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拍摄亟待提高准入门槛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09    作者:南彦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减少污染——行动起来”。支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就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有媒体报道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组在昆明外景地留下遍野垃圾的情况,并附上大量图片。类似情况并不鲜见。纵观近年来的此类报道,一些本该是艺术生产者的影视剧组却总是扮演了环境破坏者的角色。《无极》、《神雕侠侣》、《楚留香传奇》、《大旗英雄传》等剧组先后驻足香格里拉、九寨沟、新疆唐代烽燧、仙都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地,制造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前不久,新版《三国演义》剧组的水库污染事件更是闹得沸沸扬扬。剧组和景区环保意识的淡薄招致众多批评,但双方坚称自己对环保非常重视,并投入了一定人力物力。然而这并未改变古迹被损毁、自然被践踏的事实。环保意识并不意味着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识固然必要,但剧组污染事件的发生,根本在于环保监管的缺失导致的实景拍摄准入门槛过低。

    本来,在视觉消费时代,剧组需要拍摄美景赢得观众和市场,景区期望通过宣传拉动经济,在景区进行实景拍摄并无不妥。但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供大于求,双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是:剧组以很低的成本获得实景拍摄的权力。因此,出现新版《三国演义》剧组只需向水库管理部门交付2万元押金、新版《西游记》剧组甚至向某贫困县索要宣传费的报道也就不足为怪了。没有了环保压力,剧组在“一次性风景”的经济诱惑下,对自然与人文造成永久性破坏在所难免。指责景区和剧组缺乏环保意识、以艺术的名义进行破坏无济于事,要杜绝剧组污染事件的发生,有必要从成本和制度两方面提高实景拍摄的准入门槛。国外同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个剧组若想在美国国家公园拍摄外景,就必须根据拍摄的时间、器材、人数等因素缴纳抵押金、拍摄费、器材空间费、公园监察管理费和公共责任保险费等高额费用,以防范和承担剧组对公园环境造成的任何意外损伤,仅保险费就高达千万美元。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评估、监督制度:拍摄之前,剧组列出拍摄计划、环保计划、修复计划,由环保部门评估其拍摄可行性;拍摄之中,由相关专家跟踪监督拍摄协议的完成情况;拍摄之后,进行现场勘查和样片审查,确保拍摄过程不会造成破坏和污染。这样就直接将缺少环保能力的剧组排斥在外,与国内剧组的“幸运”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实景拍摄已成为当前一些影视剧组招徕观众的重要法宝,但提高准入门槛并不一定意味着观众的流失和艺术品格的降低。被一些剧组津津乐道的实景拍摄,其实大多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实在不值得炫耀。作为一门与布景、特效等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影视艺术已不满足于“再现”现实,而已发展到“虚拟”现实的程度了。与其进行破坏性“实景”拍摄,不如利用旧技术、创造新技术进行“虚景”拍摄,实现视觉效果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半个世纪前,希区柯克在《西北偏北》中运用布景技术拍摄了一场“总统山”上的惊险追逐戏;世纪之交,电脑特效的发展更让彼得·杰克逊在《指环王》中营造了虚实相间的视觉奇观。如何创造吸引观众的艺术之作,恐怕这才是我们的剧组应该努力的方向。

    当前,我国的影视产业上升势头正猛,众多影视剧组纷纷将目光投向全国各地有名或无名的自然人文景区,提高实景拍摄准入门槛正当其时,不仅为了自然与人文遗产的保护,也为了影视行业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