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一理 艺随德馨——访重大历史题材人物画家王迎春
http://www.cflac.org.cn     2010-03-02     作者:王靖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迎春从1969年创作油画《平型关大捷》开始,先后创作过《毛主席在晋绥日报编辑部的讲话》《朱德肖像——太行浩气传千古》《贺龙肖像》《黄河在咆哮》《太行铁壁》《火线上的姐妹》等国画作品,从2007年开始又创作了大型国画《太行烽火》以及《慰安妇》。

    身为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协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名誉会长的王迎春女士,擅长人物画,兼及花鸟、山水、书法。她创作的中国画在10余个国家展出和收藏,最近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巨幅中国画更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此我们走访了王迎春女士。

    记者:您是当今艺术界很具影响力的名家,就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及如何学习借鉴的问题,请您谈谈您的艺术追求,以给大家提供启迪。

    王迎春:中国书画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书画同源,自古一理。中国书法与绘画,所用工具材料决定了书画同源的基本条件。毛笔与墨汁,区别于其它任何形式的绘画工具材料。运用毛笔的技巧和与之产生的笔情墨趣,产生了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特有魅力。中国绘画在此基础上,融入色彩、造型、构图等元素,形成传统绘画的面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相当成熟,具有了相当的高度。由于这种成熟与高度,亦形成了自己的程式。程式本身具有双重的特性,相对完美;同时,难以逾越。在书法中,由于唯一汉字内容的单纯性,使其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结合,相安无事。而中国古代绘画,进入现时代,面临着社会发展,其当代生活内容与古典形式产生了矛盾。石涛早就提出笔墨当随时代。上世纪50年代始,一批画家不懈地用传统形式表现现代内容,努力探索,取得显著的效果。

    我追随前辈的艺术家,在运用传统绘画表现现代题材方面继续前行。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有成绩也走过弯路。前些年对中国画的品评标准的争论,此起彼伏始终没有停止过。我以为,当下中国画不妨分为两种途径,遵循两种轨迹去进行。一种以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为主,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延续。另一种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反映现当代生活,拓展个性风格,产生一种新的中国画面貌。艺术本身没有绝对标准,它不像体育比赛,有严格裁判标准。我认为,对中国画标准评定宜宽,不宜窄。有一些国画,看起来很传统,但水平很低,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们经常在琉璃厂、机场、商店里面看到那种绝对像中国画的作品,其实属于行货一类的东西,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所以我觉得确定中国画的标准应该从确定品位高低出发,要把高水平的中国画的标准确立起来。品评中国画应该是好坏、高低、雅俗的标准。媒体应逐步提高大家的鉴赏力。一般老百姓也应该具有欣赏的眼力,如听音乐,自己不会唱、不会弹,但能听出哪些是高雅音乐,这点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艺术和绘画要大胆地往前迈进,不能怕脱离传统就畏首畏尾不敢迈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不思考,重复临摹古人的东西再翻版,从发展的角度这是不利的。

    总体来说,我们绘画是要发展的,仅仅用古代的手法表现现代生活已经远远不够,高楼、动车、飞机、电视,原来就没画过,现在生活中有了,就必须要出新形式、新笔墨,况且现代人的审美趋向和前人、古人已经大不相同,“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心在变,画能不变?所以出新是必然的。

    我们的绘画和西方绘画并称“两个高峰”,西方油画属于世界性的,我们中国画是民族性的。我们的工具材料与油画是不一样的,我们用的是毛笔、宣纸书写汉字。这样就产生了笔墨,中国画离不开笔墨。如果我们用了水彩纸、油画布,就没有区别了。笔墨可以丰富它的表现力,而不是以消灭笔墨的特点为代价去走向世界。中国画的主线是当随时代而出新,当然也可以有一部分人去传承,如去延续仕女画、梅兰竹菊等等保留项目。

    我在几十年艺术实践中有两种选择:一是我以为笔墨不仅当随时代,同时笔墨当应物而生。古人笔墨样式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其表现力是有限的。时间与大自然是无限的,有限的笔墨,不可能涵盖无限的时间和自然万物,所以,笔墨作为中国画的重要形式语言,要与时俱进。二是21世纪世界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拒绝诸多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关窗闭门,排斥抵制是徒劳的。一个个体的国画家,对待东方和西方,古代与现代,有着极为自由的选择。我主张:以最大的毅力打进传统,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以最大的热情走向世界,以最大的自信返回来;以最现实的态度选择生活,以最真诚的感情表现生活。把中国画立于东方艺术的高峰,才是中国画家为之努力的目标。

    记者:您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的人物画作,您认为中国画作品在创新方面应如何为时代服务?

    王迎春:就拿《太行烽火》来说,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构图方式。印象当中的中国画没有这样的构图,但可以找到它的出处,就是敦煌壁画和其它古代壁画。很多壁画从上到下采用散点透视,它可以把一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一遍,也许上面是西安,中间就到五台山,后面则是北京,完全是打破时空的概念。我的画也是这样,采用散点透视法,也有现代的因素,一种拼贴的构图方式,在传统基础上为了体现主题所采用的特有方式。

    二是从表现笔墨方面。我用宋画里面山水画技法,画石头、画山,大斧劈、小斧劈、皴、擦、点、染、勾勒的技法用在人物塑造上。比如画太行山的民兵,要画出抗战时期的时代感,画出太行山区农民朴实、豪迈、陈旧的服饰。画太行山用山水画的技法主要强调块面。有些东西不是直接画上去的,是在其它纸上面,让墨随意流淌,剪下来然后把它贴上去。为了画山的气势,把洇了墨的宣纸剪成几何形,几何形的拼接近乎西方立体派的构成因素。

    我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很多裱画师傅说过,国画最好不要挖补,一挖补不值钱了,挖补说明绘画技巧不熟练。但是《太行烽火》这幅画恰恰充分地把挖补、拼贴作为技术加以应用,压根就是一块一块地贴上去的。因为这么一幅大画,6米2长、4米高,画室墙高才2米6,怎么画呢?只有一块一块地画,画完拼贴,初步接起来调整,调整好了,再让裱画师傅最后把它固定下来。根据内容需要,一切为了体现主题。实践证明,这得到大家肯定、赞同,认为这种画面有震撼力,主题思想鲜明。

    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画是我们这代人天然的使命,这又是时代的呼唤。我花了近两年时间创作这幅画,不仅要设计草图、反复修改,而且就像现在装修房子一样,拿出效果图,局部施工、调整,一块画不好撕下来重画。整幅画设计成六条屏,屏内再按内容分成几个几何图形来画,以往的历史画里面没有这么大的水墨画,传统画都是卷轴,竖幅也没有这么大的,如果有就是壁画,在寺庙里面。而且巨幅创作也没有用宣纸来画的,我们用水墨来画,对我们都是新的课题,当今所处的时代是太平盛世,国富民强、民族复兴,书画艺术要体现时代的特点,阳刚壮美,正大气象。书画艺术完全可以为时代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服务。

    记者:画家应如何进行书法功力的训练,书法线条应如何融入绘画?

    王迎春:中国画和书法的关系密不可分,书画同源。中国的书法是用软毫写字直接影响日本、韩国,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都是硬笔。软笔就需要有功力来掌握它,宣纸洇,在这样的很艰巨的条件下能够写出很好的书法,这就需要功力。画中国画必须要有书法功力。我认为画家的书法功底非常重要。我喜欢的碑帖非常多,真草隶篆都临写过。最喜欢带有篆意的隶书,凝重、古朴、苍茫,与我的画风比较统一。画国画必须要把书法练好,用毛笔的功力一定要具备,驾驭毛笔、宣纸的能力一定要有。画家要想提高技艺和境界,还是要在书法上下些功夫,用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书法线条融入绘画中,表现更加玄妙活性的机理和壮美意境。

    记者: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请您对北京的女性书画家提一些希望和寄语。

    王迎春:女性书画家有自身的特点,书法家一方面是字写得好,另一方面文化修养很高,国学的、汉字的研究非常深厚,否则只能写一些别人的诗句、语言还不够。毛笔字是抽象艺术,既有感性思维,也有理性思维。而女性更多的是感性思维,看花、看衣服比男性敏感得多,很容易上手,而写书法的少一些。但看到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女书家写得也很好,很佩服。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各路精英尽情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北京的女性书画家人才济济,得天独厚。巾帼不让须眉。我希望她们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的好机遇,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书画艺术,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以宏大气象彰显时代主旋律,以丰厚的文化内涵表现京华“女红”艺术群体独特的风格。我真诚地祝福她们在中华艺术的百花苑中,争奇斗艳,竞相绽放,硕果累累。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