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普及教育:1+1=?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09    作者:张力    来源:中国艺术报

    1+1等于什么?这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也是一则曾经风靡的脑筋急转弯,而从2010年的这个春天开始,它又将成为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另一种发展可能——“艺术1+1”系列沙龙。日前,“艺术1+1”系列沙龙首场活动“永恒的古典——白岩松音乐访谈”在国家大剧院资料中心举行,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古典音乐推广人陈立作为受邀嘉宾,向现场200余位观众畅谈了古典音乐对人生的启迪和影响。久而弥香的古典音乐、名嘴名家的跨界对话、你来我往的互动交流,令活动现场高潮不断,更有数十万网民通过大剧院官网在内的6家网站在线同步收看。

    推广古典音乐

    白岩松甘当“小白鼠”

    “Classical Music,中文译作‘古典音乐’,不过Classical译为‘经典’应该更加合适。”活动一开始,陈立就这样纠正道。他发现很多人都存在“古典=古板”或“古典=严肃”的误区,“其实,Classical是指这类音乐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它不仅有优美的旋律,还有着最真挚的情感。”对于这一点,白岩松也认为古典与流行并不对立,“无论你向前走多远,那些久远的音符还是会和你的心灵贴得很近。”白岩松说,“人只有一个一辈子都不会更改的职业,那就是做人,而音乐能助你成为一个写大的人,同时支持你度过人生中90%的平淡。”

    以思辨力和犀利语言著称的白岩松,喜欢的古典音乐也多趋向沉稳深厚之作。开创他古典音乐“青春回忆”的是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第六交响曲》。作为“艺术1+1”首位非专业出身的嘉宾,白岩松以一位古典音乐“发烧友”的身份讲述自己被音乐启迪的故事,对于那些聆听故事的观众来说,这种“讲述”本身未尝不是另一种艺术普及的启迪。“我每天都会听上好几张唱片”、“我最崇拜的指挥家是已故大师卡洛斯·克莱伯”……所有这些零散但真诚的推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或可成为古典音乐推广的“音符”。

    坚持“滴灌效应”

    1+1也可能无限大

    在当日的访谈现场,一名会员的提问引发了在场很多人对当下中国艺术培养的反思。“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艺术培养,择校、升学随之也都与其挂钩,艺术到底是一种技能还是一种素质?”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白岩松和陈立不约而同地谈到了2008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80后”指挥家杜达梅尔和西蒙·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这支演奏家平均年龄仅20岁的委内瑞拉乐团的成功,源于一个针对贫民阶层的社会音乐教育项目——音乐救助体系。通过免费音乐训练,委内瑞拉让80万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远离了毒品和恶习,也造就了音乐神童。“音乐救助体系与现存传统的西方音乐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教学不仅注重个体技艺的传授,更注重对孩子们兴趣以及集体合作精神的培养。”陈立分析。白岩松则认为,艺术培养和艺术爱好其实是博弈的关系,“爱上音乐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反过来,音乐的学习又能让你更爱音乐。”在这一点上,白岩松对于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滴灌效应”、开展并大力推进公众艺术普及教育评价很高,“艺术普及是培养观众、培养市场,这样才能让更多普通百姓特别是年轻人更加接近艺术、关注艺术。让每个人都能在经典中找到自己,获得人生感悟。”

    事实上,和国家大剧院原有的“经典艺术讲堂”、“周末音乐会”等艺术普及教育品牌栏目一样,此次全新推出的“艺术1+1”系列沙龙,仍旧以努力让更多人民群众接受艺术体验、感受艺术魅力、提高艺术素养为宗旨;不同的是,相比“经典艺术讲堂”,“艺术1+1”的嘉宾之间没有主持与受访的区别,台上台下也没有刻板的划分,而是以一对一交谈的方式展开对话,在场的普通观众也可以畅所欲言,与嘉宾共同探讨艺术话题、交流艺术感受。“随着今年国家大剧院会员俱乐部的全面升级,我们为国家大剧院的广大会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全新的艺术活动,‘艺术1+1’系列沙龙就是其中之一,全年举办约10场,每期邀请一位艺术专业人士与一位社会名人对话,同时强化观众参与,以达到更好地艺术普及效果。事实上,‘艺术1+1’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反哺市场的直接体现,相信随着我们策划的不断拓展、各界名家的不断加入,进一步提升这个栏目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定会有更多的观众参与到艺术体验以及艺术普及教育的行列中来。”国家大剧院市场部部长助理康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