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话“虎”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02     作者:凌士欣     来源:中国艺术报

    牛辞胜岁,虎跃新程,耳边仿佛听到虎啸风声。

    虎,猫科哺乳动物,毛色黄或褐,有黑色条纹,前额上黑纹略似“王”字,似乎天生就是“兽中之王”。虎有不少异称。如“山兽之君”、“百兽长”、“封使君”、“寅人”是拟人称。“於菟”是古代楚人对虎的称呼。陈、魏、宋、楚间称虎为“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虎“李耳”。李时珍认为“李耳”是“狸儿”的音转,故南人称虎为“猫”,又有“大猫”、“山猫”之谓。关东关西称虎为“伯都”。云南少数民族有称虎为“罗罗”。“山神”、“啸风子”则是对虎的敬畏之谓,等等,不下30之余。

    老虎除了是一种自然物种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虎”字的初文似一只侧立的虎(图1),张着血口,獠牙利齿,卷尾,身上有斑纹。象形。后从图画文字体系中蕴育出之甲骨文(图2)、金文(图3),亦以侧视构形,有头、身、足、尾,方位有左有右,线条简练,以仰天长啸、虎口食人的特征别于其他兽类。秦篆“虎”(图4)趋于匀称,象形性依稀可见。隶变(图5)及楷化(图6)后,“虎”字的象形特征几乎无存。倒是在联绵草书中,有的“虎”字颇具“虎啸风冽”之势(图7)。图8之“虎”字,分别出自《睡虎地简》、《银雀山简》、《流沙简》和《西陲简》。图9是《苍山画像石题记》中“虎”的写法。图10为南朝《爨龙颜碑》中的“虎”之形体。

    许慎《说文解字》谓虎,“从虍从人,虎足像人足。象形。”

    “虎”可单用,也作偏旁。凡从“虎”作义之字(如虒、虓、彪、甝、虩、虣、虢等)皆与虎类动物等义有关。如今字典里,“虎”归“虍”部。“虍”为甲骨文、金文“虎”之省文,似虎头上的花纹,故称“虎字头”。图11为燕、齐、楚、晋、秦系古玺中“虍”的形体。如今“虍”不单用,只作部首。从“虍”取义的字(如虞、虚、虐、虔等)皆与虎类动物等义有关。

    说到“虎”与军事的结缘,不由想到盛行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虎符”,它是帝王授予臣属调兵遣将的信物,由青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一符从虎背纵向剖为两半,右半符存于天子,左半符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之将帅,调发军队时,须有使臣持符验证,两半相合,证明所行之事可信。传世虎符有先秦时期的“杜虎符”、“新郪虎符”和秦始皇时的“阳陵虎符”。“阳陵虎符”(图12)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篆书,“文字谨严宽博,骨劲肉丰,与泰山、琅邪台刻石虽异而体势正同,非汉人所能仿佛。”至今仍为人们书篆、刻篆之范本。

    由虎符联想到秦汉瓦当当面上的虎纹。如战国时期秦国的“四虎纹瓦当”出土于雍城遗址,直径13.8厘米(图13)。四兽形态几近一致,头圆、尾卷、利爪,凶猛机警,绕着一不规则的纽心,昂首弓身,追逐奔跑。又如西汉内宫西向殿阁所用瓦当,直径18厘米。图14整个当面是一只虎的侧投影,张着巨口,引颈翘尾,灵活矫健,作奔驰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古代象形书中有以“虎”命名的“虎书”、“虎爪书”。据《书要篇》刘有定注,虎书乃文王之史所作;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所举“百体书”中有“虎篆”;虎爪书拟“龙爪篆”而作,但有流溺之患,因加棱角,为虎爪之势,其目的是“皆不可卒学,以防作伪。”而“虎牙势”是古人论笔势之说,它是“永”字八法中“策”,即仰横的写法,亦称“挑”,法异势之一。清戈守智谓,虎牙之法用于偏旁“金”、“王”等字。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梁武帝萧衍鉴赏王羲之书法的审美情趣——“外状其形”说,是对王书笔力遒劲,字势雄逸的形象比喻。北宋米芾认为这类比喻征引迂远,比况奇巧。

    “笔虎”是唐代李阳冰的诨号。他精书学,尤对篆书潜心钻研30年之久,所作笔法淳劲,气势犀利,如虎如龙,独步唐代。时人尊他为“笔虎”。

    常熟翁同龢,生于清道光庚寅十年(1930)四月二十七日,属虎。光绪二十四年(1998),因支持维新变法,被西太后革职回籍,居虞山鹁鸽峰。光绪壬寅二十八年(1902)正月十七日,他在《翁文恭日记》中写道:“戊寅二时起床,秉烛写虎字数十幅”,以分赠亲友。时年七十三岁。也是随俗。至今有其正、草、隶、篆四体书“虎”字石刻传世。

    虎年话“虎”欲语甚多,祝大家虎年振虎威。“牛耕禹甸千家富,虎啸神州万里春。”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