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http://www.cflac.org.cn    2009-10-16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六十年百花齐放竞争妍 一甲子拼搏奋进开新篇

——戏剧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召开

    2009年10月11日上午,戏剧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饭店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发来贺信,祝贺中国剧协6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等领导在纪念大会上为李默然等12名德高望重的戏剧艺术家颁发了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在大会上讲话,希望中国剧协以60年的辉煌成就为新起点,扎扎实实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权”作用,更加努力地团结全国广大的戏剧家和戏剧工作者,紧跟时代潮流,努力推出更多戏剧精品、更多优秀人才。中国剧协主席尚长荣在大会上致辞,全面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戏剧工作和剧协工作,以及广大戏剧工作者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会上,首届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代表李默然、刘厚生,中青年戏剧家代表濮存昕、任跟心也先后发言。现将他们的发言摘要及12位获奖老艺术家的个人简介刊登于下,以此见证中国剧协发展的60年。

六十抒怀

李默然(中国剧协名誉主席)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同时迎来纪念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60年,正是双喜临门。

    戏剧工作者作为文艺大军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创造力的队伍,始终按照党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紧随与时俱进的时代,不移步、不变形;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倾听人民需求,激情地高歌低吟人民的伟大事业;认真地继承、科学地创新,创编、演出了一大批受人民群众欢迎、党和政府奖励、专家评论肯定的优秀剧目,各剧院团积累了大量保留剧目,复苏繁荣了演出市场,一出获得观众称许的佳作连续演出几百场乃至上千场,并非个案。

    由中宣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把编、导、演及舞美各艺术门类有理想、有抱负、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凝聚起来,形成了一支领军队伍。更令人欣慰的是评委与广大观众相结合的评审制度日益完善,日趋一致。获奖者赢得了观众。梅花奖艺术团的足迹在基层引起巨大反响,同时走向了世界。

    事关重要的戏剧评论工作,经过不断改进、调整,现在成为引领正确艺术创作的航标,不时指出创作与演出中的迷津和失误,使戏剧舞台健康发展、繁荣,功不可没。

    剧协工作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已是国际剧协之常委,肩上的担子更重。但如何将剧协建设成广大会员和戏剧工作者之家,仍是重中之重。我想提出两点具体建议:

    一、利用各种有效机制,加强与会员和戏剧工作者的联系。经常倾听他们的正当要求和积极建议,以便于改进工作。

    二、坚持举办中青年读书班,这是提高戏剧人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我个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信心、有决心,按照中央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尽力做些有益的工作,回报人民。

    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是学好、理解好、贯彻好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指示,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政策,我们要稳而有序地予以贯彻执行。

    面对大好形势、喜人局面,我们同时要切记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的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这是从国际、国内的现实出发的谆谆告诫。为此,我们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两个效益统一,取得双赢,引导戏剧工作者,团结广大会员,努力在实践中学好、用好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们的创作、演出。我们一定要坚守戏剧肩负的“多功能”社会责任,不追求无文化内涵的所谓“纯娱乐化”。我相信,戏剧事业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得到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刘厚生(中国剧协顾问)

    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新中国60华诞的热潮中,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中国戏剧家协会的60岁生日。我想起一首歌,名字叫《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今天就想用这个题目歌颂我们可爱的戏剧队伍。这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忠诚于艺术的队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正是我们这个队伍,没有辜负党的信任,没有在阳光的温暖中懈怠、偷懒。话剧和戏曲所有剧种的戏剧工作者都在奋力前进。我们自觉地艰苦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水平。60年来,无论在政治觉悟上、文化修养上、作风气质上,特别是对国家、对自己剧种的社会责任感上,都已同旧社会有了根本的变化,显示了几代新人新的面貌。

    正是我们这个队伍,首先是戏剧文学队伍,60年来,在社会主义伟大理想鼓舞下,继承传统,深入生活,整理改编和创作了大量精彩好戏。戏剧文学方面,特别是戏曲方面60年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一两百年。

    正是我们这个队伍,60年来,在舞台艺术上同样创造了新的辉煌成就。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创造了同过去迥然不同的舞台样式、风格色彩多样化的舞台精品,显示了舞台艺术高规格、高水平和完整性的审美取向。话剧方面多种新潮的实验、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戏曲方面古老剧种的新生、年轻剧种的迅猛提高,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所难以想象的。

    正是我们这个队伍,60年来,在文学和舞台艺术的实践中,锻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导演、音乐家、舞台美术家和经营管理人才,更多的是大量优秀演员。特别是数以百计的地方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话剧和戏曲剧种,广泛振兴,人才旺盛,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重视,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提高发展。

    正是我们这个队伍,60年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舞台艺术的光彩和艺术价值,开展了有意义的多种文化交流。这也是空前的景象。

    正是我们这个队伍,60年来,在戏剧史论工作上取得了过去绝对不可能有的成就。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引下,编写了过去从没有过的京剧史、昆剧史、多种地方剧种史、话剧史、话剧概论、戏曲通史、戏曲通论;我们选编了中国话剧百年剧作选,当代中国戏曲百种曲,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话剧卷、戏曲卷;我们举行了多次关于话剧或戏曲的艺术问题的理论探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百家争鸣风气大为开展。

    60年来,戏剧战线的巨大成就,是我们这个可敬可爱的队伍辛勤创造的。我们剧协的会员可以说就是这个队伍光荣的代表,但是应该看到,我们的工作不是没有缺点与错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戏剧又进入一个相当艰难的境地,我们一定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发扬优良传统,勇于创新,克服困难,奋勇前进。今天的纪念会,应该是一次向着祖国的朝阳,再一次励志出发的会。我们坚信,道路尽管曲折,前途一定光明!

让中国戏剧艺术薪火相传

濮存昕(中国剧协副主席)

    我们与共和国同龄,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中国戏剧家协会也迎来甲子之喜,这是多么大的福分!

    新中国成立3年后,我出生在一个戏剧之家,在北京人艺的大院、剧场中长大。我还是孩童的时候,新中国的戏剧事业已经有了大发展,旧社会的“戏子”成为了人民尊重的艺术家,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舞台上,老戏、新剧连台,名角儿、新秀亮相。还小的我和很多同辈的同行一样,常坐在台下、挤在侧幕,看着还不十分懂的演出,只觉得舞台是那么的神奇而精彩,父辈的艺术成就赢得的喝彩也让我们感到荣光,父辈们的创作精神也渐渐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打下烙印,“戏比天大”这4个字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成为我们戏剧工作者至高的崇尚。

    在新时期文艺的春天来临时,我们长大了,立业、接班,也当了演员上了台,沐阳光,淋雨露,吸吮大地之养,我们这些“种子”生根吐叶开花,成了角儿。我们在从艺的道路上,创造人物、扮演角色,同时又在一本本戏文、台词,特别是经典剧作的字里行间受到文化的滋养,提升修养,学会做人。

    我们真的幸运,逢恩师、获机遇,也赶上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好时代。我们比父辈们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了更多的创作机会,也有了更多的名与利,同时我们也面对富裕之后的更大的社会文化需求和必然出现的文化市场的挑战。我们应不辜负前辈的栽培,不辱没戏剧人的当代责任,为繁荣戏剧事业,为待开发的戏剧艺术的市场空间,为热爱戏剧的观众,创作创作再创作、演出演出再演出。我们也要担当起不可忽视的义务,把前辈传给我们的德与艺再传给有出息的青年接班人,让我们永远为好戏、好角儿、好词、好腔鼓掌加油!让中国戏剧艺术薪火相传!

梅花奖激励我不断前行

任跟心(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一提到梅花奖,我总是感慨万千。荣获首届梅花奖时,我19岁,是获奖演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时还作为获奖演员代表在颁奖大会上发言。时光流转,当年的青年,今天已是人到中年,但不论世事怎样变迁,“梅花”在我心中永远绽放如初。是“梅花”的精神、梅花奖的激励,照亮我人生追求的路,让我明白应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努力把优秀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下去。

    梅花奖是荣誉,但更多的是鞭策,是责任。那时我还年轻,艺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磨练,面对党和国家给予我的鼓励和肯定,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进取,决不辜负梅花奖、决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鼓励、决不辜负观众的期望。获奖后我在思想上、艺术上、工作上对自己的要求就更高了、更严了。练功更加刻苦,艺术上精益求精,常年坚持在农村、山区、厂矿、企业为人民大众演出,赢得了观众的赞誉,树立了梅花奖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1998年,我受命于剧院危难之际,是梅花奖激励我勇敢地挑起了蒲剧院团主要领导这个重担,我一边抓剧院管理,一边带团下乡演出并领衔主演。我和郭泽民这两朵“梅花”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使一个濒临瘫痪的剧院恢复了生机,并着力实施精品战略,狠抓艺术创新,创作排演了《土炕上的女人》,并取得成功。历经18年的努力,我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等奖项。2001年蒲剧院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面对后继乏人、人才紧缺的现状,我和郭泽民捐资与艺术学校创办蒲剧院定向班,培养了14朵“小梅花”。2005年临汾蒲剧院以“小梅花”为特色优势,成立了小梅花蒲剧团,排演一系列优秀剧目,出人出戏,培养出了一批荣摘“红梅奖”、“杏花奖“及山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折桂的蒲剧新秀,完成了“整体培养,传承发展,战略接班”的战略性举措。

    2004年我被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首批“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文化部、人事部授予我“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文化部将我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

    我深知这么多年我坚持一路走来,是梅花奖的光辉指引着我不畏艰辛、努力前行;是梅花奖一直激励着我以传承、发展蒲剧艺术为己任,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在今天中国剧协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剧协、感谢梅花奖的设立,是梅花奖的精神激励和鼓舞了我们一代人,感谢中国剧协推动了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我坚信戏剧事业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获奖者简介    

    李默然 1927年生,82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名誉主席。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剧协主席、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代表作有《曙光照耀莫斯科》、《尤利乌斯·伏契克》、《日出》、《李闯王》、《第二个春天》、《报春花》等。

    郭汉城 1917年生,92岁。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理论家、剧作家,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戏曲研究所所长、《文艺研究》副主编等职。著有《戏曲剧目论集》、《中国戏曲通史》(与张庚合编)、《郭汉城文集》等。 

    马少波 1918年生,91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理论家、剧作家,曾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等职。代表作有《闯王进京》、《正气歌》、《宝烛记》、《明镜记》、《白云鄂博》、《西厢记》等。

    陈伯华 1919年生,90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曾任武汉汉剧院院长。代表作有《宇宙锋》、《二度梅》、《柜中缘》、《三请樊梨花》等。注重对汉剧旦角唱腔艺术进行改革与创新,汉剧“陈派”创始人。

    赵寻 1920年生,89岁。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评论家、剧作家,曾任中国剧协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联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著有独幕话剧集《人民的意志》、《生活小喜剧》,戏剧评论集《话剧创作散论》,话剧剧本《还乡记》、《叶尔绍夫兄弟》(合作改编)等。 

    刘厚生 1921年生,88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顾问。著名导演、戏剧理论家、评论家,曾任中国剧协秘书长、书记处书记、副主席等职。著有剧本、剧评、戏剧研究及散文等共约四五百篇,以及《刘厚生戏曲长短文》等。

    胡可 1921年生,88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顾问。著名剧作家,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等职。代表作有《清明节》、《戎冠秀》、《枪》、《喜相逢》、《战斗里成长》、《槐树庄》等。    

    袁雪芬 1922年生,87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顾问。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越剧院院长等职。代表作有《祥林嫂》、《山河恋》、《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等,越剧“袁派”创始人。

    红线女 1927年生,82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顾问。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广州粤剧院名誉院长,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等职。代表作有《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等,粤剧“红派”创始人。

    于是之 1927年生,82岁。中国剧协顾问。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等职。代表作有《蜕变》、《上海屋檐下》、《龙须沟》、《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

    方掬芬 1927年生,82岁。中国剧协顾问。著名儿童剧表演艺术家,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等职。代表作有《小白兔》、《玛申卡》、《马兰花》、《岳云》、《以革命的名义》、《奇怪的“101”》、《报童》、《十二个月》等。

    徐晓钟 1928年生,81岁。中国文联荣委,中国剧协顾问。著名戏剧教育家、话剧导演艺术家,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曾任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等职。代表作有《麦克白》、《培尔·金特》、《桑树坪纪事》等。著有《导演艺术的特性与导演职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