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品牌打造文化地标
http://www.cflac.org.cn    2009-12-18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国家大剧院开业两年举办多种活动

    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将迎来两周岁生日。首度登台的《山村女教师》和二度创排的《简·爱》,将以“国家大剧院出品”的东道主姿态为此次庆典演出开篇,随后的“新年版块”音乐会也被纳入庆生行列,此外,自去年被定为“公共开放日”的“生日”当天,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小剧场还将全部对外开放,台前幕后一同为观众提供零距离的艺术体验。开业两年、730天密集化演出、普及化宣传、精密化运营的品牌锻造过程,使国家大剧院已基本完成了从体格庞大的城市“地理”地标,向好戏连台的“文化”地标的迅速升级。

    2417场演出,坚守“艺术性”

    “两年来,国家大剧院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时刻坚守‘艺术性’的标准,甘做‘高雅艺术星空的守望者’,夯实剧院发展基础,并力求发挥国家大剧院在文化艺术领域应有的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如是说。

    展示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艺术,是国家大剧院自开业起就坚守的经营定位,两年来共组织策划8个演出季(周),演出2417场,其中商演1352场,公益性演出1065场,仅商演接待观众就达178万人次。这些演出包括国内剧目428个880场,涉外剧目279个473场,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329家院团及57310人次参演,其中主打艺术门类如歌剧、芭蕾(舞蹈)、交响乐、戏剧占节目总量的95.4%。京城乃至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在这里领略了捷杰耶夫、祖宾·梅塔等指挥大师的风采,享受了纽约爱乐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以及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基洛夫芭蕾舞团、瑞典皇家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众多知名院团及艺术家的高品质演出。同时,国内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中国戏剧奖、文华奖获奖剧目也纷至沓来,各领域名家新秀相继登上大剧院的舞台。

    “国家大剧院已经日益成为世界精品剧目、国际一流院团和国内外优秀艺术家竞相展演的大舞台。”邓一江说,“但是,我们没有满足于此,国家大剧院还通过剧目创作生产,鼓励创新,努力呈现中国表演艺术的新成就。”从2008年制作《图兰朵》《赤壁》等4部剧目,到2009年出品歌剧《艺术家生涯》《西施》《山村女教师》,话剧《简·爱》以及联合制作《托斯卡》《弄臣》等剧目,国家大剧院独立制作和参与制作的剧目共上演了111场,迎接观众近20万人次。同时,在这些剧目制作过程中,国家大剧院也逐步探索整合国内外优质艺术资源的生产和演出运作新模式,比如京剧《赤壁》的创排就集合了全国20家艺术单位和机构的优秀资源,歌剧《西施》则在版权共享、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

    突出差异化经营,着力塑造品牌特征,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大剧院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前提下占据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策略和手段。

    63.4万人次,强调“群众性”

    “艺术改变生活”,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句话。开展并大力推进公众艺术普及教育,是国家大剧院自成立起就确立的一项“标志性”功能。两年来,国家大剧院共举办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和活动2101场,参与观众超过63.4万人次,逐渐形成“演与教并行,赏与析并重”的特色。2008年,结合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等活动开发系列主题活动进行艺术普及与推广;2009年,这类与演出配套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取得了更为深入的成果,仅首届“国家大剧院歌剧节”期间,“百场歌剧讲座”就覆盖受众30余万人次,六大公共空间演出303场惠及20余万人次,同期开展的歌剧艺术主题展参展人数也超过30万人次,歌剧艺术的魅力得以多渠道、多角度地传递给广大观众。两年来,上百位艺术家与教师参与到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教育工作中,小泽征尔、严良堃、李卓尔·斯米尔诺夫、陈立等知名艺术家与学者的积极参与无疑提升了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的品牌号召力与活动质量。经过两年的运营,国家大剧院已成功培育了“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等一批艺术普及教育品牌项目,深受公众欢迎。

    “1场讲座的观众是300人,1场音乐会的观众是2000人,相对全国人口,这个数字还是很少的。”邓一江表示,“我们同国内多个院团、学校签订长期合约,在与世界顶尖院团签定演出协议时,也签约从事普及性演出或教育课程,艺术普及教育是培养未来潜在观众的重要方式,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提供更多新思路,不断发挥和创新艺术普及教育功能,真正做到用艺术‘反哺’大众。”

    “两年来,我们坚持以专业化运营为支撑、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以人性化服务为具体体现。”邓一江说,“相信只要以演出院团和观众为核心,不哗众取宠、急功近利,使更多的人能够在这里欣赏一流的艺术演出、接受一流的艺术普及教育,平等分享和消费公共艺术资源与产品,国家大剧院的品牌一定会赢得更多的认同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