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影像与时代一起成长
http://www.cflac.org.cn    2009-05-12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五四”运动90周年到来之际,先辈们高举的“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仍然召唤着我们继续前行。近日,第十六届大学生电影节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青春影像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电影学者们就“五四”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等话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的青春记忆,年过7旬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在谈到“五四”精神时,像一个意气风发的学子,已白发满头仍要为中国的电影披荆斩棘。

    “五四”运动之回顾

    “五四”运动的焦点导火线是什么?就是外争主权,内惩国贼。黄式宪说,现在的青年人关于“五四”运动起码应该知道顾维钧是谁,为什么要火烧赵家楼,为什么3000多人义无反顾冲向天安门。电影评论家戴锦华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一定有两个特征,一是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二是一定非常多元和立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很多“主义”,都在“五四”运动中有所呈现,“五四”运动成了20世纪最庞大的叙事。“五四”运动是中国第一次正面地面对帝国主义的尖船利炮,被迫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社会回应、思想回应。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认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单纯的精英思想革命,很大程度是利用时尚和社会历史关注点把一种先锋精神和思想诉求推向大众的过程,从《新青年》到后来的一系列杂志,新的思想从文学传播到知识青年乃至整个社会阶层有一个逐渐推演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五四”精神90年来成为一个先进青年的动力。我们过去强调“五四”是文学革命,实际上“五四”的文学革命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纯文学运动,而是把语言文字革命和思想的革命结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它不仅仅是精英革命,还是精英希望通过这次革命影响世界的过程。

    中国电影与“五四”的精神联系

    与“五四”运动同时期的中国电影并没有像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那样立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五四”精神只是逐渐地渗入到电影创作中。黄式宪赞成柯灵对中国“五四”电影的论述:在所有的姐妹艺术中,电影受“五四”洗礼最晚,“五四”运动后10年的电影领域基本处于与新文化运动绝缘的状态。为什么强大的“五四”冲击波没有波及电影圈?因为中国的封建文化太强了,一下子推翻不了,而真正的历史转变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是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促成了这次转变,核心意义是继承“五四”新文学运动精神。就这段历史来讲,上世纪30、40年代的电影辉煌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启蒙下实现的。《电影艺术》的主编吴冠平说,“五四”和电影没有直接的渊源联系,但是不论从20年代家庭伦理剧中对妇女角色的处理,还是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包括40年代国家精神、国家意识在电影中的显现,这些似乎都隐约可以看到“五四”这两个字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动力和精神能量。

    钟大丰认为,上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电影在短短10年间出现了众多的优秀之作,正是因为中国电影人向“五四”运动学习,中国电影在现代化进程中,使用了普通民众最能够接受的现代化方式。

    青春飞扬的经典之作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说,“五四”精神是渗透了科学民主意识的青春激情和革命精神,有四部优秀的电影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历史:1959年的《青春之歌》是表现中国青春情感和传承“五四”运动精神的经典之作;1991年的《开天辟地》从“五四”运动开始讲到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主旋律影片;1999年的《我的1919》从个人的视点,回顾了“五四”运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说,对青春生活的表现是电影天然的主题,新中国之前的青春电影更多带有悲剧成分,电影青春影像完全受制于现实;新中国青春电影是对新时代的歌咏,改革开放后青年影像至少触及青年的成长与困惑,更加接近现实,这个题材表现重点就是青春成长。

    青春影像还需创作者努力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田卉群说,“80后”要找回“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精神,要在广泛接触各种各样西方或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多作尝试,去了解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现在我们的青春片很多样,但是这种多样呈现出身份的模糊和背景的模糊,我们看青春片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年轻人讲述这个故事时,到底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观众能感到他们的选择是混乱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心研究员饶曙光认为,近十几年来,优秀的青春电影并不多见。青春电影,最基本的核心首先要跟普通人的青春有碰撞,要吸引住他们,要能感动他们,让他们不光感觉到心灵的刺激,同时也要有视觉的享受,至少要吸引他们去看。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维度,某种意义上要跟我们的日常经验、审美期待建立一种必然的联系。实际上,我们的现代性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多的是和我们的日常行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我们现在的青春电影为什么没有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内容或者说在中国没有得到发展,我觉得确实存在一个观念问题。因为在韩国、日本,青春电影或者青春爱情电影特别流行。我们存在的问题可能有两个重要元素:一是我们的导演缺乏一种类型意识;二是市场培育的问题,一旦这个市场需求很大,我想一定会有人去开拓这样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