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指出:农村题材电影要有新内容新叙事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22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孕育了中国文学历史上著名的“山药蛋派”的山西,现今仍是中国农村题材影视创作的重镇之一。5月20日至21日,中国影协、山西省文联、山西省农村文化促进会、吕梁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研讨会在山西吕梁孝义市举办。这里曾经诞生过《吕梁英雄传》、《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咱们的退伍兵》、《花好月圆》、《汾水长流》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农村题材电影作品。著名文艺理论家李准深情地提到:“农村题材电影作品是中国电影很长、很粗的一条腿,曾经在创作、观众、票房三方面都赢得不错的成绩。”专家提到,农村题材电影未必只面向农村,好的农村电影城市观众也愿意看;农民未必就看反映“三农”生活的电影,好的其他题材影片农民也愿意看,关键是好还是不好,也就是说影片的质量决定影片的命运。如今,在如何提高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质量,让中国农村、农民在电影中占据应有的位置这一问题,专家们从创作态度、创作方法方面进行了研讨,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写出变革中之农村

    以电影的方式关注农村,那么应该关注些什么呢?李准认为,一是要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待今日之农村、农民居于何种状况之中;二是要在整个世界的视野里,看待今日之农村、农民的位置。他提出,只有手工生产是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如此一来,该区域的农村会成为历史的遗留,更无法保护农民的话语权。依靠土地能不能致富?如果农村题材电影只写留守儿童,虽然感人,但这只是写了农村的皮毛,没有触及农村的根本问题。例如反映农民工的电影,如果能提出上亿农民工的现实历史地位是什么,怎么行使自己的权力,国家主人公的地位如何寻找这些问题,这就是高明的电影。

    身为编剧的山西省孝义市广电中心主任、马明高以贾樟柯电影为例,认为他的电影反映了全球笃信资本与市场的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乡镇,这是一个迅速变成为全球生产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世界工厂”中的乡村城镇,自然就成为一种深具中国特色的、面临各种各样拆迁的、正在消失和正在建设的现实,一种带有现代化进程渴求和躁动、付出代价和痛楚的现实。正是这种源于历史性和结构性的欲望,把中国乡镇的新一代一个又一个地送上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轨道。作为人的个体性一旦和这种历史现实性相互冲突、相互胶着,就会产生种种人生真实的生存故事和强烈的精神震撼。

    山西省文联原常务副主席韩玉峰说,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艺术家必须以新的眼光、新的观念、新的创作手法,反映农村这场伟大历史变革。要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命运,包括失去土地的农民的命运、在城乡差别中农民的处境和生存感受;要深刻提示农民在转型过程中的精神困惑和思想矛盾;要关注在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的传统文化习俗、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农民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新变化。

    把握新的创作方法

    著名编剧王朝柱在会上一直强调“不能在中国大地上再造一个好莱坞”。他说,在创作时,要有点中国人的骨气,进行电影艺术本体的民族化。在典型的环境中进行电影创作,真正为九亿农民想一想,为中国农民说话,挺着胸膛为他们说好话,不能违背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同时要把握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现在一些农村题材影视剧有泛庸俗化的倾向,但是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一定要坚定地按“提高”上写,往高处普及。

    与会专家在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优秀农村题材电影时说,好的农村题材电影一定要有时代视野和创新思维,这是指创作人员要在精神上有新的发现。例如《喜盈门》、《暖春》就是反映了当时农村基层的伦理课题,《野山》捕捉到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在落后山村打破了人与人关系的平衡和平静,《那山那人那狗》寻找到了孤独的邮递员在湘西的山路上所找到的人生的乐趣和归宿。同时,农村题材电影在叙事模式上应该有所突破。过去的一些电影多少都没能脱离就事论事、平铺直叙的模式,现在再这么拍就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农村题材电影可以多借鉴别的类型影视作品,如《铁人》的双向审视型,《疯狂的石头》的悬念制造,《激情燃烧的岁月》以人物性格来推动整个叙事。

    做农民的代言人

    一些专家同时也批评了几种创作态度:完成任务式、高高在上式和践踏农民式。他们认为,从事精神生产必须要有献身精神。从主创开始,到农村去,就得吃苦耐劳、减少曝光率、耐得住寂寞、远离热闹和荣誉。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康健民说:“我们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欣赏艺术的渠道、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的审美情趣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仍然照搬前辈们的创作模式显然不实际了,但是他们的创作精神没有过时,他们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没有过时。他们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生活中寻找主题,在生活中激发灵感,强调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完美结合,惩恶扬善,针砭时弊,为农民代言,为时代呼喊。这样才能在中国电影艺术长卷上留下壮丽的篇章。”

    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王霆钧指出了一些农村题材电影质量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他说,有些电影作者具有非常敏锐的嗅觉,一出新政策马上就有反映新政策的剧本出来。比如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土地流转问题,很快就有人写出了剧本,可如果作者连土地流转是怎么回事都没明白,怎么能写好剧本?配合宣传,也能出好作品,问题是作者是不是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有没有浓厚的文学功底,是不是具有独特的发现。

    专家们同时呼吁,希望有更多的资金、人才投向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只有这样,农村题材电影才可能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