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打造艺术院校展演的精品舞台
http://www.cflac.org.cn    2009-11-10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11月8日晚,国家大剧院第二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展演周在西方经典剧作《牛虻》及“锦绣大地”少数民族舞蹈精品专场晚会近乎全满的上座率中落下帷幕。自10月31日开幕,10场演出、9场普及教育活动、1场民乐论坛,500余位艺术家及艺术院校师生、近20000名观众……尽管“年龄”尚小,但“春华秋实”展演周正以高水准的演出、丰富的艺术普及活动、亲民的低票价,日益成为剧院与艺术专业院校合作的成功探索范式,其在推动艺术教育发展、促进优秀文化普及、让艺术走近更多普通民众等诸多方面所彰显出的品牌效应,也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

    丰富:台上台下精彩联动

    本次“春华秋实”展演周汇集戏剧、舞蹈、交响乐、合唱、民族管弦乐于一体,经典剧作、原创大戏、舞姿乐韵,艺术名家、青春新秀可以说皆在艺术周中一网打尽。

    中央戏剧学院原创大戏古装话剧《秦王政》,是中央戏剧学院建校以来规模最宏大的作品,主创班底汇集各路专家:著名编剧黄维若携手其学生、《士兵突击》编剧兰晓龙担当编剧,舞台美术家黄楷夫任舞台设计,导演则由中戏副院长、话剧“金狮奖”导演奖获得者廖向红担任,该剧以扣人心弦的惨烈历史、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和赢政作为一位青春少年爱情萌动、艰辛成长的故事,让人震撼而动容;上海戏剧学院则携由同名经典著作改编的海派话剧《牛虻》首次登陆京城,相比小说和电影,话剧的情节更强调戏剧张力,深化了关于“选择”的主题,以牛虻与生父以及与初恋情人的关系为两条主线,亲情与爱情在信仰面前分别面临着矛盾和选择,灵魂的拷问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除戏剧外,“春华秋实”展演周中的音乐会同样令人称道。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执棒上海音乐学院“大音之韵”——大型歌剧·交响音乐会,著名歌唱家廖昌永也与杨光、沈洋、于冠群、黄蒙拉、孙颖迪等曾在世界顶级赛事中获奖的青年艺术家联袂登台;沈阳音乐学院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唱交响音乐会集经典民歌、现代作品、传统乐曲于一体,著名指挥家洪侠,琵琶演奏家刘刚,二胡演奏家赵夺良、印再深,扬琴演奏家于海英及著名歌唱家刘辉、朱玉同台演出,带来《丰收锣鼓》《月儿高》《乌苏里船歌》《茉莉花》等民族音乐经典;中央民族大学则带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精品专场,囊括了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彝族、苗族、傣族、土家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舞蹈,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苏自红担任总编导,荣获国内多项舞蹈金奖的青年舞蹈家刘福洋、崔涛、毕妍、万玛尖措等联袂演出。

    此外,为配合精彩的演出,早在“春华秋实”展演周开始前半个月,国家大剧院就联合各艺术院校举办了民乐、舞蹈、戏剧的体验、学习活动;演出期间,剧院又针对不同人群安排了丰富的普及活动,4场公共空间小型演出,让普通市民与交响乐、民乐“亲密接触”;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清华大学、打工子弟学校等2000余名学生观看院团公开排练,并与廖昌永、黄蒙拉等艺术家互动交流;同时,邀请全国20多个艺术院校免费观摩演出、举办“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论坛……这些活动对于推进院校之间以及观众的交流、互动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专程从沈阳赶到北京活动现场教授观众学习胡琴的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刘刚说:“这样的普及活动,不仅有利于演出的宣传,而且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有这样的义务去培育中国艺术现在的和未来的市场。”

    求新:全力推动新作亮相

    “‘春华秋实’不但是为国内专业艺术院校提供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舞台,同时也是推出艺术新星和新作的舞台。”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如是说。

    本届“春华秋实”展演周中,中央戏剧学院话剧《秦王政》是新近创排的作品,上海戏剧学院《牛虻》虽曾于2002年公演,但此次根据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和剧场特点又进行了重新创作。作为《秦王政》的导演,廖向红对于此次中戏的参演体会颇深。她说,在国家大剧院这个代表国家表演艺术最高水平的舞台上展示,有利于树立一种鼓励创新的积极导向,演出也是对学校表演、导演、美术、化妆、服装、灯光、管理等所有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的一种实践和锻炼。上海戏剧学院党委书记楼巍则认为,在大剧院的演出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可以利用更先进的剧场条件来实现原来未能实现的许多构思”。

    在国内大多数交响音乐会演出中,大师名作是经常出现的,但是音乐新作却很少体现,特别是中国音乐新作。而本届展演周中,上海音乐学院以许舒亚的《韵》和陈牧声的《云南随想》这两部中国当代音乐的新作作为两场交响音乐会的开场重头戏,而沈阳音乐学院上演的《湘西音画》《茉莉花套曲》等也都是新近创作、编配的民乐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表示:“今后的古典音乐会不应该全部上演古典作品,必须有起码一部20世纪当代作品或者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搭配推出。只有让听众听到、多听,才会养成习惯并喜欢中国音乐的耳朵。”

    95%:高票房成就“学院奇迹”

    对于全国各地的艺术高校来说,不仅同期竞技展演的机会少之又少,且要想在真正意义上的演出市场中检验教学成果则更是难上加难。以往多以参加专业比赛或内部演出为出口的“学院派剧目”,由于在节目制作流程中缺少“观众意识”,加之宣传包装、票务营销方面又缺乏经验,常常面临“长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对于解决这种尴尬,国家大剧院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的“春华秋实”,可以说提供了一种可供广泛借鉴和思考的范式。在2008年国家大剧院首届“春华秋实”以平均98%的上座率完美收官时,曾有人称之为“学院奇迹”。而当2009年,第二届“春华秋实”再次交出高达95%上座率的“成绩单”,无疑为全国艺术院校注入了一支持久的强心针。

    市场的“热”效果,一方面缘于参演剧目的“高质量、高水准、高品位”,每台剧目都是精心策划,并汇聚了强大的艺术家及主创阵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亲民票价的推广策略,秉承公益性演出的理念,“春华秋实”所有演出票价最高160元,最低只有60元。同时,国家大剧院从宣传包装、票务营销、教育普及到参观产品的立体化营销推广战略也成为了票房背后的有力“推手”。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对此深有感触:“音乐不是音符的排序,如果没有观众坐在台下,它仅是半成品,没有其他办法验证它的成功。”廖向红则表示,不断把教学剧目推向市场符合文化艺术产业化的趋势,现在国有剧院团都在改制,学生毕业后也要面对产业化的环境,“我们要有让教学和创作接受市场检验和反馈的意识,不能仅在围墙内部来进行教学和创作,还是要和外面的艺术创作、生产以及市场尝试做一些接轨。”

    据邓一江介绍,目前报名参加明年“春华秋实”展演周的院校已经开始“排队”,其中不乏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知名艺术院校,“我们将坚持高水准低票价,为广大公众呈现更丰富多样且高品质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