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记》:融合古典与现代之美
http://www.cflac.org.cn    2010-01-05    作者:董大汗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继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成功首演,日前白先勇再次带着他制作的第二部昆曲作品新版《玉簪记》来到北大进行了首演。连续两晚的演出,反响非常强烈。近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昆曲美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召开。研讨会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廖奔,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季国平,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蕴明,北大艺术学院院长叶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戏曲研究专家、学者对新版《玉簪记》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精彩评论。

    廖奔对昆曲如何走向现代的问题一直非常关注,他说:“白先勇在昆曲如何让现代人接受方面作了非常有影响力的探索和实践,在昆曲的美学走向方面具有非常明确的定位,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他渐渐地找到了古典和现代的契合点,同时也打破了昆曲乃至戏曲界长期以来论资排辈的现象,实现了昆曲表演人才和观众的年轻化、青春化。”

    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成功推出之后,季国平曾找来6个版本的《牡丹亭》进行分析比较,谈到新版《玉簪记》,季国平认为,新版《玉簪记》在创作理念上具有一个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将传统与现代磨合得非常到位,观众根本不用去考虑哪些属于古典、哪些属于现代,美和情的完美结合令人如痴如醉。

    “如果说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的感受是‘太美了’的话,那么他们看完新版《玉簪记》后一定会发出‘更美了’的感叹。当然,这里的‘更美’并不仅仅局限在舞台场景。”叶朗说,“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蕴藏着丰富的美丽元素,而如何将这些美丽元素转化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美,应当成为当今每一个文化艺术研究者或创作者关注的重点。从青春版《牡丹亭》到新版《玉簪记》,白先勇探寻出一种照亮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的方式,这是属于他自己的方式。新版《玉簪记》在尽量保持昆曲的抽象、写意、抒情、诗化固有特色的同时,还结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适当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手法来衬托这个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同时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因此言其更美完全在理。”

    南京大学教授吴新雷从昆曲美学的走向角度对新版《玉簪记》作了评价。他认为,新版《玉簪记》可以概括成一种美与情的交融,这涉及了两个层面,美是从内部而言,就是作品本身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是美的,情则体现在外部层面,也就是说作品是能够让观众感动,并带领观众从中体会到昆曲艺术的美妙。内外相得益彰,新版《玉簪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比如,巧妙地将佛像、古琴等古典元素融入剧中,并赋予它们一定的现代意味。

    在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看来,新版《玉簪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舞台艺术形象,无论是基本构架还是表演形式,都将历代艺术家创造积累而成的传统的精华完整沿用下来,这是一种完整的古典美,但从舞台情境与剧场技术来说,新版《玉簪记》又是全方位、整体性地吸收和利用了现代剧场的各种手段、各种创意,又具有一种完整的现代美。《玉簪记》传统风格是精致、优美、淡雅,它是一个喜剧性的作品,但在新版《玉簪记》中,它的喜剧是喜而不喧、闹而有度,整个演出虽然笑声不绝,但是又不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