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不为获奖在舞台上耍花样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19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汗水浇灌梦想,执着铸就荣誉,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凭借新编京剧《响九霄》摘得“梅花大奖”。为此,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1985年,您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1995年您梅开二度,再次获奖,这次又捧得“梅花大奖”,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裴艳玲:几十年来,在艺术上我坚持个性,注重对传统的吸收,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我一直认为,戏曲艺术讲究真本事,靠花拳绣腿是不会长久的。实际上,获奖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不会为了获奖而在舞台上耍花样,踏踏实实地展现自己的真功夫才最重要。或许正是这样的心态,让我能够专心艺术,从而得到观众的喜爱吧。

    记者:《响九霄》是新编京剧,而在此之前,您一直坚持出演传统戏,是什么让您想到排这部新戏的?

    裴艳玲:一直以来,我始终强调传统的重要,但也期望创新,周信芳、马连良、李少春、厉慧良等大家,就是不断创新,才出现了《海瑞罢官》、《四进士》、《野猪林》等经典剧目。

    5年前,我在法国偶然看到了戏曲艺人响九霄的一张照片,崇敬向往之情顿生,他对艺术的执着热爱更是打动了我,于是我就开始酝酿一部新戏。剧本从2006年底开始创作,历时8个多月创作完成后,拿到中国剧协研讨,之后数易其稿,不断完善。

    《响九霄》讲的是清末梨园名伶响九霄的故事。他将二黄引入河北梆子剧目,进行了“京、梆两下锅”的大胆尝试。徒弟晓霞深爱着师傅响九霄,响九霄却将真情压在心底。在国家命运的危急关头,响九霄冒着杀头之罪,乘进皇宫演戏之机,将一封关系变法成败的密信转呈光绪皇帝。为此,戏班付出了惨重代价,晓霞为掩护响九霄中枪身亡。最后,响九霄来到晓霞坟前,为深爱自己的晓霞唱了一次“堂会”。相对于《钟馗嫁妹》、《乾元山》、《夜奔》等经典传统戏,《响九霄》全是我“生编乱造”出来的,但在我的艺术生涯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记者:从情节上来看,这个故事有一条爱情线索,又有一条政治线索,您如何处理这两条线索?

    裴艳玲:这不是一出爱情戏,也不是一出政治戏,它讲的是一位执着又仗义的艺人,艺人的形象塑造是最主要的。所以,爱情线索的处理就不能太过浓烈,两个人的感情开始要引而不发,直到最后失去晓霞的时候,才让响九霄淋漓尽致地抒发个痛快。在政治线索中,响九霄更多的是一位讲义气的艺人,觉悟肯定比不得剧中的康有为、谭嗣同,这是符合人物实际的,是真实可信的。

    记者:在这出戏中,您同时要出演老生、武生、旦角等不同行当,非常有挑战性。

    裴艳玲:创作剧本时,我给编剧表达了四条意愿。一是我一生遍演须眉男儿,这次则要贴上云片,演一回女人;二是我想在舞台上再现英姿勃发的小哪吒的形象,虽然我已经60开外,但我还是不服老,想看看60多岁的裴艳玲还敢不敢背上哪吒的那个乾坤圈;三是我多年前看过广东调的“光绪哭井”,浓郁的悲情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我想在剧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一下这种情绪;四是安插一段道白,以展示戏曲独特的念白神韵。这出戏满足了我全部的愿望。

    记者:您曾多次跟随中国文联下基层演出,对此有什么感想?

    裴艳玲:每次跟随中国文联下基层演出,我都感到责无旁贷,而且也感谢中国文联给艺术家提供面对群众的机会。中国文联是艺术家的家,一到文联,我心里就感觉很踏实,它把艺术家团结在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响九霄》能够获得成功,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我非常感激。今年是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我希望中国文联能够继往开来,像大树一样长出新枝,越来越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