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传承的再思考
http://www.cflac.org.cn     2010-01-05     作者:彭利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收到海南省书协副主席詹冰莹女士寄赠的詹氏三代书法作品集,细细拜赏,徜徉期间,我不禁又一次被岭南书法的精彩所折服。

    孩提时代,我有幸在中央文史馆目睹商承祚、秦萼生等前辈挥毫泼墨并聆听其艺术观点,便对岭南书画艺术产生了一种久久的仰慕和渴求。

    商承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学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是书法界最早书写秦篆、秦隶者,由于功底深厚,古文字基础深厚,故风格沉稳古拙,其形其意,极有独到之处。《殷墟文字类编》是一部比较完备的甲骨文字典,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为人厚朴热情的秦萼生先生,擅书法、精篆刻、长于诗词,艺术风格浑厚磅礴,创一代刚劲雄伟的书风。秦萼生的书法对《爨宝子碑》的研究和整理有突出成就,对岭南书坛影响甚大。

    同中原文化中的传统书法一样,作为岭南文化优秀品类之一的岭南书法源远流长,岭南书法名家们吸收中原深厚的书法艺术之长,又凸显岭南地方的特色,涌现出一批功底深厚的著名书法家。康有为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清末“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更是清代“碑学”书法的积极响应者和亲身实践者,是继包世臣后又一大书论家。他写的《广艺舟双揖》(亦名《书镜》),是中国书学史上继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著作,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之碑,对至今不衰的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次有幸拜赏詹氏三代书法作品并旁听“詹氏三代书法作品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詹氏三代人的人品、书品、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听后感同身受。笔者以为,詹氏书法三代历经百年[詹哲明(1878-1971);詹砺群(1919年生);詹冰莹(1947年生)及其后人],在岭南形成了一个风格鲜明的书法艺术世家。其畅通之文脉,成就各具之范例,实在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一直是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大专院校、高等学府中国书法艺术学科的设立,给传统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开先河的举措和成果是可喜的。如今书法教育专业遍地开花,据报道,书法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中,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层次均已齐备。教学环节逐渐完善,从教学大纲、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到课程设置、实践等,基本形成书法专业特色。办学规模扩大,招收书法研究生或本科生的学校日益增多。专业人才大量涌现。这一切有目共睹。但相比而言书法艺术要发展,大学培养人数总是有限的,更何况“书法专业处于严重弱势的非主流地位,”在经费投入、设备更新、职称评定等方面很难争取到与其他专业平等的待遇。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市场经济时代,高校既要承担起教育的基本功能,还要考虑到培养的学生何去何从,也就是说,学生培养后的去向与生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詹氏三代的家传经验更值得提倡和借鉴。艺术发展是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也是多渠道的,任何时候都应辨证地去对待,以免走向极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在各领域都传有佳话。终日耳熏目染、潜移默化,不学自会三分。在书画界有大成者,不乏书香门弟,名家之后,也有清贫布衣,何况康有为、商承祚、秦萼生以及上面提到的前辈,他们那时并没有这么多大学、没有这么多学位,而是家传或师传而成为我们所敬重、学习的楷范。而家传或师传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史脉书风清晰,不易落入时流。从詹氏三代的书法作品我们也能得出这一结论。家传或师传有童子功,有各自的审美取向,有各家的技法套路心得,有个人的思维空间,却没有学习任务、学位攻读、毕业分配等客观压力。综上所述,能上大学,能读研读博深造是难得的机会,但如果没有也不应气馁,家传或师传因材施教也能成材成器,只要我们从小抓起,自学成材的范例也是数不胜数。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