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培养优秀艺术人才——访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
http://www.cflac.org.cn    2010-04-09    作者:余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前些日子,再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舞剧《一把酸枣》依然受到京城百姓的热烈欢迎。《一把酸枣》标志着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在竞争激烈的艺术教育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使艺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次大的突破,对树立全新的艺术职业教育观念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近日,记者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采访了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

    记者: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您所主持的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实施的教学带有很强的实践特色。在这一点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李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局限于校园里、课堂上的教学,和具体的艺术实践以及市场需要相距甚远。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是学院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舞台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艺术教育与艺术市场相结合。在以往综合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基础上,通过创作、排演成功舞剧《一把酸枣》,总结出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市场检验”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机制、体制上大胆创新,成立了山西华晋舞剧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检验平台,积极探索“校团合一”的办学之路。为此,2005年学院被文化部教科司列为全国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单位;2006年,“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文化部第二届“文化创新奖”。

    记者:舞剧《一把酸枣》演出成功,还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这应该说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熟的标志。您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个模式的内容吗?

    李力:首先,实践性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重要基础。高等艺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实践教学,无论舞蹈、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摄像与节目制作等等,强调的是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标志。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悟、思辨,提升理论品格,最终达到“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的实用型高等职业艺术人才”的根本目标。其次,创新思维的开掘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因为艺术的品质不是复制,而是不断地创新。艺术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创新的艺术作品才能得到实现,从而达到创新思维的开掘。我们既重视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承,更重视新的发掘和创造。通过打造艺术精品,带动艺术实践,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创造精神。这是我们超常规、跨越式,搭建艺术教育桥梁的最有效的途径。

    记者:从舞剧《一把酸枣》等作品的创演可以看出,学院特地在特色教学模式中,把艺术作品的创作提高到一个很高的地位。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李力:艺术作品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传统的艺术教育习惯于把优秀的艺术作品,或是移植别人的获奖作品作为学校不变的经典教材。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专业剧团的事,教学单位就是加强基本功训练,以经典艺术作品为范本,将技巧、技能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应该紧密结合,在学校就给学生创造一个未来就业的环境,使学生在宏观中体悟艺术的神韵、增强悟性,在参与艺术的创作中增长才干。综合艺术实践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出路。通过艺术实践改变脱离舞台、远离观众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舞台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教室以外的经验,学习到更多的艺术知识,提升其艺术修养。在创作、演出舞剧《一把酸枣》的过程中,就使学生缩短了和艺术作品的距离,完成了学生到演员的角色转换,学院的教师基于这样的艺术作品产生出一批演职人员和文化经营、经纪人才,真正体现了艺术职业教育双师型的特点。舞剧又走向了市场,磨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其他各系师生也在艺术作品中锤炼艺术技巧、艺术表现力,在艺术市场中体验人生,完成了从学生到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这些都是在教室里永远也做不到的。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艺术市场是学院教学模式中关注的另一个点。

    李力:是这样的。艺术市场是检验艺术职业人才的试金石。艺术人才培养的水平高低,只有市场检验才能得到验证。反馈到我们的教育体制上,实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成果向社会服务的转换,才能达到为社会服务,才能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服务,才能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中游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在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于87%,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很多单位反馈说,艺校的学生来了就能用,其他学校的学生来了还得教。现在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一个很好的时期,学院发展面临很好的机遇,我们要为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作出更大的努力。

(编辑: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