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扬州古筝艺术节圆满落幕
http://www.cflac.org.cn    2009-10-16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扬州古筝艺术节圆满落幕

古筝传千年 新人奏新曲

    10月13日晚,由中国音协、江苏省文联、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扬州古筝艺术节闭幕式颁奖音乐会在扬州大剧院举行。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勇,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培隽,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朱昌耀,扬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谢正义,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秋年等领导出席了音乐会。至此,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扬州古筝艺术节圆满落幕。

    老将活跃 新秀辈出

    本届比赛历时7天,经过层层选拔,共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当代作品演奏奖1名、优秀奖6名。由上海音乐学院选送的刘乐获得金奖;由中央音乐学院选送的丁雪儿、中国音乐学院选送的刘颖获得银奖;由中国音乐学院选送的夏菁、中央音乐学院选送的杨雨桐、山东省音协选送的程皓如获得铜奖;刘乐获得当代作品演奏奖。

    音乐会上,本届比赛评选出的古筝新秀们演奏了《云裳诉》《望秦川》《晓雾》等古筝作品,展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体现出古筝艺术事业不断创新、蓬勃发展的全新局面。而活跃在当代民族音乐舞台上的王中山、周望、林玲等著名古筝演奏家则将《河南小曲》《秦桑曲》《寒鸦戏水》等一曲曲独具地方色彩的古筝曲演奏得淋漓尽致。更引人注目的是,音乐会还邀请到周延甲、饶宁新、陈安华、焦金海等老一辈古筝演奏家,他们原汁原味、精巧细腻地演奏了《秋夜筝》《禅院钟声》《出水莲》《大漠之韵》等古筝曲。老、中、青三代古筝演奏家同台献艺,一展古筝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古筝艺术盛宴。

    突破局限 再谱新篇

    “这些孩子的演奏技巧比我当年要高出很多。”著名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在听过比赛选手的演奏之后,这样感慨。与此同时,《林泉》《晓雾》等一些新曲目成为参赛选手的常选曲目。但另一个问题同样不能忽视。“这次比赛的自选曲目不够丰富,听起来有些重复单调。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普及率最高的乐器之一,与其他民乐相比,虽然有较多作曲家参与创作,但与时代发展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著名作曲家何占豪所说的正代表了大多数评委的看法。与演奏水平逐年提高相比,曲目的贫乏成为制约古筝发展极大的因素。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在几千年的积累中,古筝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感染力,但它的五声音阶也为现代作曲家的创作带来了某种局限。“这就让很多作曲家望而却步,限制了古筝曲目的创作。”何占豪表示,演奏家进行创作,是我们传统音乐的创作传统。二胡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刘天华、阿炳这些演奏家,古筝艺术的发展同样如此。为此,何占豪说:“李萌、王中山等演奏家已经在创作中有所建树,我希望这一传统能够继续发扬下去,年轻的演奏家们不但要在演奏技巧上提高自己,那些有兴趣、有才能的演奏家也要投入创作,与专业作曲家一道,为古筝曲目的丰富作出努力。”焦金海认为,演奏家对于古筝的性能、语言有更多理解,这会为创作带来最直接的感性经验。而对于专业作曲家来说,他们对古筝的语言要有一个了解研究的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好的曲子。著名作曲家奚其明则认为,古筝作曲队伍中有很多演奏家,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但专业作曲家对于古筝创作的介入同样重要。专业作曲家对于曲目中调性布局、内在结构有更好的把握,也更讲究一些。演奏家应与专业作曲家在创作中相互结合,共同推动古筝曲目发展。

    在古筝乐器本身的表现力开拓方面,人们也在进行不懈尝试。著名古筝演奏家李萌对于古筝的改进已见成效,她说:“这些改进都是在多年的演奏和创作中逐步实现的。古筝的发展需要曲目的创作,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乐器本身的改进会让古筝更加适应现代情感的表现和作曲技巧的吸收,使曲目创作更加自然,更加适应现代情感的表达。当然,这种改进要保持古筝自身的特色,是对古筝的发展,而不是改变。”著名古筝演奏家焦金海独创的双排码古筝,其定弦调试音阶独特而新颖,他表示,双排码古筝作为古筝的一种新样式,增添了古筝的表现力。

    吸收新法 承续古韵

    作曲力量的加强,乐器改良的推进,都表现了人们为古筝发展寻求突破的渴望。实际上,古筝的曲目创作也在大量涌现,但成为经典的却是少数。传统乐器在现代音乐环境中如何得以发扬是古筝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焦金海表示,提起古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那富于民族工艺特色的造型、优美动听的旋律、浓郁的民族情韵和丰富的表现力。我们对于古筝曲目的创作首先应该保留的就是它独特的味道,而这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现在很多新的创作,往往吸收现代技法较多,而忽视了传统技法的运用,使得曲子的韵味失色不少,若能对传统技法进行研究,使其在现代曲目中重焕光彩,则是一条有效的创新途径。何占豪认为,现在很多作曲家对古筝创作做出了有益探索,有一些无旋律的曲目出现,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技巧,对于古筝表现力的拓展有积极意义。但这些探索不应放弃的是对动人情感的真挚抒发,这样的曲子才是动听的,这需要的是作曲家对乐器自身表现力的把握。

    著名作曲家邹建平表示,很多优秀的古筝曲目都取材于民间音乐,而且很多古筝曲目的名称都来自古典文化,这是为古筝带来古典韵味的一个重要源泉。奚其明对古筝曲目的判断有一个标准:用其他乐器演奏这首曲子效果会不会更好,如果更好,就说明这首曲子作为古筝曲目,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现在很多创作都是‘西体中用’的创作,假如对于西洋现代音乐的吸收,不是以保持古筝独有的吟唱方式为前提,那么创作出来的曲子对古筝的发展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奚其明说,“有些作品由于吸收了西方现代作曲技巧,又没有与古筝特点相结合,一味追求情感的宣泄和张扬,失去了中国传统音乐含蓄高雅的美。好的古筝创作,应该是运用传统表现方式不显老套,融入现代作曲技法力求干净,演奏起来很舒服,听来充满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