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抄经与“血祭”的思考
http://www.cflac.org.cn     2009-06-02     作者:彭利铭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几天在安徽出差,工作之余来到佛教圣地九华山观光。在百岁宫看到寺院内的石碑上记录了一位法名海玉、字无暇的高僧,他在九华山上的一个小石洞内修行,并立下誓愿:要用自己的鲜血抄写一部佛经。此佛经就是被九华山历代僧人奉为珍宝的国家一级文物——无暇和尚刺取舌血拌金粉抄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全书81册,共计42万字。

    人们不禁感叹,是何等坚强的毅力,何等虔诚的信念,支撑这位僧人完成这样的壮举呀!

    据传说,为了抄写这部经书,当年无暇和尚每隔20天刺取舌血一次,前后共用了28年时间。其间,他几次因为失血过多而导致体力不支,昏厥过去。

    明代天启三年(1623),无暇和尚126岁时,终于抄完了全部经文。大愿已了,他用石头封上洞门,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看到这个故事很受感动,一个僧人在连年战乱、满目疮痍、香火衰微的艰难岁月,能为自己追求的事业立下如此宏大的誓言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靠喝山泉水,吃植物维持生命来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此壮举感天动地。“以血代墨”抄写经书,其一表明无暇和尚虔诚的信仰追求,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了事业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可歌可泣。这血留住了经典,留下了珍宝,这样流血的精神价值应该说已超越了经文本身。其二应该说是环境所迫,条件所限,“以血代墨”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无暇和尚的执着献身精神值得赞颂和学习,不过在太平盛世的今天,这种“以血代墨”的书法创作行为是否值得效仿呢?昨夜回京后看到《美术报》上蔡树农撰写的一篇纪实报道《血祭“汶川”》后,即刻产生出这样一个疑问。首先,笔者为同乡同道胡紫桂的胆识和出发点所感动,他能抽自己400毫升的血,来写“汶川”两个大字,没有点牺牲精神是很难想象的。“血祭”之事本无可厚非,“以血代墨”古今有之,但今天笔者真是难以赞佩。第一,去年“5·12”,血流得太多了。现如今,灾区重建的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中,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在山谷里回荡。所有的人都痛恨地震,无数爱心人士把减轻恐惧与悲伤当成自己的责任。第二,笔者是个务实主义者。假设把这400毫升血捐献血液中心,虽没有“以血代墨”那样轰动,但能让受灾的人受益。第三,书法本身就是黑与白的艺术,那红印章起到了补衬效果,而用血写字,其效果如何我想也不必探讨,因为书法的最终结果是要把字写好、写美、写出艺术性来。第四,无暇和尚的血经书早已被九华山历代僧人奉为珍宝,被国家认定为一级文物,而“汶川”血书有何去向和安排呢?如果不为此作找一个好的收藏之处,那血不就白流了吗?第四,大爱无疆,奉献无声,爱是永恒的主题。每每看到那300多万人的志愿者大军抗震救灾,我就由衷地敬重。何必以此举来渲染祭奠之心,表达悲痛呢!

    汶川大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是有血性的人,大灾面前不低头,众志成城渡难关。那由每一个中国人汇聚起来的无边大爱,可谓感天动地。书法界或捐款、或捐作品,为灾区重建作出了独特贡献。而这,或许才是表达爱心的最好方式。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