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澳门观众展示美术中的新中国历史——观“东方既白——中国美术馆藏油画精品展”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22    作者:冉茂金 余宁    来源:中国艺术报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到,“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暗指黑暗中曙光来临之时。后被著名国画家李可染借用,其晚年书法名作《东方既白》表明他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发展的态度。近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年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由澳门艺术博物馆与中国美术馆合办的“东方既白——中国美术馆藏油画精品展”在澳门举办,“东方既白”除点题旨外,更隐喻华夏儿女正在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作为近年来在澳门举办的规模较大的油画展览,展出了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精品99幅,孙滋溪的“红色经典”作品《天安门前》、罗中立代表作《父亲》、吴冠中的《红莲》等,从全新的角度展示了新中国油画的发生、发展与繁荣,为澳门观众了解中华民族在一甲子里精神面貌的演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西方油画在明代由欧洲传教士经澳门带进中国,至今超过400年。作为一个外来画种,从创作技法到艺术观念,从形式语言到表现题材,都面临着一个由“外来的”转换为“东方的”和“中国的”过程。油画民族化过程里的中国精神、构建油画中国学派等命题曾是几代中国油画家孜孜以求的艺术理想。翻看中国美术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受敦煌艺术启发的画家,他们尝试把中国绘画中的线和装饰色彩等元素带进油画创作,取得了许多新鲜的经验,使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美学元素进一步融入油画当中。随后,从新中国成立初的革命历史题材,如罗工柳的《地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奠定了油画发展的基础,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艾中信、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等为代表的主题性油画创作,深刻的主题、宏大的场面、精细的刻画、丰富的色彩赋予中国油画鲜明的特征,并还原了一个个缺少视觉记录的历史,美术家用激情与信仰谱写着一曲曲英雄壮歌。

    改革开放后,思想进一步解放,创作观念多元,技法更加丰富,油画的风格和审美也更趋多样化,写实画派一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可以说,60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衍变是与共和国一起前行的,努力反映和呈现时代主题,真实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已经载入新中国美术史,并接受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之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指出,本次展览是一次规模极大、时间跨度很长的美术展,选取展品的过程下了很大功夫,展出作品大都为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品,可观赏性高。这些现实题材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折射出各时期的历史状貌,并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需求相适应。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可以让澳门观众看到中国油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发展轨迹。

    澳门是油画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澳门民政总署行政委员会委员罗永德说,以中国油画为专题的展览在澳门举办,别具意义。这次展览使澳门观众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条件使油画得到长足发展,使油画这一外来画种成为具有民族和时代文化内涵与东方文化意境相结合的中国油画。在此基础上回味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点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今年三月,中国美术馆曾与澳门艺术博物馆首次合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镜海观澜 — 澳门艺术博物馆藏澳门美术作品展”,将澳门美术作品带到北京,并结合专家讲座,加深了内地同胞对澳门艺术面貌的认识,展示了澳门人文历史的独特风采。九九归一,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似乎还历历在目,如今99幅作品带着内地艺术家的深情厚意来到澳门,共庆澳门回归10周年,以期东方既白,共迎复兴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