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点“牌子腔” 多点“精气神”——关于当前曲艺创作的几点思考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12     作者:姜昆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曲协主办的全国曲艺精品创作班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团结培养了一批曲艺创作人才,也催生了一批优秀曲艺作品,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深入分析曲艺的整体形势,就会觉得创作数量远远地高于质量,这也是当下文学艺术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创作能不能上去,直接关乎曲艺事业发展,关乎曲艺艺术能不能在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抓质量、出精品,是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曲艺精品创作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希望曲艺界同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整顿思绪,放开眼界,看到不足,交流思想,在创作过程中提高自己,在提高自身过程中搞创作,共同培养和提升曲艺的创作理念,努力提高曲艺作品的整体品位。

    我在看曲艺作品的时候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没有摆脱过去的模式,开头和中间与结尾基本上是按照传统模式套下来的,“牌子腔”多了点。曲艺缺少一种新面貌,不能让曲艺界为之一振,让整个文学艺术界为之一振。所以,我提倡曲艺界同仁们都拿出点“精气神”来。

    什么是“精气神”?精——《说文》中有“精,择也。灵秀之气,精气命脉之神。”“精彩、精思”,《后汉书》有“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精”包含三层意思:要经过选择;要有活力;要经历长时间的锤炼。气——在中医里是和生命紧紧联系的,是人的命脉。孟子说:“气者,体之充也。”《辞海》解释为“精神状态和情绪”,“在艺术作品中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神——“阳之精气曰神”。《易经》里讲“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近现代解释是“神韵趣味,神韵风骨”。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三个字就会感到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精神,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它与迂腐的、陈旧的、沉闷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格格不入!它应该是时代的、大众的、主流的精神反映,它应该是在曲艺传承过程中一种创新的体现:新的表现方式,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语境,并且能镶嵌新的思考与哲理在里面。在我看来,要把“精气神”融入到曲艺作品当中,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研究新的欣赏环境 改造旧的艺风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文艺形态由改革开放前的一元主导到今天的多元并存,由于观众的欣赏需求和审美心理的多样,文学艺术也出现了“分层”、“多元”并存的现象。马季老师在最后的日子里呼吁相声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和谐文化需要包容,需要尊重不同的文化需求。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需求也不尽相同,当下曲艺要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表演形式到题材,都应当有鲜明的改变来适应这种需求变化。要寻找新题材、形成新角度、创造新的表演方式,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新的思维,这有赖于平时的观察积累和思维训练。要多看、多听、多琢磨,不仅要精通曲艺本身的艺术规律,还要认真研究现在观众的心理特点。

    在多元文化供公众选择的社会环境当中,曲艺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健康地生存,要长远地生存。这里,需要我们有一个用辩证态度去思考的问题:是迎合“多元”改变“自己”,还是改变“自己”引导“多元”。现在“小沈阳”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说“小沈阳”之类的东西“低俗”、“无意义”,有人说这代表了时代的选择,有人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二人转……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曲艺人就该思考一下,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汲取的,哪些是我们应该舍弃的,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能为力的。前些天,我们在长春调研二人转,演员和观众的现场互动非常热烈,观众为什么能给掌声?观众被台上演员那种恨不得把自己一腔热血洒在台上的热情所震撼了,演员的表演是真心实意的卖力,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所以很能感染人。现在艺术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一些演员上台后还高高在上,根本不知道观众在想什么,那现场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向这些基层演员学习“怎么演”。你放没放下架子,你有没有饱满的热情,有没有为观众服务洒一腔热血的精神状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以后,再琢磨“演什么”。

    学习新的“语境”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我曾倡导曲艺同仁学习网络语言,学习英语,今天仍有必要强调这个问题:好的曲艺作品与时代从来没有脱节。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新鲜语汇,忽视这些语汇的存在,无视它们的影响,用简单的主流和非主流的方式来看待新的语境,对曲艺界来说至少是不明智的。我们需要新的思路,从而扩大曲艺创作和欣赏的受众面。各行各业都在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用以壮大自身,不仅是曲艺创作,理论研究也一样。前些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叫《空间、自我与社会》,很多人一看书名会觉得这跟咱们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本书是用社会学理论来分析老天桥艺人生存状态的。外界在研究曲艺界,咱们曲艺界的演员、作者以及理论工作者就应该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然后创新思维,落实到创作表演中。曲艺精品培训班请著名编剧高满堂给大家讲课,展示他结构故事的方法和铺设悬念的技巧,就是想培养各位的“杂家”理念。各行各业都在借鉴研究我们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摆架子不学别人?希望大家能够博采众长,重视学习,坚持创新,从各类艺术乃至社会文化中挖掘精华,为我所用,服务大众。

    在继承中进行曲艺创新 引导观众欣赏取向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说:“相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希望我们的观众多给相声人一些时间,让我们去振兴相声。”反过来对于大家来说,现在审美多元化,你说了一段相声,大众未见得听得到,看得着,找得到。这就需要我们要更多一份冷静,多一些耐心,耐得住寂寞,来静静思考曲艺究竟该怎么写、怎么演。观众在欣赏艺术时有一种对演员个人的审美期盼,不同演员有不同的“看点”,曲艺尤其是这样。很多名家一个段子久演不衰,因为大家就是要听属于他的这一“口”。骆玉笙老师唱完了京韵大鼓,观众却还想听她的《重整河山待后生》;马三立老师不说“逗你玩”观众就觉得意犹未尽,这就是演员通过创造一种风格、形象来培养和引导大众欣赏情趣和审美取向的过程。我们现在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形象,一种氛围,一种情趣。年轻演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演定位,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新鲜的血液,逐渐培养观众对自己的兴趣。能不能让传统中的精华在新的模式下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欣赏氛围和审美取向,打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就靠我们的作者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精品力作的确难,你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有非常高的创作的立足点,有非常好的创意,有非常好的形式手段等,这实际上也是历史向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责任。这不是通过几个作品就能解决的大问题,它需要靠一个时代的一大批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的。“中国曲艺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一直在打造不同年龄段的梯队,不让曲艺断代,就是在付出这样一种努力。

    恪守文化底线 提高自身品位

    对社会上的各种话题、舆论,曲艺工作者都要重视。比如对网络语境,我们就要进行分析。现在基于网络空间和新媒体技术形成了一个解构正统、嘲讽精英,将偶像和传统宣传的楷模扁平化、碎片化的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与主流社会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形成了非主流的倾向。他们的叛逆性赢得了外部世界的认同,让人们误认为这些是中国的文化主流现象。不仅是网络,现实也一样。现在的一些小剧场确实有低俗的东西,当有人摆出“教师爷”的姿态来“教导”曲艺如何创作、如何表演的时候,大家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

    侯宝林大师强调:“相声拥有自己的个性,它是一种民间的喜剧形式,它用笑作为艺术手段,用幽默、诙谐、风趣、滑稽种种手法表现。不管你说什么样的段子都得要让人笑,还要求做到雅俗共赏,就是说,用艺术手法让人发笑。如果演员在台上胡来,不择手段,反正人家乐了就行,成了‘包袱’主义。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演员和作者既是被疏导者,也是疏导者,在满足观众视听愿望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引导观众审美的责任。每个曲艺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文化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以前多次讨论娱乐性和教育性的问题,我们不否认艺术的教育意义,但不希望把它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电影大片的教化和意识形态全都融汇在作品中。娱乐和教化两者不是对立的,好的作品就是“寓教于乐”。一个民族不应该放弃对文化的统领,文化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意义非凡。

    曹禺先生以前说过,最好的戏是欣赏完后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而不是剧场当时哈哈一乐、议论纷纷。对作品思想性的强调,不是说要求每个演员和作者同时也是思想家,但是,缺乏思想、忘记传递思想信息的作品,注定是苍白的。作品如果只在技术上考究、形式上装点,无论多么精致,也无论当时能吸引多少“粉丝”,赚取多少收视率,都只能是一具速朽的空壳。一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是要面向大众,但同时不能忘了提升大众的精神境界,养成他们良好的欣赏品位的使命。面向大众,令大众喜闻乐见,不等于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观众的心理满足感和需求往往是非理性的,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迎合,最终必然导致创作的死亡。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思想,思想也绝对不仅仅存在于理论著作里。面向大众的思想表达,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源泉。人类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的社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文化娱乐的塑造,这种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小渠道”的教育,对人的思维、意识有着超强的影响力,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潜移默化,与观众进行心灵间的相互沟通。希望越来越多的作者和演员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曲艺艺术的品位。

    曲艺是百戏之母。曲艺是建立在本体艺术发展之上的,曲艺的因素可以深入到各种表演艺术中去,继续延续祖先留下来的艺术精华。真正把曲艺做大,就要有一个大的平台;真正把曲艺做大,就要有一支浩大的队伍;真正把曲艺做大,就要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一定要摒弃陈旧的“牌子腔”,打起时代的“精气神”。作为曲艺工作者,我们要紧紧地把“曲艺”两个字记在心里,为曲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和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60周年,我们要安下心来,踏实创作,争取推出一批经得起考验的精品力作,让曲艺工作者排着整齐的队伍,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