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技巧更要重内涵
http://www.cflac.org.cn    2009-10-30    作者:达 罕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两年一届的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民乐比赛近日在南京结束了,比赛展示了全国年轻一代的民乐演奏实力,选手们的演奏技巧相比往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演奏作品的风格也逐步趋向于多样化,而且对于一些新创作的、难度很高的委约作品,选手们更是表现出了惊人的实力,仅就技巧而言,选手们的演奏堪称完美。但令人遗憾的是,选手们对作品的意境、意韵的表现还不够准确,甚至出现与作品基调南辕北辙的现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江河水》都有着较为悲怆的感情基调,然而某些选手在演奏过程中,由于对乐曲的力度、强弱、节奏快慢、感情色彩等方面处理得不够细致与准确,导致了他们的演奏基本反映不出乐曲应有的韵味与内涵。同样的问题在笛子、古筝、唢呐、笙等比赛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究其原因,大致有此两点:参加本次比赛的选手大多是1980年或1990年后出生的,他们对传统文化只是略知一二,从而导致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还不够深,对作品的内涵把握得不够细致和准确;在平时的演奏技巧训练与音乐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方面尚未真正达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而这一点也恰恰是我国当下民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音乐表演不仅仅是技巧水平的体现,更不是以技法作为衡量表演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在掌握一定技术的基础上,用心去体会和传达音乐作品深层的内涵,唯此方能打动观众。当选手们竞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终比的还是个人对作品的分析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对于这些刚刚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民乐新秀们来说,要想真正成为中国民乐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应该以此次金钟奖民乐比赛为契机,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加强自身文化底蕴的积累,切不要因为过分追求华丽的技巧而忽视对音乐作品内容的表达。对于年轻的演奏家来说,人生的阅历尚浅造成对作品的理解缺乏切身的体会,但如果能够多接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在社会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在日常的演奏中多注重感悟和情感表达,这样,才不会沦为演奏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