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韵悠长献精品——记青海首个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屈巧哲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16    作者:李振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来,青海省戏剧界和广大秦腔迷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杭州西子湖畔,由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主办的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的赛场上,全国各地21个剧种的48位演员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传来佳音——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名单中,青海省西宁市秦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屈巧哲榜上有名!20多年来,屈巧哲为秦腔事业付出巨大努力,如今终于捧得“梅花”归,实现了青海省戏剧界“梅花奖”的零突破。

    在这令人激动的时刻,回首屈巧哲从艺以来的漫漫征程,无不印满“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难步履。屈巧哲1962年生于陕西省周至县,在乡音秦韵熏陶下,对大秦之腔情有独钟。1980年屈巧哲考入甘肃张掖艺校,师从“七岁红”王毓芳,专工正小旦。自1985年12月调入西宁市秦剧团,她与青海戏剧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20多年的粉墨春秋中,屈巧哲博采众长,臻于成熟,先后在《白蛇传》、《铡美案》、《窦娥冤》、《湟水情》、《母亲》等近50部传统剧、现代戏中精心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连续6年参加西北五省区秦腔名家新秀交流演出,蜚声大西北;先后16次获青海省、西宁市及西北五省区中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8次荣获全国戏曲大赛一等奖;3次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特别是这次又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大奖“梅花奖”,真可谓“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几多荣誉犹如一串闪亮的珍珠,与屈巧哲艺术人生交相辉映,为西海增光添彩。

    梅兰芳大师主张“戏演到三分生是一种境界”。其内涵就是要求表演艺术必须追求新鲜感,常演常新,不给观众以“似曾相识”的陈旧印象。屈巧哲努力把握这一艺术规律,在“艺海无涯苦作舟”的孜孜以求中,一直在唱腔发声和表演技巧上狠下功夫,在多年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表演风格。在《赶坡》这出屡次获奖的折子戏表演中,她深谙“心感于物而动,音动于心而发”的真谛,加快表演节奏,以声传情,刚柔相济,使剧中王宝钏贫贱不移、不卑不亢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德艺双馨”也成为屈巧哲在艺术上的奋斗目标,无论角色大小她都认真对待,在新编历史剧《秦腔将军》、现代戏《湟水情》中的演出尽管戏份不重,但均凭借一丝不苟的表演荣获奖项。这所有的褒奖,激励她更加精益求精地攀登艺术高峰,纵然梦在远方,依然执着追求。

    人到中年的屈巧哲,总想在有限的艺术生涯中发挥更多的光和热。为了实现她的艺术梦想,年轻时就将孩子交于家人照看,一心扑向事业,夜以继日地在舞台拼搏;当事业有成时,仍不断向梦想的高峰攀登,犹如梅魂暗香那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香满乾坤”!如今人们只看到“摘梅”的风光荣耀,却不知其背后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多少坎坷艰辛!当年剧团不景气时,和她联袂演出的花脸、老生演员都设法调往他处另谋高就,而有条件外调的她,宁可拿70%的工资,仍矢志不渝地坚守阵地,和大家同甘共苦,坚持演出。

    为赢得“梅花奖”,她曾日夜不停地勤排苦练,而与奖项失之交臂时,她仍不气馁,决心从头再来,以45岁这一限制年龄作最后冲刺!赴杭州参赛时,她鼓足了劲演出专场,终以《赶坡》声情并茂的唱功、《背女》老生旦角集一身的神形兼备表演、《赵五娘吃糠》中水袖跪步等高难技巧取胜,荣获“梅花奖”殊荣!

    屈巧哲表示:“梅花香自苦寒来,拿到这个奖时我心里特别激动也特别感动!获奖不是目的,而是新的开始,我要以感恩的心来回报青海!”

    如今,屈巧哲心中有了新的目标:希望自己能够在剧团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帮助更多的年轻演员脱颖而出,捧得更多的“梅花”,使高原古城“梅”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