海世博会场地范围内尽管会有很大比例的重建工作,但留存的建筑物因形式特征突出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现存的建筑或强或弱地形成了一个建成环境,这个建成环境的建筑文脉为新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参照。城市的某些地区会有一些风格相似的建筑,或者形成具有特定建筑风格的区域,这些地区通常展示了统一的建筑主题和细节,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氛围。这些主题和细节就是特有的“设计词汇”。这些来自现存建筑文脉的设计词汇为设计者和开发者提供了设计建筑的特性依据,包括比例、尺度、韵律、结构、材料和一些小尺度的元素,如门、窗的式样、颜色和屋顶形状。设计者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利用地方设计词汇完成设计。但是,新建筑的设计不应该模仿现存的建筑文脉。钢结构、大玻璃的建筑也可以延续石材外墙、小窗洞口的建筑文脉。设计者和开发者必须保证不同的建筑形式和材料能够很好地延续建筑文脉,而不是从中脱离。

    如何在规划和城市设计中,通过导则的途径对建筑文脉的保存和发展有所作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比较缺乏,需要在世博会建设实施过程中强化比较具体的设计导则,如整合新材料与原有的材料、运用地区建筑词汇、尊重地区历史和结构特征、新老建筑结合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建筑设计要求。

    整理地区结构

    1.空间结构

    上海世博场地总体规划从上海城市整体结构和世博场地与周围地区的衔接两个层面做了详细论证和研究。在世博场地内部结构的层面上,可以把这个地区的结构看作内部不同系统的叠加。一个地区的结构主要由相对恒定的硬件系统——路网与街区的结构划分和相对变化的软件系统——景观与开放空间系统、绿化系统、步行系统等组成。硬件系统控制着地区结构的合理与高效,而软件系统则影响着地区的活力。软硬件共同相互作用,使整个地区更加高效、便捷、充满活力。对世博场地内部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一方面,是合理组织地区路网与街区结构,完成控制性规划的要求内容;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地区人性化的景观、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等有很大弹性和设计潜力的内容,而这往往要通过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完成。

    2.功能结构

    世博会的规模之大足以对上海市乃至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这一点看,世博园区功能的直接辐射范围是整个上海城市,应纳入城市整体功能结构和战略发展格局的高度考虑,这也是在总体规划中比较明确的。此外,还存在着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即园区内自成体系的、为整个世博场地——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地区服务的功能体系。后者对于该地区的直接使用者影响重大,直接影响城市活力的培育和发展。因此,考虑两个不同层面的功能结构,并对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是应予以重视的。

    3.时间结构

    本次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主题要求考虑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即城市的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有机连接。如何逐步改善人们的生活,未来的城市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通过本次世博会建设而将以实际举动回答的问题。其次,世博会场地内有不同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城市肌理和建筑文化遗产,如何整合这些城市历史留下的印迹,也是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不能用简单地拆除抹平一个地区的历史,而是要通过保护和利用的方法完善城市的多样性,创造城市在时空向度上的历史痕迹叠加。

    4.文化结构

    世博会是一个科学技术盛会,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交融的盛会,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后者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总体规划中提出了世博会后一些大型的场馆建筑将保留并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继续发挥作用,是强调世博会文化传播功能的重要策略。同时,应注意到这个地区的文化结构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结构接轨过程中,要充分注意这些变化及这些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将这个地区将发生的特殊变化合理融入现存的城市文化结构,并带来尽可能多的积极贡献。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