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评张海——诸家评论张海言论摘录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30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冯远(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张海是当代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张海即专业从事书法组织和书法创作工作,数十年来为书法事业和自身书法艺术的提高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为书法界广泛认同的成就,在文艺界享有盛誉。作为书法事业的组织活动家,张海以河南为基地并扩大到全国,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复兴做出突出贡献。近年来,张海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这一重要岗位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凭借其优秀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才华有力地推动了书法事业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作为书法艺术家,张海先生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深入领会传统精神,汲取精华,锐意创新。其创作以隶书为基,兼及行草和其他书体。整体风格端庄典雅,神清骨骏,一派正大气象,堪称时代风格的典型代表。在书法创作的同时,张海还不时对书法作理性的观照,他的《关于代表作的思考》以及前不久发表的《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等理论文章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书法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书法事业的领导和组织须依靠理性和法度,艺术的创作则更多仰仗激情和才华。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张海身上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统一,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张海先生的人生和艺术已臻如此境界,但仍壮心不已,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杨志今(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

    张海的书法是一个从不断探索到逐渐成熟稳定、从功力积累到风格确定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并结合时代审美需求,融入个人的才思激情,融会贯通,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其艺术风格堪称阳刚之美,雄健之美,苍浑之美。他篆隶草楷四体兼擅,尤以隶书和行草最为突出;其隶书以简、隶融合和鲜明的书写性在当代书坛自成一家,被评论界誉之为“草隶”,他的小草结体简练,典雅清秀;大草气势豪迈,老辣苍劲。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在书法创作的同时,进行了诸多理论方面的探讨,就书法事业的长远发展、人才的培养及精品的推出等,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深邃的艺术见解,在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对当今书法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长青(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张海主席在当代文艺界特别是书法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扎根于文化积淀厚重的中原大地,率领一大批中青年书家,在墨海中弄潮,在诸多领域开创了先河,形成了有代表性的河南现象和中原书风,引起海内外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许,使河南一跃成为中国的书法大省,也确立了他在艺术创作和组织领导上的独特风格及地位。在第五次书代会上,张海当选中国书协主席后,带领中国书协主席团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大局,提出了建设繁荣和谐、创新有为当代书坛的战略思想,与中国书协分党组密切配合,实施了改革专业委员会、完善展览评审机制、加强理事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繁荣书法创作、提升学术形象、建设和谐书坛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中宣部、中国文联和全国书法界的广泛认可。张海主席虽已年近七旬,但他仍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这种进取精神令人敬佩;他情系人民、乐善好施的高贵品格为书法界树立了榜样,他关心书界、呵护书家的工作风范令人感动。

    陈洪武(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

    张海主席的书法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散发出独特的魅力。他四体兼擅,尤以隶、草、楷最为突出。张海的隶书刚正、苍雄、劲健,有一种阳刚俊健之美。他的隶书实践以东汉分书为底本,将简、帛、残纸作为一种“语汇”活化在书法作品中,成就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色彩的“张海风格”,被评论界称之为“草隶”。他的行草书既不同于帖派文人书法,也不同于传统碑派书风,属于一个独立的创造体系。其行草书行气鼓荡,奔放自由,老辣纵横,每每给人一种震撼与享受。其楷书以魏碑为灵魂,以行草为血脉,大胆地融入了己意,与古人今人拉开了距离,构筑了自家风貌。张海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还在于他的创新思维、创作模式、创变手法的丰富与多样,他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探索精神给我们以启迪。

    陈振濂(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海作为一个将近70岁的老人,思维还那么活跃,是令人敬佩的。他没有任何功成名就的感觉,但实际上,作为一个书法家,做到他这样,已经功成名就了。但他宁愿冒着引起争议的危险,不避众说纷纭,不断提出新理念。我们想一想,他每一个新观念的提出,几乎都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不断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都成为热门的话题,引起争论,而丝毫不背名誉、身份、地位的包袱。他作为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思维却一直向前走。此外,到他这个位置,你们觉得他的作品和思想,哪个更有意义?我觉得是思想。每一代的大家都可能有十个,而艺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沙孟海和林散之,你说谁最好?齐白石、吴昌硕谁最好?你只能说谁是第一阵营里的一个,但不能说谁是最好。而思想可以影响一代人,所以,有价值的思想,可能比一件优秀的作品有意义得多。

    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海的作品,给我的感觉仍然是和他的为人一样充满激情。尽管我们这么多年一起工作,也看了他不少作品,但第一次在杭州看到那么多原作的时候,仍然是相当激动。他不是在描摹文字,而是确确实实将整个生命灌输到作品中去,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我喜欢他的篆书和草书。我开玩笑说,挑一件作品送给我,我肯定要那件篆书斗方。因为他的篆书结体非常严谨,又有颇为灵动的笔法,墨色的变化亦极为丰富。可以说在当代篆书中也是非常好的作品,可谓是他的代表作,堪称经典。我认为要给张海书法五体排个顺序的话,很难说哪个第一哪个第二,但我确实想先提篆书。我也很喜欢他的草书,他能写小草、大草和狂草,小草在全国展览上获过奖,非常典雅;大草又非常率意,将笔和墨的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他有一件作品,一笔写下来,在墨色上的实验至为成功。由此可说明,张海始终在艺术上有着不断的追求,他那富于激情的创造力的作品,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有鲜明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个性,我认为,对于一个书家来说,这三条能站住,就成功了。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书法所所长):

    张海在庙堂气甚浓的汉隶《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碑的高古风格中,掺入了汉简笔意,并且在笔法上以草书来写,其风格夸张变形,用笔连绵缠绕,本来写碑是要写得厚重、宽博、大气,甚至是凛凛然,他却写得飘逸、超脱,并把草书和楷意融入隶书中去了,强化了草体意味,转折处楷书笔法的掺入,用墨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被书法界称之为“草隶”。写碑而重帖,这就是悖论!

    张海的作品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从书法笔意墨色变化中,寻求时代审美精神的变化,可以说,抓住了线条笔意的墨色新变就抓住了当代书法“生生之为易”的本体。

    张海书法的创新和理论出新,最终是为了书法文化与大国文化形象的建立,为了中国书法审美经验的逐渐世界化。无疑,这是一条艰难而值得尝试的书法大道!

    吴振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如果以“清峻”与“通脱”喻人,张海当之。作为30年中国书法运动的“在场”者,张海的“清峻”或者说“峻急”,表现在他对历史的主动担当,这一点在当代书坛,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来。

    较之5年前张海在北京的书法展,现今的作品则似乎更上了一个境界,其神清骨峻、雅洁刚正的精神向度则愈其明晰清朗。也许,从字象上看,他似乎与传统文人书写愈行愈远,而在心灵深处的骨神独逸,则是重返古典人文传统,进而与古典式的精神高贵和光同尘、体用一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创造力的实现”,当十分妥贴。

    西中文(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海是非常重视继承传统的,其书法的传统底蕴非常深厚。当然,他继承的传统也以碑派资源为主,不仅其书体主要是隶书、篆书、魏楷等,而且其风格也以表现金石意味和书写意趣的结合为其审美追求。鉴于碑派传统资源种类多样,内容驳杂良莠不齐,不像帖派传统那样品质稳定而且脉络清晰,因此在继承碑派传统、利用篆隶以及民间书法资源时更需超卓的识见和不凡的驾驭能力。我们从张海的成功中能够充分地体会到这一点。

    张海提出书法创作的概念是很有意义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书法佳作是不经意间写出来的,然而书法既然是艺术的一种,就必然有创作的过程,要出艺术精品,就要精心创作,可以说这是一种悖论。张海在这个问题上态度非常鲜明,他认为书法作品首先是艺术创作的结晶,书法家呕心沥血才能创作出惊世的佳作;同时他也重视灵感的捕捉。在他的文章里曾经谈到,灵感好像是某种天象一样,转瞬即逝,需要用心去捕捉。总之,我们需要对于艺术创作倾注很大的精力,如果仅仅是在不经意中希望创造出的惊世佳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张海以他的广泛探索和艰苦实践,对于我们当代书坛和理论界提出很多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话题,这是张海的真正意义。

    李庶民(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

    近读张海新作,一种异样的感觉扑面而来,神度凌厉,寄兴弘阔,气完体充,意丰韵盛,整体有山崖峙耸,不见涯涘之感,用笔更为恣肆毫放;行笔的中侧变化在毫锋的使转中速度更显急骤跳宕;隶书中典型的雁尾笔法几乎见不到了,而牵丝飞白,映带呼应气息与脉络更加绵密萦回……这种奇趣异势,也使作品多了几分野逸与狂放。书法的破体出新趋势,已成为当代书法个性语言与风格构建的突破点与生长点,张海草隶新作,是其“代表作”、“一厘米论”书学思想的新的实践,必将会给当代书坛以新的启迪。

    刘思凯(书法理论家):

    张海工于行、长于草、精篆隶,然而在其创作中既有着不同书体特征的遵循与守成,又有着精神层面的兼容与互通,其篆隶中溢荡草意的律动与洒脱,行草中又涵咏着篆隶的厚重与古拙,节奏与墨色的变幻演绎出书家内心情趣的激越与不拘一尊、风骨为上的宏阔视域及超强的艺术整合力。这种以传统经典为根基,以自我心性的把握与抉发为切入点,扪准心灵自由释放的关捩,于艺术规律的体悟与时代审美主流的捕捉中,不断融铸属于自我书法风貌的维度与方法,定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昭示与垂范效用。

    何满宗(中国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主席)

    张海的书艺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以隶书为突破口而整体推进。张海的书法体现出一种正大气象和阳刚之气,这种美与明清以来的文人士夫所追求的金石气、平常所说的书卷气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常说的书卷气是以儒家的中庸观为内核,表现中正冲和之美,而张海的书艺较多的是以淋漓自然的笔墨为表现,笔下驰骋纵横,生辣雄健,但由于与飞白这一古老技法进行了成功嫁接,刚健含婀娜。平衡对称是一切事物形式结构的美所必须遵循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则,而张海的艺术创作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定势,于不平衡中求平衡,于不对称中求对称,追求一种新的和谐之美。

    刘一闻(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市书协副主席):

    张海是一位从传统中走来的艺术家,但看他的作品,显然已经从一种相对固化的传统中走出来了。今天比较仔细地看了一些作品,楷书、大篆,还有不少以隶带行的作品,也可以叫做草隶,但跟古代的草隶不同。他的作品中结合了楷书或者行书的用笔、隶书的结体,也有隶书的用笔和楷书的结体,这样交叉使用,由此可见他一直在探索当中,这是很难的。

    丁申阳(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我认为张海的草书写得非常好,以前看隶书比较多,这样的草书见得少。他的线条用了隶书的线条,放得很开,这是散笔,这不仅仅是技巧,还有观念的因素,体现了比较奔放的思想。观在看起来是个人风格,以后可能会代表某一种趋向。他的结体和线条,既有古代的韵味,还有现代的装饰意识,表达了一种抽象美。说到张海的“创造力”,好像更多是体现在书法实践上的创造。我们认识张海是从他的隶书开始,这次看到这么多的行草书,我认为他还是在不断实践着,是一位实践者,他的这种实践本身,就产生了带动作用。

    胡抗美(中国书协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我觉得我们研究张海的书法要从整体上把握,要把“书法南下”与当年的墨海弄潮“北上”结合起来,要把他个人的书法成就与他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结合起来,要把他的书学思想和“创造力的实现”结合起来,不能仅仅从书法形式,更不能仅仅从书法的技巧、技法这个层面来看问题。

    孙晓云(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张海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篆书和草书,尤其是篆书非常精彩,用破锋和行草的笔意,自然潇洒,随意任性,体现了一个“写”字,充满一种活力,充分展现了性情,对于整个书法界尤其是篆书界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

    赵学敏(中国书协理事):

    张海的书法作品整体鲜明,给人的印象是“正大气象”。作品从头到尾无论是内容、书体和形式都非常连贯,真、草、隶、篆都充分体现出来了,而且大字与小字都很有特色,充满了时代气息。笔墨当随时代,要做人民和时代的笔手。张海作品内容和形式都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群众,所以感染力就很强。

    徐利明(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张海的书法,个性强烈,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博大的气象,有那么一种雄浑的时代精神。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种书法气象。他善于作大幅的作品,形式感很强,在墨法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大胆的尝试,并且在这大胆尝试的书风里面又内涵着一贯的严谨性,这与他为人处事严谨诚恳是有内在的联系。这里也体现了“书如其人”的传统美学观。

    胡传海(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张海的书法作品给我的震撼很大,就像文学上的宏大叙事,那种大手笔的存在,给人一种很完整的场景感。能够有恢弘的叙事和宏大的场面,造成一种巨大的情感和观赏视觉上的冲击,这是张海的作品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

    刘宗超(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大学教授):

    张海书法给我的印象是正大而独特。正大者,是说张海书法的慷慨大气,雄强率真,端端正正,不拘小节。他的作品基本为白纸黑字,极少使用色纸,未有拼贴做旧之法,也未用当前国展中五花八门的新奇形式。书写内容皆为刚健有为的诗词内容,或自撰对联,绝无小气、低靡之气。独特者,是说张海书法的创造性。我认为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独特体式和独特笔法。独特体式表现在张海书法所形成的独特面貌。张海诸体皆工,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诸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草隶”、“草篆”和近年完善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破锋行草书”。以前看到的是他作品的印刷品,在展览中首次看到那么多精彩原作,只有看原作的时候,才能看到具体的运笔运墨之妙,很震撼、很独特。

    张海草书气象浑朴莽苍,老笔纷披,酣畅淋漓,墨气四溢;细看则丝丝入扣,牵丝掷地有声,锋散而神聚。他巧妙运用了毛笔在行笔中出现的随机状态,笔锋化一为多,虚散空灵,有不可重复之妙。其“破锋”笔法之妙,有形又无形,全以气运。笔法的纷披挥洒之处,颇有复杂情趣和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向,面对原作使人浮想联翩。这一行草书的独特意象属于张海书法的独特。从“草隶”到“破锋行草书”,标志着张海书法独特笔法已经形成。张海笔法来自传统又形成了鲜明的自我风格,是对书法传统的突破和补充。

    倪文东(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海隶书的高明之处,就在碑简之间,追求率真的笔性,方圆兼施,枯湿互生。今天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绝不能脱离传统,这是张海带给我们的启示。

    王荣生(中国书协理事、《书法导报》总编辑):

    张海作为一个书法大家的成功之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一、五体兼擅,积累深厚:他的各种书体,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二、控笔能力超人:硬毫长锋,古人很少使用,张海把这种工具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得心应手,而且造就了“枯笔”的独创性。三、兼融碑帖,骨法洞达:张海融合碑的雄强和帖的秀逸,文质彬彬,一派正大气象。无论隶书,还是行草书、篆书,都以阳刚壮美为主调,但不失潇洒、灵秀,刚健中含婀娜,沉厚中寓飞动,体现了儒家中和美的美学思想,从而使当代书法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潘善助(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我以为张海技法高度的突出表现就是他的枯笔。在40余幅作品中,除了少数作品的墨色比较润泽以外,大多数作品出现了较大篇幅的枯笔,并且在楷书、行草、篆书、隶书4种书体中普遍存在,因此枯笔就成为张海书法语言的重要元素。

    戴小京(中国书协理事、上海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张海身上具有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中国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最本质的特征,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经过无数先贤哲人的陶冶融合凝聚而成的思想品质。他具体表现为:对家国的热爱、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并以独立的思考和追求真理的勇气表现出对权威话语的质疑,而在日常生活中又时刻体现着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在张海从河南到中国书协的近30年时间里,从为人、从艺到文论都始终高唱正气歌、弘扬主旋律,倡导当代书法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一贯主张以与时俱进的远见卓识,吸收新知识、新思想,视学术文章为天下之公器;不遗余力地奖掖后进,为书协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同时反对艺术创作脱离群众,进入迷恋于个体趣味的褊狭视野;强调艺术家的道德操守,提倡书法家自由独立人格与崇高抱负相结合的当代艺术人文情怀,鼓励书法界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奋斗。

    吴震启(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

    看了张海的书法,即席口占一首:

    从艺经年探路艰,

    古稀问道意何闲?

    竿头百尺思心境,

    又做学童再入山。

    蔡树农(《美术报》记者):

    如果追溯张海的书法履历,无论长期执河南书坛牛耳,抑或入京接掌中国书协帅印,张海一直没舍得放弃自己的书法专业研究与创作,即使人们普遍认为张海为奠定新时期河南书法奇迹复苏消耗了他宝贵的精力,他构建的河南模式的书法实践不仅光今,而且耀古。没有人认为张海不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书法组织活动家,同时,他更是一位有理论头脑的代表性书家,“是当代书法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是值得书坛敬重的“手把红旗旗不湿”的书法旗手。

    看张海“创造力的实现”,应该看到张海对中国书法深层次的解读,只有读懂了张海的书法,解读才能真正领略张海的书法精神,并欣赏这种书法精神指导下形成的端庄典雅、神清骨骏的书法风格。

    因为他的身份,张海书法展对当今书法,乃至未来书法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远远大于观众对他的书法欣赏期待。我们大可不必要求张海书法是中国书法第一,但张海无论是在河南还是在北京主持书法工作,他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书法组织领域总能先人一步制造奇迹的事实表明,他完全具备书法领袖风范,他的许多个人经验被用之于群体实践,发挥团队作用,进而加速书法运动在中国文艺界的奔腾海啸。他掌握好了有所作为与有所不为的分寸感,以个人的道德情操与胸襟,贯注心力投入中国书法事业的洪流之中,即使面对一些批评意见和批评他的人,只要是善意的,他仍能虚怀若谷,看一看他豁达地把一些平时经常在相关书法媒体上“开炮”的书法批评家请到他的书法个展现场,就清楚他尊重批评家的劳动与贡献。

    兰干武(《书法报》记者):

    可以说,当代书家中,十分之九甚至更多的人还没有解决字构问题。张海是解决了字构问题的少数书家之一。他对结字进行了深入研究,诸体皆能,于是,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其创造力,结体、用笔、用墨都独具匠心,创造了“张海书风”。

    其实,张海的创造力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把散锋、渴笔运用到了极致,可谓形散而神聚。可以说,他是一位能够制造矛盾又能够平息矛盾的高手。再比如,有的线条凝重如山,有的则似江河一泻千里,一任自然,不见雕琢的痕迹。这些,都是其创造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