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怀念的音乐家沙青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27     作者:圆小铃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也许他不知多少次路过市立医院大楼,为了哈尔滨音乐事业的繁荣奔走于一年又一年的严冬或酷暑里,如今,他在这座医院静静地告别这个世界,这一永恒的瞬间,人们仿佛听到他钟情的音乐在城市上空飘荡——老红军、原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沙青,前不久走完了他85载的音乐人生。

    留在他身后的,是横跨半个多世纪的一连串的歌曲,《劳军小调》、《用战争回答战争》、《蒙汉团结歌》、《内蒙古骑兵进行曲》、《内蒙古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元宵花鼓》、《献给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等等,直到今天,内蒙古电台仍时常把《内蒙古骑兵进行曲》作为民族音乐经典播放,那刚毅、果敢、行进、青春的旋律,至今都鼓舞着听者勇敢、不屈、永往直前地去奋斗,足见作曲家沙青音乐作品不老的生命力。

    延河岸边的小小少年

    人生苦短,弹指一挥间。还是个小小少年的时候,12岁的沙青就跋涉到延安,延河岸边、宝塔山下,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而后,他以当时的中央人民剧社为起点,走上了其终生为之奋斗的音乐艺术之路。

    从延安走来的音乐战士沙青,原名叫张庆云,1924年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他1941年夏天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上个世纪初就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是个地地道道的资深文艺工作者。沙青一生创作的各种风格的歌曲达百余首,音乐理论著述上百篇,是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一位深得人们爱戴的为我国文艺事业、特别是为哈尔滨文艺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著名作曲家、文艺事业领导者。在任职哈尔滨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的许多个年头里,他更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浇灌着哈尔滨音乐事业的百花园。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沙青在退休后的20多年里,还一如既往地关心、关爱、关注哈尔滨文艺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创作《祖国解放之歌》庆祝开国大典

    沙青的人生足迹,遍布祖国的不少地方。抗战期间,他除了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外,还曾先后在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中央党校学习。在解放战争的战火硝烟中,他随中央干部大队人马开赴东北,进部队、走牧区、访百姓,通过最贴近生活的民间采风,整理出500多首民歌、小调。民族音乐营养的滋润,为他日后创作的《元宵花鼓》、《内蒙古骑兵进行曲》、《蒙汉团结歌》等音乐作品具备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沙青创作了《工人进行曲》、《八一五解放歌》等歌曲,这些饱含民族激情、万众一心团结精神的作品,在当时的东北大地广为传唱。随后,沙青担任了东北文协文工团副团长,其间又推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祖国解放之歌》等佳作,其中,史诗颂歌《祖国解放之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洒满阳光、红旗如海的天安门广场上,久久回荡着倾注了一个从延安走来的文艺青年满腔爱国之情的激昂、豪迈、喜悦的旋律。

    从青藏高原到东北大地

    民族音乐对沙青有着永久的召唤魅力,上世纪50年代,沙青又前往青藏高原。在西藏强烈的阳光下,湛蓝的天空、清醇的湖水、悠悠雪山、迢迢天路都给了他无尽的感怀,他对民歌的考察和收集,使他很快写出了《西藏音乐考察记》,为我国地域音乐研究提供了专著。

    同年,沙青任东北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歌舞团团长、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此间,沙青撰写了《评丰子恺音乐知识十八讲》等对专业艺术有指导意义的评论文章,并把自己的工作重心从艺术创作转移到艺术管理方面来,以求为国家的文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久,沙青率领文艺慰问团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慰问保家卫国、战斗在枪林弹雨中的志愿军战士;又率旅大歌舞团出访了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将中华民族文化较早地带出了国门。50年代后期,沙青调入哈尔滨工作,这一次的人生转折,让他与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任哈尔滨歌舞剧院院长、哈尔滨歌剧院院长、哈尔滨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并在哈尔滨度过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

    编织哈尔滨音乐摇篮

    在哈尔滨歌剧院工作期间,沙青刚过而立之年,胸怀大志、年富力强的他,为进行城市文化建设奠基先是狠抓了艺术生产和艺术创新。当时,哈尔滨歌剧院相继演出了歌剧《江姐》、《货郎与小姐》、《红嫂》、《兰花花》、《王贵与李香香》等中外优秀作品,一道道舞台风景,一群群如潮观众,为哈尔滨的近代音乐史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为哈尔滨的文化状态注入了勃勃生机,也给许许多多的哈尔滨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更为那个年代的哈尔滨城增添了浓重的音乐魅力,也因此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各行各业哈尔滨人的广泛赞誉,使哈尔滨的歌剧事业迎来了最初的繁荣。

    有着广阔音乐视野的沙青,在当年就认识到了人才培养和人才凝聚的重要意义,为此制定了不少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在哈尔滨歌剧院的带动下,那时的哈尔滨就在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人才输送方面初露端倪,一批又一批怀揣文艺梦想的青少年从这里走向全国,哈尔滨文艺摇篮的编织也正是开始于那个时期。此外,还有诸多艺术领域标志性人物——指挥家秋里、表演艺术家李默然、作曲家傅庚辰、舞蹈家白淑湘等我国一代艺术家的成长、成名,无不注入了沙青等哈尔滨文化事业领导者的心血。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批被打成“右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的我国知名文艺工作者,如张权、卓明理、李书年等能落户哈尔滨并进入歌剧院工作,都与沙青贯彻当时市领导“保护文艺人才”、“繁荣哈市文艺事业”的指示精神息息相关。而当我们今天回望历史,沙青等老一辈文学艺术界管理者和市领导,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十分困难的背景下,对我国艺术家、对文艺人才的爱护、关怀、照顾、悉心培养、大胆重用,对改写哈尔滨音乐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下了历史性的功绩。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发起人之一

    与“上海之春”音乐会、广州“羊城音乐花会”并称中国三大音乐节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到今年已走进第50个年头。50年间举办30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成为哈尔滨城市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对外的窗口,成为城市亮丽的名片,成为哈尔滨文化建设的标志,成为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的载体,成为提高哈尔滨人文明素质的舞台,成为哈尔滨这座北方名城独有的精神财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犹如一条多彩的丝带,贯穿在哈尔滨这座百年老城50年的文脉中,她改变了哈尔滨人的生活,培养了哈尔滨人的性情,为一代又一代的哈尔滨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音乐往事。

    就是这样一个音乐盛会,沙青跻身于她创建的功臣之列,因为他是“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发起人之一。

    那是国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1961年,春天虽然到了,人们的生活却显得萧条冷清。对此,哈尔滨市委提出了“现在经济生活比较困难,精神生活要搞得丰富一些,要大力活跃职工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的指示,并对市委宣传部提出了“想想办法,给大家注入点面对困难的力量和信心”的要求。于是,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牛乃文、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唐乃之和时任哈尔滨歌舞剧院院长的沙青就坐在一起苦苦琢磨、探讨商议,他们受当时很有名气的捷克“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启发,设想搞一个音乐节或音乐周,名字就叫“哈尔滨之夏”。就这样,在沙青等人的苦心策划和市领导的支持下,在此前的“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月的基础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应运而生。

    1961年哈尔滨的那个夏天,空气中似乎都流淌着喜庆、吉祥的气息,蓝天白云下波光粼粼的松花江水,恰似千万双瞩目的眼睛,见证了哈尔滨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文化新闻事件的诞生——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7月5日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青年宫剧场,揭开其历史性的篇章。

    从此,一届又一届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哈尔滨人生生不息的岁月里、在城市一年又一年的成长中传承。

    如今,有50年历史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享誉世界,她不仅成为一座城市的节日,更成为我们国家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新人、发现新作、凝聚全球音乐名家、团体,展示世界音乐精华和当代最新音乐水准的重要舞台。由此,从1996年第23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始,原来由哈尔滨市地方政府主办的这一音乐活动,提档升级为由国家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这标志着“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由地方性变为国家级的音乐节日,哈尔滨也因此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的音乐基地。

    从此,每当“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来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评委、著名音乐人、词曲作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歌唱家、歌星、有歌剧和音乐新作的专业文艺团体都会陆续云集北上,他们或指点音乐江山,或展示倾心新作,或PK擂台,或论坛论剑,融汇在哈尔滨倾城而动的群众之中;每届两项的国家级赛事,更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增添了挑战、攀登的永无止境的魅力。

    对于沙青而言,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犹如注目自己的孩子,她问世初期的蹒跚学步,她执着向前的青春锐气,她妩媚多姿博得的如潮喝彩,她发展壮大的累累硕果,都会令他如数家珍般地装在心里。在任时,每一届他都精心设计、创作、组织哈尔滨歌剧院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的节目,担任哈尔滨市文化局和市文联领导职务后,他站在更高的高度,力促“哈尔滨之夏”繁荣、壮大;就是退休后,他也从来没有远离过“哈尔滨之夏”,他一如既往地为她倾注心血、出谋划策,他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一届届的举办,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每逢“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他都奔波于各个演出、比赛现场,享受音乐的感动,品味音乐人生,陶醉于第二故乡音乐事业的欣欣向荣——“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让他年轻!

    沙青走了,带着他不了的“哈尔滨之夏”情,哈尔滨人不会忘记他,因为这个音乐盛会不会中止,“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血脉里,有他的基因、他的灵魂!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