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喜剧电影创作上的“懒汉”
http://www.cflac.org.cn     2010-01-08     作者:饶曙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前的喜剧电影创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叙事问题,通俗地讲就是不会讲故事,不会智慧地讲故事。

    ●喜剧电影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本土文化熏陶的过程,一个没有本土文化熏陶和积累的导演即使再有幽默感也拍不出好的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可以和其他类型的电影如爱情片、科幻片相结合。我国的喜剧电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我国喜剧电影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一大批喜剧电影涌现出来,尤其是在一批小成本的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天下第二》《十全九美》等成功地“以小搏大”之后,2009年又陆续出现了可以说为其续集的喜剧电影《疯狂的赛车》《皇家刺青》《熊猫大侠》等,甚至连张艺谋也玩起了喜剧,以《三枪拍案惊奇》贺岁。

    这些喜剧电影满足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之余得到了放松和愉快,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国产喜剧电影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喜剧电影用反讽、颠覆、恶搞及段子拼接等手段,为搞笑而搞笑,缺乏原创性,缺乏想象力,完全是喜剧电影创作上的“懒汉”行为,其根源是没有对本土现实的审视、关注和参透,缺乏从现实生活当中获得的那种审美的愉悦,成了一种快餐文化,失去了现实感、人文内涵,失去了艺术创作应该具备的基本元素和品质。虽然这是现实文化和现实经济的一种反映,但是我们应该对此进行深刻分析和反思,引导喜剧电影创作健康发展。

    喜剧电影的小品化倾向

    喜剧扎堆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商业上的原因。贺岁档是电影市场最成功的一个档期,所以眼下的一些喜剧电影都把目光盯住了贺岁档,期望能够获得高利润回报。第二是文化上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整个文化产业出现泛喜剧化的倾向,泛喜剧化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如春节晚会的小品文化对喜剧电影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络文化的盛行,网络上的搞笑段子、网络语言都成为直接刺激喜剧电影创作的出发点。

    目前的喜剧电影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相对低成本的喜剧,如《夜·店》《即日起程》《斗牛》《爱情呼叫转移》等。另外一类就是以《十全九美》为代表的大量“山寨”风格电影,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喜剧电影的名声,甚至败坏了贺岁电影的名声,使大家对运作得很成功的贺岁档都产生了很多疑问,出现了很多质疑。

    追溯我国上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喜剧电影,比如陈佩斯的喜剧电影,走的是我国传统的通俗喜剧的路线,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在对现实的渗透中给人一种很亲近的幽默感,让人打心底里发笑。近年来,我们逐渐进入了一个泛喜剧化的时代,崇高的东西在我们的文化视野里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调侃地来看待生活和周围的事情。80年代后期,我国电影渐渐由崇高的表达进入泛喜剧化的时代。同时,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文化对喜剧电影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春晚节目中影响最大的是小品,而小品完全是一种“逗乐”的节目,当然这并非不好,中国人过年讲究欢乐、喜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需要快乐,所以小品这样做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把这种小品文化变成一种常态的主流文化就有问题了,而近年来的喜剧电影创作恰恰犯了这个错误。

    90年代以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喜剧电影深受小品文化的影响。当时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其实就包含着一些小品段子,但这部电影仍然值得肯定,因为它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戏剧化的表达。而现在大量的“山寨”喜剧电影,完全不顾叙事规则,没有一个合理的故事,没有情景的营造,好像就是直接去“胳肢”观众身上的笑点。这直接导致喜剧电影创作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改变了电影的本质。电影的本质是叙事,而当前的喜剧电影创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叙事问题,通俗地讲就是不会讲故事,不会智慧地讲故事。在小品文化的影响下,喜剧电影创作变成了一种大杂烩,只是通过简单的拼接,东拉西凑将一些小品段子拼在一起,张艺谋执导的《三枪拍案惊奇》就是这种小品集锦式的电影,这是艺术创作上的“懒汉”行为。叙事是电影的生命,就算拥有高新技术,能够制造大场面和震撼视听效果,但更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支撑。不管是《泰坦尼克号》还是刚刚上演的《阿凡达》,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支撑了它们外在的视听奇观。

    “无厘头”也要会叙事

    当前我国喜剧电影绝大部分,只是追求肤浅的“无厘头”搞笑。其实“无厘头”风格的喜剧电影也以叙事为核心。在金·凯瑞和憨豆先生的喜剧电影中,他们表演的动作性很强,但他们还是非常注意讲故事,非常讲究人物关系,是在讲故事和人物关系中造成一种喜剧性的情境,然后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也并不是一味地颠覆、恶搞,其中的人物、情节、叙事都经过巧妙设计。而近来兴起的喜剧电影并没有学到周星驰喜剧电影真正优秀之处,“技”的层面学得太多,而“本”的层面学得太少。眼下的一些喜剧电影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他们电影表面的“无厘头”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讲故事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古装喜剧片,像《十全九美》《熊猫大侠》《追影》等等,全凭拼凑,这样是不可能创作出喜剧精品的。

    喜剧电影创作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一开始还有利可图,但是商业利益肯定会随着观众对其粗劣搞笑的麻木而递减,现在“山寨”喜剧电影的市场收益和美誉度都在下降就是最好的证明。电影市场有一个自然调节的过程,但是市场不能完全由自己调节,还是需要文化构建上的一种引导,需要理论研究喜剧电影创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导我国喜剧电影创作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喜剧电影的现实背景

    娱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娱乐是万万不能的,这就是电影产业化初级阶段我国电影尤其是喜剧电影面对的现实,这就是电影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和观众群体的有限性造成的现实,毕竟观众喜欢才会掏腰包看电影。喜剧电影创作者要面对这个现实,但不能完全屈从于现实而丧失理想,要坚持电影的基本精神,包括艺术创作的精神、审美的精神以及叙事的本质。在面对娱乐化现实和娱乐化观众群体的时候,要正视现实,但不能被现实同化。

    现在我国的电影院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观众群体还不够大,观众也没有细化。电影观众群体基本在18岁到35岁之间,而18岁到25岁这个群体在其中所占比重最大,他们的欣赏口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喜剧电影创作。这些观众群体对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非常热衷,这些直接刺激了电影创作者的神经,在创作喜剧电影的过程中就加入了网络语言、网络段子等网络文化元素。这虽然迎合了观众的喜好,但是导致喜剧电影离我们生活的境遇越来越远。虽然这些喜剧电影对我们生活中流行的热点做出了反应,但网络文化更新的速度非常快,而电影创作有周期性,今天是热点的事情,明天热度可能就消退了,把过时的热点搬上银幕,可能观众观看时就没有感觉了,所以喜剧电影脱离现实而过分依赖网络有很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

    用生活触动观众的笑神经

    喜剧电影应该建立在对现实生活境遇的渗透和辐射上,虽然不能要求喜剧电影完全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喜剧的感觉、喜剧的效果都应该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境遇上,跟现实生活境遇紧密联系,那样才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某根神经。喜剧电影比其他类型的电影更要本土化,比如好莱坞翻拍韩国的《我的野蛮女友》,反应并不好,因为《我的野蛮女友》是在韩国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下创作出来的。显然,喜剧电影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本土文化熏陶的过程,正因如此,喜剧电影和其他任何类型的电影相比创作难度更大,一个没有本土文化熏陶和积累的导演即使再有幽默感也拍不出好的喜剧电影。而且拍喜剧电影需要创作者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的共同智慧,需要一个用智慧创作的过程。而现在很多导演都头脑发热,看到喜剧电影有好的商业利益回报,不管自己有没有这种文化上的积累和准备就一哄而上。喜剧电影创作的文化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创作者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盲目创作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从观众的角度看,他们真正需要的笑不是被人“搔痒”的发笑,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肤浅的笑,而是需要触动内心深处,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体验产生共鸣所发出的笑声,这种笑是以本土文化共识为基础的,通过电影的叙事积累很自然地达到这一点,观众自然而然就忍俊不禁。这种笑才是最真挚的,也会令人深深地铭记于心,并反复回味。而眼下的喜剧完全不在这些元素中去挖掘、寻找,而是直接照搬、颠覆、反讽,把别人的搞笑段子拿过来用。这些创作方法并不能长久,必须踏踏实实地到现实生活中寻找那些笑的元素,注意喜剧的现实感和人文内涵。

    在类型杂糅上加强开拓

    现在的电影创作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类型融合,或者叫杂糅。比如新版《画皮》之所以要把一个鬼怪故事转变成一个现代情感故事,就是因为如果把它拍成鬼怪故事会跟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太远,而情感故事显然能与年轻的观众群产生心理共鸣。在类型融合时,为电影叙事找到一个合理的“戏核”至关重要。如《十月围城》,虽然是一部动作片,但是它成功融入了内地主旋律电影中国家叙事、革命叙事的“戏核”,使电影中的打斗有了人文内涵。这种经验对于当前的喜剧电影创作非常值得借鉴,找到合理的“戏核”对于喜剧电影同样重要,这不仅是电影叙事的需要,也是给喜剧电影注入现实感和人文内涵的需要。

    所以说,喜剧电影可以和其他类型的电影如爱情片、科幻片相结合。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喜剧电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美国,浪漫爱情喜剧经久不衰,因为爱情非常容易打动人,尤其是在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来临的时候,人们就更渴望得到温馨的精神享受,而爱情喜剧片在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同时,还会给人们带来欢乐,人们自然对以爱情故事为叙事框架的喜剧片非常青睐。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能够获得高票房,正是将喜剧片和伦理片成功融合的结果。冯小刚的电影这些年来有些变化,到了《非诚勿扰》调侃的东西少了一些,温情的东西多了一些,这满足了人们当下在心理上的诉求。纵观中国电影史上一些非常受欢迎、非常卖座的电影,除了武打片之外,就是伦理片。中国这种强大的伦理传统和伦理意识渗透在每个人的血液之中,在某种程度上,《非诚勿扰》就是中国传统伦理片向现代性的一种转换,所以才取得成功,这是跟我们的电影传统、伦理传统、文化传统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喜剧电影创作要深入地研究本土电影的传统、本土的创作经验、本土的欣赏需求,在此基础上把其他类型电影的因素有机地融入到喜剧电影创作中来。

    同时,喜剧电影创作需要一个稳定的团队,从编剧到导演、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磨合而稳定下来,从国外的喜剧电影创作来看,如卓别林、金·凯瑞、憨豆先生等喜剧演员,他们都有长期合作的创作团队,一直在潜心于喜剧电影创作。而国内的喜剧电影创作大多则是看见利益一拥而上,这不仅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违背了商业规律。

    (本报实习记者李亮采访整理)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