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的儿童美术教育创新思维
http://www.cflac.org.cn    2010-02-09    作者:杨小彦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与时代同行——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作品展”2009年岁末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集中展示了著名画家杨之光的艺术成就,以及自2002年杨之光美术中心落成后,杨之光在儿童美术教育上的创新和探索。    

    上世纪80年代末,杨之光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同时也终结了大半生的美术教育工作,与夫人鸥洋一起,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洛杉矶大女儿杨红、女婿何建成的家,过起了闲适的退休生活。

    出于一个艺术家的敏感,即使在闲适的日子里,杨之光也不曾停止对艺术的思考。在作画之余,他开始考察北美的艺术教育状况,研究其中的理念。女儿杨红在美国研究的是儿童美术教育,这给了杨之光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与女儿交换与此相关的体会。研究的结果颇让这位习惯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教了多年写实绘画的艺术家吃惊,他发现在北美大陆美术教育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一种审美观念的培养。更让杨之光感到由衷认同的是,对于社会而言,艺术的重要性不在于艺术家及其作品本身,而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渗透到全体人民的脑海里,成为他们心智健全发展的一个内在指标。艺术作为一种泛化的情操,塑造着富有进取精神的大众,再经由它去营建积极健康的氛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有意义的是,当艺术作为一种创新意识进入儿童教育后,艺术学习就不仅仅以成为职业艺术家为目的,而是作为开启儿童创造力的良好途径,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一种创新思维,从而让创意成为终生的品格,并对其人生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杨之光的女儿杨红在谈及对中式美术教育的看法时曾说:“强调画得‘像’,这是中国美术教育最大的问题。老师和家长都强调要‘像’,认为‘像’就是好。要‘像’就得学技法啊,所以孩子们一开始就学技法。可是,‘像’就是复制,复制与创造天生就是背道而驰的。复制得不好,糟糕;复制得好,更糟糕。”

    “像”,曾经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要求之一,尽管描绘对象时会强调风格的价值,但风格也必须以肖似物象为条件。事实上,如果全面深入了解杨之光的艺术理想,我们就会发现,所谓横隔在摹仿与创意之间的藩篱,对于杨之光来说也是虚幻的,并不存在。他在年轻时就强调创新,强调走自己的路。在他创作最为旺盛的年代,在严峻的外部条件下,他一直在寻找传统水墨突破的可能。正是这种创新意识,使杨之光在晚年产生了思想突变。只是,对杨之光来说,他这个“衰年变法”并不是简单的技法改变,而是思想跃进。他不再仅仅着眼于个人的艺术创作,而是把事业推进到全新的领域,亲手把自己熟悉的美术教育做了个180度的转弯,发展了一种以创意为宗旨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在女儿杨红的帮助下,杨之光在广州创建了美术教育中心,他谈要让艺术回归艺术本体,让艺术成为创意的同义词。

    在杨之光看来,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作用应该并已经与上个世纪有所不同。“我们在上个世纪从事的美术教育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模式:强调技法、步骤和写实观察能力,更多地体现出科学思维的特征,承担着反映生活、提高审美的责任,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为新中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在这个世纪,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上个世纪的教育理念与体制在今天已经不可避免地凸显它的不足与落后,美术教育在其中的定位和扮演的角色就非常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杨之光说,“现代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培养现代化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意思维乃至表达能力都必须从小培养,这也是我为何年近八旬仍致力于少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强调创意思维的美术教育更贴近艺术思维的特点,更符合现代社会竞争能力培养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广的全新教学方式。”杨之光告诫周围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教育小孩子画画不是“小儿科”,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必须全力以赴。他明白,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举,是他晚年的伟大事业。

    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2002年杨之光返回中国,并把女儿和女婿也从美国拉回来,让具有少儿美术教育经验的女儿杨红担纲,在广州番禺创建杨之光美术中心,把理想一步步变成铁板钉钉的现实。

    事实证明,杨之光美术中心的创建对传统少儿美术教育,尤其是对应试的“升大班”模式教育确实产生了冲击。杨之光美术中心公开宣称不再以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为目的,而是把艺术作为人生成长初期的一种创意思维训练,让少儿从小就熟悉创意的价值,养成创意的习惯,并灵活地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当中。作为杨之光美术中心校长的杨红把这一教育理念称为少儿创意思维训练美术课程,英文为Training of Creative Thinking,简称TCT课程。围绕着这一理念,首先做好师资培训,让那些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老师了解、熟悉并最终掌握TCT的价值原则与培训要诀,从而脱离原先的模式,同时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设置符合少儿心性发育的阶段课程,逐步启发他们隐藏于心的创意想象,鼓励他们去除既成定式,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从而确立一种自由的心性,让创意成为意识的基础,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少儿阶段的创意培养对未来成长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是人才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思维活跃的有效保证。而传统的美术教育对写实的过分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差和误导,让人以为所谓美术教育就是画好一个杯子或苹果,就是仔细描摹物象外表。从这个意义看,杨之光晚年的教育事业完全不亚于他中年的艺术实践。“让我倍感自豪的是,我在晚年成为了中国少儿美术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又重新出发了,带着我最后的愿望:为创建一个全新的现代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体系而努力。”杨之光这样说。

    (作者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