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相宜《铜雀伎》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15    作者:段妃    来源:中国艺术报

    3月20日,舞剧《铜雀伎》谢幕,舞台走上一位耄耋老者时,我的心又一次被感动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正是24年前民族舞剧《铜雀伎》的原创者孙颖老师,一位以自己的热情和爱,为舞蹈事业执著奋斗了一生的编导家、教育家。此次舞剧《铜雀伎》的重新上演,是纪念北京舞蹈学院建校55周年的重大举措,也是孙颖对久别舞台的《铜雀伎》又一次新的诠释。

    除舞剧《铜雀伎》外,孙颖创作了《踏歌》、《楚腰》、《谢公屐》等一个又一个的经典舞目作品,其中《踏歌》获得了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今天的古典舞剧《铜雀伎》,是孙颖在这24年中对中国古代舞蹈文化、尤其是对汉唐舞蹈文化再次深入挖掘和研究的结果,是他独特舞蹈观和艺术魅力的充分展示,是民族艺术个性和孙颖艺术个性的全面体现。

    欣赏过《铜雀伎》后,感觉有三:

    文化底蕴引领创作实践——浓厚的汉唐舞蹈神韵

    孙颖在创作中倚靠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撑,赋予舞剧《铜雀伎》可循的古典舞蹈的文化特征,以浓重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含量在整个舞剧中的引领作用,给中国古典舞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探究、考察木俑、陶俑、汉墓、汉画像石等大量文物,并从自己多年收藏的600余幅带有舞姿的古代画像(汉画像居多)中寻找古人的舞蹈形态、神韵,琢磨其生成、内涵和发展规律,力求舞蹈的外部形象与内在气韵的结合。他从有限的舞蹈资料入手,精心研究、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古代文化的每一个层面,并把追根求源的各种形象注入到自己的舞蹈中去,使今天《铜雀伎》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舞蹈形象,带动了中国古典舞走向新的文化层面,可见深入研究之功力。这种追求虽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奏效的,却是孙颖多年的文化自觉意识的结果。

    朴素舞风诠释人物性格——淡雅的舞剧舞韵风格

    时下,有些舞剧作品过多使用了“声、光、电”的现代技术手段,特意营造舞台气氛,甚至淹没了舞蹈本体。而舞剧《铜雀伎》抛开华丽的包装,以朴素的动作语言,细致讲述了汉代舞伎的悲惨命运,捕捉到了一系列小人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真实的心理活动,创作出极具个性的人物性格,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与人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扉。以“功夫在舞中”的严谨态度探寻舞蹈叙事抒情的特殊规律,不失“学院派”的严谨作风。以发展的舞蹈身体动作语言作为载体,恰到好处地借助其他艺术手段来渲染气氛,既不喧宾夺主,又突出了“舞剧”的真正艺术魅力,以朴素、淡雅的舞风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剧品牌。

    情与技、舞与韵的统一——浓淡相宜的舞剧文化

    当越来越多的舞蹈创作表演走向技术“高、精、尖”时,舞剧《铜雀伎》追求的则是情感与技术、舞韵与神韵的统一。《铜雀伎》不单纯追求形式和技术的华美,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脉络为依托交代故事。“以情带技”的创作与表演,强有力地质疑了目前舞界以技术水平的高难作为评判舞蹈创作表演的风气,赋予了舞剧中“舞”的灵魂意义。熟练的技巧固然是成功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但过分强调技巧而脱离舞蹈作品的内容,演员就会因技术负担而“断戏”,造成“非艺术”化的后果。“以情带技”的表演才会令观众产生审美享受,叹为观止于艺术的超越性表达。舞剧《铜雀伎》的创作与表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技艺高超的和谐统一,是舞韵与神韵的完美结合。由情感统领技术,技术推动情节、情感发展,技艺精湛、和谐圆满的舞蹈,才是好的作品、好的表演。

    在当今舞蹈创作雷同化,动作语言枯竭,缺乏独特个性和舞蹈表演虚浮化、媚俗化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况之下,树立鲜明的舞蹈创作与表演的审美价值取向,对于推动中国舞蹈、舞剧的发展至关重要。舞剧《铜雀伎》,也许不失为一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