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四川省文联在春节文化传承地四川省阆中市拉开丰富多彩的春节大戏帷幕
http://www.cflac.org.cn     2010-02-12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红红火火过大年  热热闹闹迎新春

——中国民协、四川省文联在春节文化传承地四川省阆中市拉开丰富多彩的春节大戏帷幕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有关春节的民俗活动可谓丰富多彩,祭灶、扫尘、贴春联、换门神、剪窗花、挂年画、吃年夜饭、敬年酒、守岁迎新、燃放爆竹烟花、敬天地、祭祖先、发压岁钱、拜年、舞狮舞龙、迎财神……其中无不寄托着中国人民朴素而美好的生活理想。说到春节不能不提四川阆中。可以说,全国各地的春节文化活动在阆中都能看到,而阆中地区的春节文化活动其他地方却并不一定有,诸如祭拜春神伏羲、春节老人赐福、亮花鞋、提灯会、烧花舞龙、击鼓飘香、迎銮出銮、请火姑娘、送丝蚕等等。而且阆中还是与春节有关的太初历的重要制定者落下闳的故乡。这些正体现了阆中作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独特优势。为做强中国春节文化品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整合阆中旅游资源,提升阆中知名度,阆中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相关机构,重点打造以春节文化为内容的街、院、镇、村,并推出了一批反映春节习俗的牛灯、竹马、皮影戏及川北灯戏、巴渝舞等传统文艺节目。中国民协十分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并多次组织民间文艺专家赴阆中进行现场考察。本版除了用图片的方式对阆中春节文化进行直观呈现,还特别刊发了冯骥才、罗杨、向云驹、黄启国等的文章,以期对春节文化特别是阆中春节文化进行解读。——编者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中国民协主席)

    步入春节倒计时,人们在对“春晚”抱有期待和好奇之外,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但不论褒贬,“春晚”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春节的传统节目。

    “春晚”为什么会被接受?因为它与“年心理”一致。“春晚”的主题是欢乐的,符合人们的情感表达,成为笑星的福地。可以说,当代笑星的知名度是“春晚”成就的,更是“年心理”、“年文化”成就的。这是因为,“春晚”的形式是合家团聚,一家人围坐看电视,符合中国人全家团圆的美好理想,又符合人们守岁的传统习惯。所以,“春晚”可以在人们心中扎根,成为我们最近20多年来对“年文化”的一种伟大创造。

    与“春晚”一道成为“年文化”的,还有春运。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梦想,有了这样的梦想,才有了现代社会的春运。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每望着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一年一度调动起如此动情的“千军万马”,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令人欣慰的是,由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这一整套密集而丰富的“年文化”,正越发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假期前调、春晚现象、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春节正摆脱“淡化”的威胁。特别是从2008年起,年三十“转正”为国家法定假日。中国人过年从腊八开始,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年三十晚上是高潮,正月初五开始,年俗活动由家庭走向社会,正月十五是压轴戏。年三十晚上最重要,之前都是“忙年”,扫房子、置年货、返家乡。如果年三十不放假,似乎与民俗相矛盾。想当年,我和几位民俗学家、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把清明、端午、中秋调整为法定假日,后来又建议将春节假期前调一天,年三十(除夕)放假,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我们很感动。因为调整假期,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大事。

    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是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精神上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会不经意间随手丢掉。

    所以,我还想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觅春节的足迹

 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春节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一种萦绕于心的情结,也是中华民族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每个中国人都会讲出很多理由,但是有一个共同的行动就是过年我们都要回家,“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尽管回家的路可能很长,但是回家的热情丝毫不减,浩浩荡荡的春运就是例证。那么春节的老家在哪里?当然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但是有位春节老人的家在阆中。

    今天,我们循着千古的足迹,循着“到阆中过年”的呼唤来到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的阆中。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底蕴深厚,风水闻名;是伏羲之母华胥的故里;是“春”的概念演绎绵延的地方;是天文学家落下闳的诞生地。正是落下闳创制太初历,从而使正月初一作为岁首的历制传承至今。

    历史上的阆中与春节的发祥有着不解之缘,今天的阆中又与春节的文化繁衍密切相联。如果说春节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化胎记,那么阆中就是这颗胎记的一个落点;如果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那么阆中就是民族情感的一个凝聚点;如果说春节是一棵千年古树,那么阆中古城就清晰地镌刻着这棵古树的年轮。

    春节流淌着我们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蕴含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着认同感和归属感;传递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核心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理念;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迷失了春节,我们就会魂不守舍,找不到回家的路。曾几何时,人们在忧虑“春节正在消失”,“年味正在淡化”。但是如果你来到阆中就会体味到:一个经过五千年文化凝炼出来的经典节日具有何等的魅力;还会领悟出:一个经过沧桑岁月洗礼所形成的精神纽带是何等坚韧。

    在阆中过年,你既可以和春节老人对话,又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还可以找到春节家乡的感觉。读懂了阆中,就读懂了春节。读懂了春节,就懂得了我们这个民族。读懂了春节的意义,就读懂了人的生命和意义。

阆中春节文化的启示

向云驹(中国民协秘书长)

    地处西南一隅的阆中,曾经是军事要冲,水路枢纽,建城已有2322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征召阆中人落下闳研制新历并采纳其所创制,是为太初历。太初历将二十四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之中,是一种阴阳合历,并且根据节气中气的分布规律,确定了置闰原则。天文学史家的研究证明,全中国统一的春节是从太初历推行开始的,太初历的施行使中国人的生活制度中过年与迎春统一了起来,落下闳是中国第一位在历法上确定春节的古代天文学家。阆中百姓为纪念他称之为“春节老人”。研究表明,落下闳制定的太初历不仅因其先进性被沿用数千年,而且它的产生也来自于落下闳的长期天文观测以及先进的浑仪和浑天说,来自于中国古代物理学中的系统观测与逻辑体系的独特结构。钱学森、席泽宗、吴文俊等著名科学家都曾关心和关注过四川天文史学家查有梁先生对落下闳及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高度评价落下闳及其太初历的贡献。2004年,经中国国家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联合会批准,将新发现的第1675号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请报告把落下闳“首次确定将正月定为岁首‘春节’”作为重要的天文贡献写入其中。阆中城至今还有管星街、观星楼遗址、奎星楼、观星台等,从西汉末至唐,阆中出现的著名天文学家就有近十名之多。阆中告诉我们:春节不仅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文化节日,春节还是让我们光荣与自豪的古代科技成就的纪念碑。春节的出现表征着一个与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天文系统可以媲美且早其数百年的中国天文系统。审视春节、品味春节、解读春节、体验春节,我们都应该深入到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读出文化深处的科学发明、科学贡献和科学影响。

    在漫漫的历史烟云中渐渐淡出繁华与通衢的阆中,逐渐封闭在西南深处。但这种近千年的封闭,又使历史老人把曾经的辉煌和繁华细心地珍藏其中。阆中的春节传统让外来的文化他者目不暇接,仿佛穿过时光隧道,目睹春节的旧日重光。阆中春节民俗有完整的规制、仪式和时间过程。从腊八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才算完成。此间,祭灶、扫尘、沤柏烟、挂檐灯、画门神、除夕、请火姑娘、守岁、团圆饭、放鞭炮、拜谢媒神、拜年、逛庙会、过人日庆典、闹春、鞭春牛、送丝蚕、亮花鞋、跳巴渝舞、唱灯戏、看皮影、张飞巡城、游百病、舞草龙、说春、提灯会、上元灯节、二月二闹土地节等,这些春节风俗,既古老又完整,把春节传统真实生动地在民间演示出来,原汁原味,令人感动,使人遐想。当我们眼见众多地方的“年文化”日见其淡,众多的年轻人离“年传统”日见其远时,这里简直就是春节传统文化的世外桃源。

    阆中春节文化有许多是独具特色、个性和特有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如阆中的门神画,在我国年画史记载中尚未及见。这里的门神年画曾经是家家户户盛行、城乡处处可见。它的独特形制是刻绘在两扇大门上,已成为建筑的固定装饰。阆中门神年画的重要性在于:①刻绘结合,永久固定,带有浓郁的原生性,是门神崇拜传统向世俗年画过渡的表现;②家家普及,全国罕见。目前东南地区及至台湾地区虽都还见重要庙宇、祠堂、书院等大门上刻绘永久性门神的现象,但普遍盛行,绝无仅有,阆中是年画史上的一个独特的个案;③阆中门神多为哼哈二将,也有传统和普遍流行的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关公,以及文门神等。门神形制虽历史悠久,但其刻绘造型技术却在与时俱进中融合了多种现代民间绘法,其技艺并不逊色于各大年画流派。此外,张飞曾经驻守阆中7年,并且最后葬于阆中,阆中人民不仅建造张飞祠纪念他,而且在过年时要举行张飞巡城活动。阆中又是古巴人立国之地,至今尚存“巴渝舞”,堪称舞蹈史上的奇观。游百病、亮春鞋、春官说春、瘟祖会等等,令人叹为观止。

    阆中春节传统启示我们:中国的春节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丰富多彩。春节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节日文化的宝贵财富。挖掘、研究、展示、保护、传承、交流、弘扬这种文化多样性是我们当前推进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营造浓郁地域特色的春节文化

黄启国(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阆中是一座有着近三千年建城史的“活着的”古城。这里的春节文化具备民俗的深厚基础和文化上的广泛认同。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有利于直接拉动城乡内需、扩大市场消费和发展文化产业。而在所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能牵动民族情感、最受人们看重的节日。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春节,是人类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文化,是人类最重要的节日文化之一。

    阆中的春节习俗质朴原生,春节活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拜年神、春节老人赐福、提灯会、亮花鞋、巴渝舞、大脚板舞、灯戏皮影、示农牛、送蚕丝、春官说春、游百病——年味十足的阆中春节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家园。同时,阆中是与春节有关的太初历的重要制定者落下闳的故乡,这是春节文化最重要的文献记载。阆中市委市政府及当地的广大群众,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有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正是在他们的有效管理、倾力保护下,才成就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阆中春节文化。

    阆中市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深入挖掘春节所蕴含的诸多文化元素,有利于营造既富有浓郁地域特色又适合现代生活气息的春节文化,不断提升人们从春节中获得的心灵升华、情感释放和审美愉悦。同时我们还应以阆中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为基础,以阆中古城为载体,充分展示、弘扬和传承中国春节文化的精神与物质风貌,把阆中打造成中国春节文化的保护中心、研究中心和传承基地,力争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从而实现民族大团结、人民大团结、社会大和谐。

努力挖掘民间文艺资源

罗永强(南充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牛奋四蹄开锦绣,虎添双翼会风云。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神圣、最隆重、时日最长、内涵最为宏博的盛大节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对阆中的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既提高了阆中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提高了阆中市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阆中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挖掘民间文艺,大胆演绎,创作文艺精品,通过多种举措,把中国春节文化做大、做强并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阆中这个旅游大市进一步大发展大繁荣,真正做到让经济伴着文化发展实现腾飞。

传承阆中春节民俗文化

蒋建平(阆中市委副书记、市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千年古县——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自秦惠文王置县起,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自古被誉为“阆苑仙境,风水宝地”,诗圣杜甫游历后发出“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赞叹。阆中古城去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古城、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它内敛、沧桑、和谐、大气,具有世界文化遗产潜质。近年来,阆中依托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成功打造“风水古城、天宫仙境、构溪湿地”三大核心景区,开发出“天文(风水)、科举、三国”三大主题文化,其中,春节文化是天文(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阆中市是中国唯一 一处原汁原味的“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早在太古时期,就有“伏羲执规治春”的美好传说;汉武帝时期,阆中人落下闳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之中,编制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确定正月朔日为一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也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作为落下闳的故乡——阆中,几千年所积淀、传承而成的春节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阆中人过春节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一直持续到新年的二月二。除传统习俗外,更有燃天烛、抢银(寅)水、亮花鞋、烧花舞龙、请火姑娘、游百病、打春牛、提灯会、击鼓飘香、春官说春、先圣巡春等地方春节民俗,在全国范围内堪称绝版,弥足珍贵。

    我们要进一步繁荣阆中文化、发展阆中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阆中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阆中的山水风情,让独具魅力的阆中走出四川,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展示阆中春节特色民俗

宋俊(阆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中国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阆中不仅是阆中人的阆中,也是四川的阆中,是中国的阆中,更是世界的阆中。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人物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现实传承的角度以及气候变迁的角度,都可以说明阆中不愧是中国春节的源头所在地,是中国春节文化最丰富、繁荣的地方。作为阆中人有责任、更有义务把“春节源头”介绍给中国,介绍给世界,为进一步弘扬、传承、发展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春节文化作出积极的应有的贡献。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