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畅谈校园艺术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09    作者:王慧颖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深入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领会贯彻中央关于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校园舞蹈创作和合唱指挥水平,推动素质与艺术教育,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合唱协会分别主办的全国校园舞蹈创作高级研修班与全国校园合唱指挥研修班于前不久在京成功举办。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表示,此次举办研修班的目的在于推动校园艺术实践创作与理论的良性互动,并对第五届全国儿童艺术展演暨“六一”文艺晚会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魅力校园合唱汇演活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届舞蹈研修班邀请了我国艺术界理论、创作、教学一线的艺术家担当授课教师,如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中国舞协副主席李毓珊、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周荫昌、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等。

    贾作光:用舞蹈展现真善美

    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被誉为蒙古族艺术舞蹈的奠基人,虽已耄耋之年,但他始终舞兴未减,仍积极地投身于舞蹈发展事业。

    在本届校园舞蹈创作高级研修班中,贾作光激情洋溢地谈到自身的舞蹈艺术历程,编导应具备的素质,并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了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舞蹈编创与表演活动。贾作光认为,编导首先应审视自己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舞蹈创作的立足点应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编导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模仿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以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捕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舞蹈语言予以表现,从而实现舞蹈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贾作光说,舞蹈必须要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贾作光的晚期舞蹈作品《海浪》突破旧有创作观念,借音乐复调式展开舞蹈主题,运用比兴手法,以海燕和海浪两个不同的舞蹈形象交替出现,隐喻了编导希冀青年一代应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海浪》中舞蹈形象的诞生,源自于编创者贾作光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贾作光认为,如果以偶尔的“灵光一动”作为创作的依据,则没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在群众中予以检验便会发现其缺乏应有的价值内核,从而也不具备深刻的艺术感染力。舞蹈创作应依存于生活土壤之中。

  李毓珊:校园舞蹈的三元素

    中国舞协副主席李毓珊围绕校园舞蹈实践操作层面的诸多问题进行讲授,如怎样把握校园舞蹈编创的要点,如何进行选材、构思,合理运用技法等。李毓珊认为,校园舞蹈的编创活动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元素,即浓郁的校园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以及鲜明的舞种特色。校园舞蹈应以校园文化为风格底蕴,创作出反映当代校园少儿心态、情趣的舞蹈作品。编导应揣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由此才能为舞蹈中孩子为何而笑、如何而笑提供内在根据。此外,李毓珊以分析魅力校园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中的作品《QQ一族》为例,讲解编创校园舞蹈作品的结构方法。他认为,立意应在编舞之先,舞蹈语言与编舞手法皆需赋予创新的理念,而技术技巧的运用则需恰到好处,要将技术技巧化为表现鲜明舞蹈形象的有利手段。

    潘志涛:吸收原生态舞蹈营养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是全国艺术院校“桃李杯”舞蹈比赛的创始人之一,因其痴迷于民族民间舞,始终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教育事业。潘志涛授课生动幽默、寓意深刻,时而令人捧腹,时而令人凝思,不时激起学生的热烈掌声。

    在课堂上,潘志涛对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的舞蹈表演进行了详尽的点评与分析,阐述了舞蹈编创的一般性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校园舞蹈如何正确发展等诸多问题。潘志涛谈到,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的表演节目,是从全国130余个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文艺节目中甄选出最具民族特色、地域风情的20余个,多数节目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参与者多为当地农民、工人、学生。仪式前民族歌舞的展演以“纷呈式”的展现方式,向世界传送中华民风,展示中国当代最具生命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式。潘志涛以切身的体验教导学员应多向民间学习并懂得感悟生活。民族民间歌舞凝结着古往今来百姓的集体智慧,透射出世代人民对过去、现在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原生态传统舞蹈不仅是舞台创作舞蹈形态的重要依据,也是舞台创作舞蹈文化旨归的精神依托。

    本届全国校园合唱指挥研修班力邀诸多合唱指挥家担任授课教师,如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鸿年、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中国合唱协会童声合唱委员会主任孟大鹏、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吴灵芬、中国合唱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张以达等。

  杨鸿年:好音乐在于情感和内涵

    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杨鸿年授课风格严谨缜密、讲解细致,以合唱训练中的视唱与声乐作为本次授课的主题。

    杨教授指出,在目前的合唱教学中存有误区。合唱团的训练目的应在于培养学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而非一味地注重技术技能的训练;着重于训练学员对音乐符号的反应能力,而非按照乐理的顺序学习试唱;好音乐的评价标准应为其所蕴含的情感和内容,而非音乐形式本身是否和谐。

    在与学员亲切的互动中,杨教授指导学员进行合唱练习,传授把握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杨鸿年表明,音准是合唱中最基础的能力,而音准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速度、节奏、力度、音区、旋律线、和声、调式、调性、呼吸、音色、吐字、声音位置等因素。杨鸿年教授分别阐述了音准与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彼此之间协调的办法。此外,杨鸿年教授也指出,声乐唱法也直接影响着音准。他建议学员训练时应牢记四字,即“托、钩、松、柔”。“托”即以丹田之上的横膈膜托住气息;“钩”即保持气息的高位置,因此找到声带的着力点和对抗点;“松”是指除了气息和声带的着力点以外,其他部位均要学会放松;“柔”是要求柔和发音,同时要保持真声带振动的感觉。

  田玉斌:训练宜采取美声唱法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亲和力强、思路清晰。针对合唱声音的训练与运用,歌唱发声三要素以及歌者如何在技术上自我完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且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他指出,目前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比较薄弱、合唱作品匮乏、缺少合唱指挥人才。一支技术全面、高水平的合唱团声音的训练和运用,应根据作品的不同风格运用不同的演唱技法。就合唱声音的训练和运用而言,现存有不同观点。如有些人主张合唱只能运用直声进行训练和演唱,另有些人则认为合唱不能完全运用直声进行训练,否则无法演唱歌剧中的合唱作品。田玉斌指出,所谓歌剧唱法和直声唱法,包括艺术歌曲、室内合唱和宗教合唱的演唱方法等,都应该属于美声唱法范畴。但是由于各个时期作品的风格不同,在声音运用上应有所不同。他不否认直声唱法的优点,但也谈到直声唱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直声唱法是美声唱法的一项技能,并非是一种独立的唱法。运用直声演唱,更多的是需要歌者在意识上努力使气息保持十分均匀、平稳,在听觉上要严格地监督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直。田玉斌谈到,美声发声方法不仅适合于独唱和演绎歌剧作品,也适合于合唱的声音训练及运用。脱离开美声唱法的基本原则和训练方法,任何合唱团都难于做到技术全面,难于演唱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也难于使合唱的水平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合唱团可以选择本团擅长的某种风格的作品,但在技术上一定要按着美声唱法的规格和技术要求进行训练,对于某一个合唱团如此,对于我国合唱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也如此。

  孟大鹏:合唱指挥必备的素质

    中国合唱协会童声合唱委员会主任孟大鹏授课风趣幽默、热情生动,就中小学童声合唱团容易发生的问题和应对办法进行了探讨,开拓了学员的思路和视野。

    孟大鹏谈到了合唱团指挥工作的性质、指挥应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倘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团指挥,应具备三种素质,即指挥技巧、独自组织和培训合唱团、能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传递给合唱团的每位成员。孟大鹏又细致入微地讲解了声乐训练的意义和方法,音准训练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合唱团的音准水平,以及有关合唱指挥的技巧等学员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此外,孟大鹏还谈及了童声合唱团选取人才的具体原则,训练合唱团时的基本思路、训练方式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