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生的美学世界
http://www.cflac.org.cn    2009-07-17    作者:张苑    来源:中国艺术报

    王根生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民主同盟委员,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1988年就读于江苏省国画院;

    1994年《落秋》获中国首届青年国画家大展新人奖;

    1999年《天国之梦》获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展二等奖,《前山阳光后山雨》获’99澳门回归全国中国画大展金奖;

    2001年《朝圣者的聚餐》获全国首届工笔画大展学术奖;

    2002年《春寒》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学术奖;

    2003年《岁月留痕》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铜奖;

    2004年《天界子民》获第二届全国人物画大展银奖;

    2005年《朝路》获第二届全国人物画邀请展金奖。

    近些年来,王根生总是过着隐居生活,似乎与这个世界无太多的联系,但每每在他出现的时候,他总是能带给你惊喜。2003年初夏的某一天,京城天空大雨倾盆,王根生进京了,为何选择这个时段,我有点不解,原来他又获奖了,对于王根生来说,一件事情的终结,自然也就是另外一件事情的开始。多年来,王根生一直是这样行走着,在自己不断进取的足迹中,奖项在不经意中已收了一箩筐。

    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引起其深层记忆的还是那批表现西藏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不仅让人欣喜地看到了其作品内在博大的生命精神,同时还让人看到了他向绘画难度挑战的毅力,他以自身的努力寻求中国工笔画所能达到的绘画高度。

    王根生向人物精神层面挖掘的动向,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探寻的轨迹,事实上他已完成了其绘画道路上的美学转型。从开始关注身边的一人一景、多人一景的小世界,已过渡到关注人类精神层面的大世界。这条成功的路,恰是一条在美术界被称之为艺术创作要回归本位的坚实的现实主义阳光大道。

    在我国的国画创作领域里,人们还能清晰地记起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矿工》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他们都是以写带工的水墨作品。但从绘画种类上来说,完全以工笔画表现此类现实主义的大作品,几乎没有被人看到。在国画的作品类型里,写实主义题材的工笔画,无疑已成为一个学术空缺。原因很简单,创作此类题材,有着很大的技术难度。难度来自于它的历史根源,大家都知道,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唐代,随后历代也出现过画工笔画的能手,但其发展的轨迹一直是走下坡路的。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工笔画专业,那时此专业自然也成为了稀有专业。画工笔人物又是难上加难,章法陈旧、程式老化,费时费力。在表现形式上,容易一成不变,甚至千年不变,千人一法。在笔墨技巧和表现形式革新不易,尤其是在表现现代的人物方面,更无章法可循,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时候,才能体现出一位艺术家的价值及非凡的创造力。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作体系,为后人享用。王根生近年来的多幅作品,在此方面已有重大突破,在中国工笔画领域里,在技术难度上较前人有了明显的质的超越,在题材的表现力度上也有了相当的宽泛性,达到了在此路途上探索的一种新高度。

    通过多年的努力,王根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有共目睹。

    表现西藏的绘画作品很多,但在国画作品中,让人兴奋的作品还较少。对于国画创作队伍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精彩的工笔画作品尤其少得可怜。王根生的《朝圣者的聚餐》、《天界子民》、《天国之梦》等一批作品,正填补了工笔画表现大题材现实主义作品的学术空缺。这几幅作品都是以西藏为题材,对藏族群众的生活进行了精心和精到描绘。

    王根生远离艺术市场,心如止水,苦苦地做起了学问,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收藏家欢迎是因为,他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他把工笔画的精髓理解得很透彻,同时又把此画中的多种可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根生有深厚的生活积淀,西藏高原的切身体验,使他对人生又多了一份情感。作品忠于现实、忠于生活、忠于内心情感。正是这份真挚的情感,才使得王根生有那么多的力量在喷发,在其绘画中用自己血液中流淌着的经验去描绘藏域风情,流露出属于自己对人类关爱的生命意识,显示其独立的艺术品格,以及对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渴望。

    王根生还是一位多面手,除了宏大场面的巨作以外,还是一位写意画的高手,从这些写意的不同类型的题材及作品的尺幅中可以看出王根生最真实的艺术个性,笔精墨妙,意境高远,情怀真挚。在其小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他收放有度、驾驭笔墨的技巧,而其表现的绘画题材上,从不做无病呻吟,了解现实、关注现实,从自身出发,从本土文化出发,才能实现中国画的市场转型、学术转型,在这个转型大潮中,王根生是一位有力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