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两个国家谱写国歌的人——兼评《晓河论文集》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26    作者:唐诃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位中国的作曲家谱写了两个国家的国歌,他就是著名作曲家晓河。他谱写的《独立之歌》成为非洲大陆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和佛得角共和国的国歌。据我所知,中国作曲家为外国谱写国歌的人只有晓河。这是中国作曲家的光荣。有趣的是比绍和佛得角两国元首互访时,演奏的却是同一首国歌,这首国歌为两国所共有,而创作这首国歌的却是中国人,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很罕见。

    晓河还有许多的名曲,如《刺刀歌》、《军民团结向前进》、《三杯美酒敬亲人》、《勘探队之歌》、《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风雷之歌》等,还有战争年代在音乐创作上的许多佳作,授予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是当之无愧的!

    晓河获此殊荣不是偶然的,我们从他的论文集《在我的大学里》中可以找到答案。他那些名曲和一套音乐理论以及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美学观和他一系列为人的准则,都是在“人生”这所大学中逐步趋于完善的。他获得的金钟奖,也可以当作最有权威的、社会公认的毕业证书了。

    据我所知,他从未进过音乐学院,但他的教师随处可见,用他的话说,他有三个老师:

    第一,是优秀的抗日救亡歌曲——青年时代就受到深刻的影响。在他初学作曲时,这些歌曲都是他临摹的范本。

    第二,是民族民间音乐——在他的创作中吸收了人民群众的音乐语言,形成了多彩新颖的风格。

    第三,是广大群众和部队指战员——他和战士一起参加战斗,一起过最艰苦的连队生活,和战士一起立功受奖。他总是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处处关心群众。可以说,他的歌曲都是在这种环境中捕捉到的创作灵感,是和群众共同完成的。他是“有教无类”,随处都能遇到老师。其中有专家、教授,也有普通的战士和群众。他的重要经验是不耻下问。他的歌曲只要写出来首先到基层(包括连队)去亲自教唱,并征求群众意见,然后再加工修改,直到群众满意、自己满意为止。若是艺术歌曲,他常与同行专家、独唱演员反复推敲,力求达到艺术上的完美。歌唱家方应暄称赞晓河有白居易之风,白诗以平易通俗著称,连没有文化的老妪都能听懂。晓河也和这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一样,有着联系群众、虚心好学的优良作风。所以,他的歌曲颇受群众欢迎。如《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就是他亲身参加了第一次炮击金门的战斗后创作出来的。此歌很快在广大群众中传唱起来。

    他所取得的成就,是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大众化的结果。晓河历来主张歌曲创作力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他沿着这条大众化的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了几十年,并做出辉煌的业绩。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聂耳、冼星海就开拓了一条通向大众化的道路。晓河是积极的追随者,他的作品深受聂耳、星海、吕骥等老一辈音乐家的影响。

    正因为他把“深入生活”看成是头等重要的工作,在创作过程中他总是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他的每个音符中,都浸透着群众和战士的血汗。他的歌是人民大众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军队的战斗号角。

    晓河同志一贯坚持真理,仗义执言。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而且是一位十分关心我军音乐文化事业的评论家。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其一,在1971年“文革”中,战友文工团创作的一首独唱歌曲《老房东查铺》,曾引起争议。审查时,有的首长说:老房东怎么能到营房来查铺?“查铺”是军事用语,怎能出自老大娘之口?这件事使文工团的领导十分为难,明知道所谓“查铺”是指部队拉练中住在老乡家里,才有老房东“查铺”这件感人的实事,但首长说了又不能不改,只好把题目改为《老房东深夜看望子弟兵》(歌词未动),这才勉强参加了全军汇演,结果演出效果非常好。在研讨会上晓河首先“发难”:这首歌文不对题,只有用“查铺”二字准确!他的发言得到全体同志的赞同。为了倾听群众意见,才又把名改了回来,随后发表在《解放军歌曲》等刊物上,随即流传全军。

    其二,关于《连队生活歌曲》6首,是否参加兰州全军汇演的问题,在战友文工团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些短小的队列歌曲没有舞台演出效果。”而洪源同志则说:“只要在会上演出了这组歌,就一定会有人评论,其评价决不会低!”于是,团里决定上演这一组歌。在大会上演出后,果然反应强烈。晓河同志在会上大声疾呼:“大文工团演唱连队的小歌曲,这是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对部队有示范作用。”他立即写了一篇名为《连队的生活连队的歌》的评论文章,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他说:“这些歌曲都是作者感受到了连队生活的脉搏,体会到了战士在想什么,从而创作了反映连队生活面貌的歌曲。”随后,这6首歌发表在《解放军歌曲》等刊物上,还出版了单行本发到班排,很快推广到全军,受到战士们的欢迎。

    其三,空政文工团的《历史歌曲表演唱》尚未定稿初演,晓河是最早推荐这个作品的人,从这个尚不成熟的彩排中,他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很值得推崇的优秀作品,并写成论文发表于《解放军报》。文中指出:《历史歌曲表演唱》是运用了艺术手段对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范例。果然,这个表演唱公演后大获成功,晓河的文章不仅有独特的见解,而且提到了理论的高度,引起了全军和音乐界的重视。

    仅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晓河有着坚定的群众观点,处处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他是一位敢于坚持真理的人。

    晓河是一位刻苦勤奋的作曲家。他在文章中说:勤奋和毅力是走向成功之途的路标。这是一条实践经验的概括。晓河早在抗日战争处于敌后根据地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就阅读过星海在鲁艺编写的《作曲法》,手抄过贺绿汀的《实用和声学》,在新四军有幸聆听过贺教授的音乐课。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听了不少教授的理论讲座,并阅读过各种版本的《作曲教程》,他虽然没有系统地钻研音乐理论,但他从不放过学习理论的任何机会,才有了他自己系统的、丰富的音乐理论。

    晓河不仅是杰出的军旅作曲家,而且是工农大众的歌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那首家喻户晓的《勘探队之歌》,50年代就在广大地质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中流传,有许多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最艰苦的野外作业的勘探队伍中的。这首歌不仅成了地质学院的院歌,而且被很多地质工作者自豪地誉为是他们自己永远的《勘探队之歌》,并为石油工人所传唱,此歌的生命力之强是不言而喻的。特别使人激动的是1999年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200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和2002年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的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演唱了这首歌,就足以说明这首歌的魅力。

    晓河同志还创作了不少支援亚非拉人民革命斗争的歌曲,如《黎明就在风雨后》、《决战决胜之歌》、《战斗吧安哥拉》(此歌于1964年在北京的非洲友人联欢会上曾专场演出),还有流传最广的《风雷之歌》。这些歌都是国际题材的。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独立之歌》,竟然被确定为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两个共和国的国歌。这除了两国有共同的克里奥尔语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反映了整个非洲大陆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它表现了非洲人民挣脱殖民枷锁,争取独立自主的愿望!

    我与晓河是50年的挚友,是知心者更是知音者。他的论文集的出版,使我更加全面的、深层的了解他的一生。只要读一读他那篇《性格、心理调查表》,就足以感受到他在连队中生活和战士们的亲情。他那如火的热情、开朗的性格、革命乐观主义神态、坚定不移的意志等等都跃然纸上,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所以,有位读者给晓河的信中说:“看了论文集,鲜活的晓河就在眼前。可谓他就是这书,这书就是他!”此书是晓河在革命人生的风雨岁月中高歌猛进的真实写照。从他的论文集以及他的作品中,我真切地体会到:他是一位很有修养的人,他刚直不阿,旗帜鲜明,胸怀坦荡,颇有长者之风。古人云:“自处超然,为人霭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如果说晓河已达到了这几句话的思想境界,恐不为过。这位德艺双馨的老战友是我终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