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中国曲艺高峰论坛的专家研讨——冷门曲种如何才能热起来
http://www.cflac.org.cn    2009-08-04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7月28日至31日,中国曲艺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县举行。与会专家就一些冷门曲种如何走出低谷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看法。

    一方面,小沈阳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出场费赶超一线歌星影星,上海笑星周立波独创的“海派清口”在两个多小时的表演中令见多识广的上海观众爆发出680次笑声,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全国巡演场场爆满,票房收入数千万元……一方面,2009年兰州春节庙会的兰州鼓子专场观众屈指可数,80%的河南坠子中青年演员改行另觅前程,2000年出版的《重庆文化艺术志》所统计的30多种当地曲种已经大半流失或濒于消亡。为何同属于曲艺范畴的不同曲种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面临如此迥然不同的处境?曲艺新秀在文化市场上异军突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在对待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上,曲艺人应采取怎样的立场、方法?在此次论坛上,众多专家就此话题进行了“会诊”。

    “新生的艺术形式包括电视剧等娱乐与审美样式,极大地挤压着包括曲艺在内的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探索并创造现代条件下的艺术传承渠道和手段,便成为传统曲艺的当代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如此表示。

    传统曲艺要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戴宏森认为,举凡本门本行先辈的文本、艺诀、曲谱、结构模式、表演程式等,都应纳入我们的搜索范围,做到温故知新,古为今用。比如鼓曲唱曲类曲艺,就不能仅仅注意到继承清代以降形成的大鼓、单弦、弹词等,继承的视野还应当扩展到唐宋词曲,元明散曲、俗曲之类,从中获取创新的营养,启动创新的灵感。同时,曲艺获得营养的对象当然也不应仅限于国内,全世界的说唱艺术都可以列为我们的学习对象。东北二人转之所以能成为历经200多年常演不衰,今天更是广受全国观众喜爱的大曲种,就是因为二人转一贯重视多方吸取艺术营养,在保持二人转本体的基础上,借鉴多种姊妹艺术的表演形式和技巧,如东北大鼓、海城喇叭戏等。常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常州评弹团原团长周玉峰表示,无论任何人要创造流派唱腔都要继承传统,都要经过从学习、体验到融会、顿悟,再到飞跃、稳定的过程。甘肃省曲协副主席姚连学表示,对于鼓曲,应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态来展现、发展,原生态鼓曲是经过千百年的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要完整保护或者不做大的改动基本保持原貌,还要努力创作使用普通话演出、旋律优美、舞台效果气派的“大鼓曲”。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局创研室主任徐开麟表示,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能够取得火爆的表演效果,就是因为表演者很好地运用了上海独角戏的主要表演手段——说、学、做、唱,浸透了南方曲艺的精髓,对独角戏艺术进行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作为脱胎于独角戏的新的表演形式,“海派清口”对传统进行了重新演绎、重新设计,跨时代地运用了初期独角戏的艺术特色,它的出现,依赖于扎实的传统艺术实力和独立的创新意识。

    曲艺经典也需要加入时代内容,曲艺精品也需要再培养。湖北省曲协副主席李建成表示,在艺术形态多样化的今天,要让曲艺艺术重获新生,必须明确当代曲艺的责任与追求,必须为曲艺艺术的保护发展进行一次基础的再培养,这种培养,包括艺术技巧的再培养、艺术精品的再培养、曲艺曲种的再培养、曲艺创作的再培养、曲艺理论的再培养等内容。上海市曲协副主席、秘书长梅平认为,创新和继承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今天的经典,就是昨天的创新。继承不是照搬,要注重继承前辈艺术家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反之,即使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时过境迁之后,经典也难以一直保持为经典。例如《滑稽英语》等著名独角戏段子,曾风靡上海,但这个段子如在今天还是原封不动地演给观众,效果就荡然无存,因为随着观众文化程度的提高,原本的“包袱”不再有吸引力了。上海大学教授张祖健认为,今天曲艺艺术形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应努力培育以大众传媒和新媒体为艺术载体的新曲艺,新曲艺并没有抛弃原来曲艺的要素,而是对曲艺的要素从艺术形态上开拆,解构原有曲艺结构,建构新的曲艺样式形态和文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