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A迎来“双证”时代——艺术学学位教育发展观察与提问(一)
http://www.cflac.org.cn    2010-02-09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全日制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招生今年正式启动,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它在考试模式、培养目标、学位设置等方面,与在职艺术硕士及学术性硕士培养之间的区分成为需要认真辨识的新课题。实际上,这些需要辨识的种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刚刚起步的艺术专业学位教育仍在摸索中前行,另一方面则在于其背后所沿用的学科目录分类面对当下人才培养的新情况需要进行更加合理的调整,而后者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本报将通过两期报道,对艺术硕士自身发展及其所延伸到的学科分类问题进行归纳梳理,试图让模糊不明的情形变得条理清晰,以期推动更进一步的思考。——编者

    首次被纳入全日制招生范围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招考工作。2月7日,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再放利好消息,确定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在去年实际招生的基础上扩招5%左右,同时新增招生计划将全部用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自此,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作为硕士专业学位的一个分类,正式迎来全日制培养且“学历”、“学位”证齐发的“双证”时代。

    结构调整送东风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即通常所说的MFA,隶属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以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与表演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目标。经过4年多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囊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八大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4年来,MFA以在职硕士——即非全日制培养且只颁发学位证的形式招生,从陌生到被认可,其在国内专业领域的发展过程与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等其他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并无二致。

    “专业学位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它针对职业要求培养专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西方,专业学位教育是学位教育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占其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0%至70%,很多行业都把硕士专业学位看作入行、晋升的重要依据。”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说,“我国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逐步开始专业学位的设置与培养,但整体来讲比例仍然较低,大多数人对专业学位仍存在疑惑,其中艺术硕士开设仅4年,能取得今天的认可已相当不错。”

    2005年,首届中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起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确立32所高校为试点单位。首届MFA以面向艺术实践人才的招生和培养特色,吸引了大批有艺术成就和才华者的响应,赵薇、黄晓明、刘孜、朱军、濮存昕、柴静等演艺名人,诸多曾获国际、国内大奖的艺术工作者,乃至艺术教育领域的教师纷纷踊跃报名,首届报名人数达4000多人,实际考试人数3325人,最终录取1017人,之后几届的报名和录取人数逐年递增。“2008年11月,我们在北京、上海举办了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优秀作品展演及艺术硕士教育论坛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个领域的教学成果,同时以主题论坛配合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MFA的社会认知度。”周星说,“现在进入专业学位培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在职艺术家的愿望,截至今年,MFA试点单位增至102个,相比初创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此时解决其毕业学位和学历‘双证’问题正符合目前学员和考生的普遍期待。”

    对于MFA在起步晚且专业人才基数小的情况下,发展如此迅速,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王丰认为,一方面源于业界同仁的积极努力和行业需求的日益增大,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而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较单一、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学术性学位培养规模过大,专业学位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培养总数的9%。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培养目标,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是国家当前研究生学位教育的重要课题。教育部目前的方案是未来5年内也就是到2015年,能使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各占50%。在这种大背景下,过去主要面对在职人员的非全日制培养已不能满足学位结构调整的需要,MBA、MPA等16个专业学位从去年起就开始全日制招生,以进一步跟本科接轨,而MFA作为专业学位中的一类从今年开始启动全日制,无论从结构调整大趋势,还是从MFA自身发展来说,都是一次具有转捩意义的机遇。”

    乱花渐欲迷人眼

    和所有MFA试点单位一样,北京电影学院今年的全日制MFA和学术性硕士学位同时启动招生。对研究生部主任刘欣来说,每天被问的最多的问题莫过于“这么多硕士种类,到底有什么区别”?“原有的在职MFA经过几届培养,大部分考生对它已有所了解,但这次又多了个全日制MFA,一时间很多人都弄不明白,这个新增的MFA和原有的MFA之间,和学术性硕士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事实上,不仅学生不明白,很多教授、导师都不明白。”刘欣说。

    “简单说,学术性硕士培养的是理论、学术人才,而MFA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都是培养实践人才,MFA毕业时必须以创作作品来申请学位,而不能像学术性以毕业论文申请。”教指委委员、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董德光解释说,“全日制MFA和学术性硕士都是全脱产,入学时提档、调户,毕业时有二次分配,发学历、学位‘双证’;二者在入学考试形式上也较相似,除两门专业课考试外,政治、英语参加全国统考,但英语根据专业特殊性可划分为两个难度级。”相比之下,在职MFA虽没有二次分配且只颁发学位证,但学习时间和入学考试上却更具灵活性:首先,它一般为暑期集中授课和按照学校教学时间脱产一定时间授课,一些院校也采取脱产与半脱产结合方式,即利用周末或月末授课,暑期再集中一段时间授课等,总之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是在职MFA教学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的入学考试形式与全日制完全不同,“在入学考试阶段,在职MFA除考核两门专业课外,还特别设立一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它是由教指委统一命题并组织全国联考,总分150分,其中外语占20%,艺术基础知识和学科专长发挥占80%,尤其是让考生结合专业发挥的论述题分数比重较大,此外政治理论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和安排。”董德光说。

    由此可见,经过4年实践摸索的在职MFA无论从授课方式还是入学考核上显然都更适应实践型人才选拔培养的要求,而新生的全日制MFA则显得有些形象模糊。“其实两种MFA的入学门槛、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等应该是一致的,但目前全日制MFA在准入环节确实没能鲜明体现招收‘实用型’人才的特色。”刘欣说,MFA原在2009年就应当与其他16类专业学位同期开放全日制招生,但因入学考试的讨论未达成一致而搁置,此后教指委也曾再召集论证,但直至2010年招生开始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日制MFA的上马对于国家发展学位教育的大趋势来说绝对是件好事,但一切毕竟刚开始,很多问题还有待业内和国家主管部门共同在实践中摸索解决。不仅是入学考核方式,还有目前培养方案尚未出台,如何保证全日制MFA的培养特色,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外,全日制MFA可能面临另一个重要尴尬,这也是业内目前最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由于我国学科目录分类中有关艺术学分类设置的不合理,将来极可能出现同专业甚至同导师的两个全日制‘双证’硕士,仅因学术性与实践型差别而领取不同学科的学位证。全日制MFA的上马再次提醒我们,学科目录分类或许已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