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价值体现在民众欢乐中——参加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部分艺术家感言
http://www.cflac.org.cn     2010-02-02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岁末年初,中国文联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积极投入,满怀热情地来到基层,将精彩的文艺节目和文化活动带到基层群众的身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到群众心中。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群众哺育了文艺工作者,艺术家和广大群众天然地血脉相连,“送欢乐、下基层”不仅是文艺工作者用艺术回报人民群众的渠道,也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良机。因此,“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对艺术家而言更是一个独特的心灵旅程。本版特将部分艺术家在“送欢乐、下基层”中的体悟刊出,与读者共飨。——编者

面向大众的每次书写都令我欢欣

刘洪彪

    “送欢乐、下基层”是中国文联创立和打造的一项品牌性的文化惠民活动。我曾有机会连续四年应邀参加“两节”期间的下基层大型公益慰问活动,先后到江西九江、湖北红安、甘肃兰州和天水、云南楚雄地震灾区和红军之乡,向各地干部群众赠送书作,与他们分享欢乐,每到一处都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江西萍乡基层煤矿度过的。记得有一次,听说著名画家侯一民夫妇来到安源采风写生,我就与几位矿区书画爱好者相约,步行到安源煤矿招待所,敲开了侯先生的房门。至今,我仍能想起侯先生在几天里创作的挂满一墙的煤城风景画和矿工肖像作品,仍能闻到那清新弥漫的油彩的特殊气味。我一直认为,早年的那一次难得的与大画家的近距离接触,是我走上从艺之路一股重要的推力。

    我从军后的十余年间,曾辗转多个中小城市和密岭深山。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曾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从事国防施工。我永远忘不了全连官兵全副武装列队步行数公里,到一处废弃草房里看黑白电视。由于信号差,收不到图像,大家热切而焦急地等待调试,一两个小时过去后,图像总算调了出来,屏幕上却是两个扁扁的隶书字——“再见”。我永远忘不了全连官兵扎腰带、带凳子、穿雨衣,露天观看不知看过多少回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全身湿透的战士竟无一人离去。我永远忘不了连队那半块篮球场,稍不留神,球就蹦下了深涧,随涧水漂流远去,战士们紧紧追赶,才能捞起那湿重的篮球。生活在基层、工作在一线的人们,多么需要文化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抚慰!

    从僻壤边防走来,我深切体验过文艺贫乏、精神空虚的困顿与苦厄,深知广大民众对名流大家的期待、对高雅艺术的渴望。因此,我对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的每一次下基层慰问的召唤都积极响应。见到人山人海、喜悦欢呼的观众,面对熙熙攘攘、拥挤围观的书法爱好者,我觉得自己从艺的意义又得到了提升,面向大众的每一次书写,是令我更为欢欣的一种价值体现。    

吴刚:为基层老百姓做事,我很光荣

本报记者 张悦

    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广东省文联1月11日、12日在河源联合举行了“送欢乐、下基层”的慰问演出活动,将国产影片《铁人》送到这个尚未有专业电影院的地方,并举行主创人员见面活动,这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影片男主角、“铁人”王进喜的扮演者吴刚,因为刚获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更因近年来在《潜伏》《风声》《建国大业》《梅兰芳》中的精彩表现,成为全场的焦点。

    刚从电影《徐悲鸿》的片场出来,正在紧张拍摄电视剧《我是你儿子》的吴刚正患重感冒,接到中国影协的邀请,他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自己一定要参加。“能够为基层老百姓做一点点的事情,我很光荣。到基层,这是电影人、文化人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咱们家’太大了!不能光是在城市里搞文化。”吴刚表示。自2009年获得金鸡奖影帝桂冠之后,邀请他参加的各种活动立刻多了起来,为了不影响现行的拍摄工作,他大多只能抱憾缺席,可是对于公益活动,他一定不遗余力。此次活动当天,遇到广东省多年不遇的急速降温,由于没有过多的准备,所有人都把能穿的衣服全都套在身上。吴刚在北京拍摄《我是你儿子》的时候也遇到了北京40年不遇的寒冬,加上拍摄条件的艰苦使得他身患重感冒,可是在活动现场,吴刚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一直积极配合完成了慰问活动,对此,吴刚表示:“能够因为演员这个公众人物的身份做出更多的贡献,我想这是我们的本身的职责,也是我们应该并且能够做出的一点行动。”

    《梅兰芳》里忠义的费二爷,《潜伏》里阴险的陆桥山,《铁人》里感人的王进喜,让人充分领略了吴刚的精湛演技。可人们却不知20多年前,吴刚曾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没被录取,又报考煤矿文工团,也没被录取。1985年,凭着得天独厚的嗓音,吴刚考上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但最终他并未坐在话筒前,而是上了北京人艺培训班,与冯远征、丁志诚成为同期同学。郭达、杨蕾凭借小品《换大米》走上“春晚”舞台,而吴刚正是那小品中跟他们搭戏的演员。1988年,《哗变》第一次在北京人艺排练,格林沃的扮演者任宝贤突然失声,吴刚作为青年骨干备选,作为B角才出演这个角色,但直到2006年,他才真正成为这个角色的A角,如今他是北京人艺的“台柱子”。

    为了演好王进喜这个英雄人物,吴刚付出了很多,他学陕西话,学唱秦腔,除了生生地把一副好嗓子喊哑,3个月时间,吴刚每顿饭只吃十几粒花生米和小西红柿,把自己瘦成了骨头架子。吴刚说这不算什么,拍《铁人》的时候,最冷是-42℃,摄影机都冻得不转了,演徒弟的小演员冻得直哭。当他们跳进泥浆池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王进喜和他的团队最经典的一个画面,是在-38℃的低温中拍摄完成的!为了照顾各个机位,吴刚说,应该跳了有五六次,站起来的时候,身上就瞬间冻冰了。

    大庆油田的职工在拍摄现场看到演员们拍戏的过程,都非常感动,他们搂着演员们的肩膀说:“你们太不容易了,以前都觉得拍电影是多么风光的一件事,没想到你们会这样真干!”《铁人》的导演尹力和吴刚一起回忆起一年前的这个时候,都感觉虽然很苦但特别满足。“塑造一个人物并让大家记住是我最大的一种满足和快乐。”吴刚由衷地表示。

    而影片放映结束后,河源观众的掌声更是给予了他演技最大的肯定。吴刚说,《铁人》每次到基层放映都得到极大的反响,影片中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都令现场的观众深感震撼。观众对吴刚说,“铁人”精神不会过时,感谢你塑造的这个充满血性的角色,为那个时代存照。

张万凌:作品要上去 作者要下去

本报记者 段泽林

    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一张略带青涩的笑脸,一幅绘有其名字的速写,这样一个在部队军营生活里少见的场景被记者定格在相片中。据这名战士说,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人为他画像,而这张画像将伴随他度过军营生活。“我将永远珍藏它,以后只要一看到这幅画像,我自然就会想起军营生活,并激励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战士动情地表示。这幅速写的创作者就是甘肃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张万凌。他是在参加1月28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活动到广州军区某师时,在雨中现场完成了这张速写。

    “战士们全副武装——刺刀上枪、先进武器、新式军装,这些都是打动我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战士通过刻苦训练,拥有健壮的体格,脸部清晰规整的肌肉走向,让我有种拿起画笔的冲动。”第一次来到军营,第一次现场为战士画像,一下子点燃了张万凌的创作激情。

    虽然以前也曾多次下乡,与老百姓同吃同住,但军营里年轻战士所散发出来的阳刚之气、威武之气还是让他有种特别的感觉。虽然身处岭南,没有他惯见的高原苍茫大气之壮美,但军营里战士们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军歌以及雷厉风行的作风,都迥异于他所生活的环境,正是这种环境的反差,让张万凌在心灵上得到了触动。

    “以前有句老话,叫‘作品要上去,作者要下去’,说的就是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走向基层,深入生活挖掘创作素材。只有从老百姓生活中来的作品,才能真正感动普通人民群众。”张万凌从开始拿起画笔那一刻,就坚信这一条。

    然而,随着艺术品的市场化,利益往往让一些美术家迷失,近年来真正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缺乏,与此不无关系。张万凌认为,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恰恰是让美术家关注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种体现。“我们还是要坚持歌颂人民群众生活中积极健康的一面,这是广大美术家社会责任所在。”

    早在10年前,张万凌就曾号召画家走出画室,走向更广大的基层生活,在他的带动下,甘肃省出现了一批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的好作品。而这次的军营之行,也让他印象深刻。“军营给了我精神上的震撼,在这种勃勃生机的感召下,我创作激情饱满,下笔准确生动,我要用画笔记录下当代最可爱的人。”张万凌诚挚地表示。

    作为甘肃美协的组织者,张万凌希望可以让更多的西部画家走进军队,真正走进到战士身边去,反映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成长,描绘他们的精神状态,在积累创作素材的同时,也为丰富部队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一份贡献。他还特别提到,对于美术家而言,“送欢乐、下基层”不是简单的采风、走过场,美术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恒久性。美术家离开了部队,但他们的作品留下了,这些精神食粮会持久激励广大官兵。或许,对于美术家而言,一张速写不过是他众多创作中的一张,但对一个普通战士来说,却是一生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这个时候,没有什么能比那张速写上呈现的战士坚韧而乐观的表情,更能反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送欢乐、下基层”的意义所在。

下基层的意义重于拍戏

高发

    年初,刚结束了电视剧《孔子》三个月的拍摄回到北京,就接到中国视协“送欢乐、下基层”的演出邀请。我二话没说,欣然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22号那天,刚暖和了几天的北京,气温骤降,大风也呼呼地刮起来。我们五十多位演员来到河北省三河燕郊,下午和晚上,接连演出了两场。

    我们这一台节目丰富多彩,有评剧、相声双簧、独唱、朗诵、二人转、小号演奏、马头琴合奏,还有书画家现场赠送作品。

    赵尔康、王奎荣、张金玲、张连文、李光曦、常宽……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我们陆续登台,献出对京郊农民兄弟的真情厚谊。

    因为在电视剧《叶挺将军》里扮演了叶挺,所以似乎顺理成章,我的节目是朗诵叶挺的《囚歌》。我仿佛又回到了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又感受到了宁折不弯的高尚气节,又与叶挺将军的心灵相聚相通。我深知,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既是对我表演的肯定,更是出于对革命先辈的敬仰。

    我已经是中国文联、中国视协于春节前夕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的老队员了,连续参加过四次下基层的活动。我去过白沟、唐山,还有革命圣地西柏坡等地。我亲眼所见,无论是厂矿还是农村,处处呈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三河是河北省的一块“飞地”,距天安门30公里,距首都机场只有15公里。燕郊以前只是属于河北省廊坊三河市的一个小镇,因为与北京的特殊的地理关系,近几年发展迅速,成为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来到燕郊,我们还参观了国内500强的企业——汇福粮油集团,让我深深感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我多次下基层的体验让我觉得,下基层演出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拍戏。作为一个演员,从基层汲取养料,再把艺术送给人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尽管天气寒冷北风飕飕,但我没有丝毫的犹豫,而是加倍努力,倾情投入到演出之中。最后我想,作为中国视协下基层演出的“老兵”,就提前为明年的演出报个名吧!

李燊:心存大爱 情系灾区

本报驻四川记者 邓风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李燊,是近年来活跃在四川省摄影界的女摄影家。她以女性独有的视角观察着社会的变迁,关注着四川新农村的建设,关注着灾后重建的进程,用相机记录着时代的进步。她多次参加中国摄协及四川省的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特别是在地震后,更是担负起了一个摄影人的责任,身体力行地持续帮助灾区的群众。因为心存大爱,她的作品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今年她的作品获得了四川省文艺成就最高奖“巴蜀文艺奖”。最近,李燊与中国摄协赴灾区慰问团一同去了北川绵竹等地“送摄影、到基层”,是队中随行的四名女摄影家之一。

    中国摄协组织的“送摄影、下基层”活动几乎每次李燊都参加,因而她感触很多。她说:“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每次都会有很多群众聚过来,从羞涩到大方地要求你给他们拍照,现场拍,现场打印,现场送,争相传看。送给他们照片是送去了我的一份心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快乐,这个过程拉近了跟老百姓的关系,从语言到眼神都能感觉到他们对你的信任,心里很温暖。”

    地震过后李燊去过许多亟待重建的地方,最让她惦记的是绵竹遵道镇的棚花村。这个村是著名的绵竹年画之乡,在地震中整个乡的房屋全部垮塌了,第一次去时村里的小孩子眼里全是惊恐,有个小女孩引起了李燊的注意。这个小女孩在废墟里翻找出家中制作年画的工具,可惜因损毁严重,都不能使用了。得知此事,李燊向女孩承诺下次来时给她带些。第二次去时,这个叫钟思琪的小女孩已在临时地震棚里用针和彩线绣着年画了。十几岁的小思琪,承担起了“遵道生产自救发起人”和“地方艺术传承发起人”的责任,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学习、制作绵竹年画,他们将在地震棚中制作的作品回赠给帮助过他们的人们,从而逐渐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

    上周,李燊与中国摄协“送摄影、下基层”慰问团再去时,发现村里学习年画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搬进了新建成的“绵竹年画传承所”,当初自发组织起来灾后自救的小女孩们已经长大了,她们用手中的绣线编织着自己的未来。思琪拿出一副精美绣品告诉李燊:“24号我要去云南将这幅作品拍卖,把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云南个旧,那个地方去年也受了灾,地震时还给我们捐了款,我要尽我的力量帮助他们。”听到这,李燊十分感动,她说:“感恩的心是灾区人民共同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我们作为摄影人不仅是在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历史,更是在发挥着摄影的社会作用和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已不是个人的事情了。摄影人拿在手里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相机,摁动快门的却是内心所存的大爱。”这次下基层所到之处,无论是当地干部、群众、援建的工人还是外来的打工人员,都是在精神饱满的状态下,进行家乡的建设和恢复重建的工作,看得出他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所到之处的许多人都含着热泪,感谢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灾后并不孤独,背后有强大的祖国,祖国是他们的保护神,他们心里很踏实。他们都在精神上充满了乐观、和谐,充满了幸福感。”李燊说,“这之中也应该包含我们摄影人的关爱带来的温暖。”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