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著花偏有志 春蚕食叶倒抽丝——走近书法篆刻家马俊明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02     作者:潘飞     来源:中国艺术报

    马俊明,字石新、望石斋主,1954年生于北京。幼年受教于李文新先生。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理事、北京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

    1998年为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治印后,应日本书道会邀请在东京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1998年至2008年应加拿大驻华使馆邀请,4次赴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参加文化交流展,并被颁发“中国艺术家”荣誉证书。曾接受北京电视台专访,艺术成就曾被《今日世界》《藏宝》《科技创新与品牌》、《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报道。

    古人论书,一重人品高,二重师法古。马俊明不仅是书法篆刻家,而且是知识渊博的学者。30多年来他对中国书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诸多奖项,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继续探究,为的是实现自己心中的一个信念,执着地追求着、解读着书法艺术的真谛。启功先生观他的书法、篆刻后为他题写“书存金石气”。

    每次与马俊明先生交流,他总是带着对书法强烈的激情,叙述中国书法的发展和演变。他说,中国人研究书法要从源头开始,每个字在不同时期都有它不同的写法,特别是从甲骨文到石鼓文的演变过程中,甲骨文作为第一代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建立起了字法、章法、笔法完整意义的书法秩序,从而使甲骨文这一书法艺术样式获得有效的独立。甲骨文已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和笔法意识,这是书韵感产生的前提,但其文字本身却获得独立于符号意义的发展途径。也就是说,甲骨文将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半坡刻符这一“有意味的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更为进化的形态。甲骨文之所以能够开创中国书法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并将结构的空间性寓于线条的时间性之中,从而这种空间时间化特征构成书法艺术表现的精髓。

    马俊明说,我们之所以认为甲骨文建立起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就在于甲骨文全面体现出中国书法的文化本质精神以及实践技术。书写甲骨文是以笔代刀,即有书法之意,又有刀刻之爽。书法的结体在于空间造型,笔法则是时空运动构成书法的核心语境。可以说,书法艺术的发展无不围绕这二者展开。甲骨文在空间结构上已趋于完型,笔法意识也围绕“写”这一观念前提而进一步萌醒。

    而石鼓文年代久远,在石刻书法艺术中,算得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了。从书法的角度讲,石鼓文介于钟鼎文与秦李斯小篆之间,因此,它在书法上更接近于战国时期的作品。到秦始皇立国之后石鼓文更进一步的规范化,由此可见,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石鼓文的艺术性极高,被尊为“千古篆法之祖”。地道的中锋用笔,略去了金文中刻意装饰的痕迹,以一种自然而不乏修饰的笔法,表现出线条的圆润。其结字方正匀称,庄重典雅,谨严而不刻板,静穆兼具灵动,诚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后到秦始皇时期把中国的文字定位小篆,由李斯把中国不同的写法及不好识的文字转换归纳为小篆。

    谈到篆书,他说出了多年研究创作书法的心得,就是学习“篆书”必须要从后往前学,也就是研究它从现在一直到几千年前的发展史,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的求新。我们学的是中国的书法,中国汉字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追求一种美,让世人去欣赏、学习、传承。古人在不同的书体方面体现了柔、韧、刚以及线条的变化,同时也表现了一个人的心情。在诸多的书体中难度最大的就是篆书,原因首先是篆书难以识别。学书篆者,不可轻之。成就首先取决于主攻篆书的见识和胆魄。篆书是古远的字体,非有古文字学的功底不敢轻动,加之不便于表情达性,所以历来治篆者寥寥。而马俊明多年来却潜心于篆书的研究与创作,其观念自有过人之处,就是因为难他才要去研究、传承,以吴昌硕书派之风,力学精进,不臻上乘绝不罢休,又不矜其能,孜孜以进。他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要有深度的研究,然后从中吸取精髓,在根基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在书法的形体、笔法上求变化,书法线条的契刻笔意已让位于锋颖的起讫回束的笔触感,运笔轻重疾徐相间,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马俊明在篆刻方面,也有独特的追求和很深的造诣,颇有实力。能在方寸之间经营好一个字或者十几个字,实在不易,这要求首先要把书法写好。比如一个歌唱家,如果你不识谱,光跟着别人唱,你永远都不会有自己的风格,也创作不出自己的东西。书法也是一样,你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就要从书法的根源研究,他的字是什么特点,他的字形是如何演变过来的,从理论上要能说清楚,勤于习练,这样在练习书法时,就可能会比别人更高一筹,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同时因艺术也会带动方方面面,丰富了精神生活,从而也在文字中得到享受,更能表现一个时代的变化,一个人的内在的世界,见其艺术见地之高。更难能可贵的是,马俊明书篆能够“古不乖时”,入古出新,在把握传统中锐意求变,发篆书之韵致,抒当代人之情感,展一己之襟怀。如运笔的裹锋绞转、中峰行笔;结体以因字立形、依象取势;章法以随形布势、虚实相生;墨法和浓度相间、燥润相杂。因而线条委婉多致、灵动活脱而不失劲挺,具象造型稚拙自然、天真可爱而不神秘,意境古朴而清新,明爽而蕴藉。清人刘熙载说:“书可观识,笔法字体,彼此取舍各殊,识之高下存焉矣。”用纯粹的古人技法表现现代人的思绪,难成正果,再高明的也不过是基本技法的重复。只有从古人的技法宝库中含英咀华,锤炼出富有个性特色的艺术语言,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才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点。另一方面以忠恕之道为人生准则,笃情义、重然诺;多所许可,少所怪怨;又敏于行,讷于言;注重大端,不屑细谨。凡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感到在他身上真力弥满、元气浑然,具有不同一般的人格魄力。马俊明的这些至真之性与他的篆书艺术浑朴无华的韵致天然冥契,从而在其中找到了自我,把握了书法艺术命脉。

    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大展并获奖,作品被国内外人士及中南海,美国、加拿大电视台等机构收藏。他还曾为碑林、园林、寺院、撰写碑联,还曾为有关领导、中外书画界各家、艺术界名人篆刻几百方印,特别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题写诗篇、篆刻“祖国万岁”,获得由北京市政府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展“最佳作品奖”。随着祖国昌盛,文化艺术的繁荣,我们也预祝马俊明在书法、篆刻的路上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更辉煌的艺术之路。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