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古典 阅读有方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30     作者:栾贵明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典籍卷帙浩繁,国学爱好者徜徉书海,还须得其津渡,方能博观约取,博古通今,知晓学术流变。阅读是治学的基础,更是每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持续,无数读者对国学经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古典”,是“古代经典”的简称。阅读古典,首先要有信心。无论是古典文化的传授者,还是学习者,都要抱有信心。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核心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典籍。它用文字记载下来,从祖上一直传至今天,体现着民族的特色。中国的典籍有一种“一贯性”,这在世界文化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连续不断的文化、典籍,传到我们这一辈,我们能不能认识、了解和理解,信心是第一位的。信心不是浮漂的、脱离现实的,它是阅读的前提。汉字从古到今,是具有连贯性的。我们今天依然可以识读考古发现的千百年前的竹简。相对于其他语言,汉语的这种连贯性对我们极为有利,它使我们今天能够阅读古典。

    阅读古典,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字,了解汉文字的基本特征。要正确认识繁简体字的问题。准确地说,就是正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我认同我老师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即简化字的存在不是当今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应简单看作“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汉字的发展不是仅仅按照“由繁到简”的规律简单进行的,它并没有一个可以归纳的规律。汉字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和由复杂到简单的双向变化。我们阅读古典,要客观看待典籍和文字,客观看待汉字的发展衍变规律,才不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只有在客观看待文字记载的基础上,才能认识文化,才能应用好典籍。

    语言形式方面,不应把文献典籍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类。认为白话产生于“五四”运动以后,这是一种误会。我们常说的“语文”一词,其原意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语”是口语,“文”是文献、文章。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同时含有文言和白话的成分,这两方面一直伴随在五千年的文化中。古典中的文字都是来源于语言,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论语》是孔子时代口语化的作品,《红楼梦》是乾隆时代的百姓语言。除了词汇的不同,古典和我们今天的日常语言差别甚微。我们不应该让古汉语成为一门“外语”,而应该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即阅读经典是没有界限的,并不是在学习另外一门语言,它就是生活在我们之中的。

    阅读古典,对待注释也要特别小心。汉代注释体现汉人的思想,清代注释体现清人的思想,而现代注释则体现现代人的思想。必须把经典本身的意蕴和后人的观点区分开来。古典的今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翻译不一定准确表达了孔子、孟子的原意。翻译是两种文字之间进行的全部对转。而在古典的今译中,地名、人名、年号等,则保留不译,而且本身也是不能译的。所以古籍今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后果是严重的。司马迁史笔的幽默感、臧否人物的能力和智慧,都是翻译不出的。汉语从古至今是具有一贯性的,若通过对转来学习古汉语,是永远不能掌握的。

    以上几个方面,是阅读古典的前提和基础。要读好古典,还需要有工具—— 一本好的字典。这是唯一需要的物质性的工具。中国书面语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字为单位,用有限的字来构造无限的词。字是有限的,词汇是无限的,所以使用字典是解决阅读难题的最基本、简单、便捷的方法,而且还给学习者以无限的空间。现在,词典的编写很多,但是利于国学阅读的字典还是非常匮乏。希望出现一本完整方便的字典,把每一个字的古义和今义贯穿起来,而不再分成古代的和现代的汉语字典。

    阅读古典必须充分尊重原文。这没有捷径,只有在排除了语言的障碍后,进入到古典的领域。选择优秀的教材,选择有益的章节,反复地读、抄、背,都是阅读古典的好办法。一旦进入古典的领域,随着阅读的深化,朱熹的观点,戴震的观点,各朝各代的说法,都会逐渐地理解,阅读的疆域不断开阔,阅读的兴趣也会不断增强。在阅读中,要认识到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是古代先祖一个人一个人地创造、接力似的传承下来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中应该以作者来统领作品,也就是“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恢复起“人”的意识。

    相信古典文化的爱好者,在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方法及规律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充满期望,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借助于一个小工具——字典,经过两三年的时间,就一定可以读好古典。在一生当中,用两三年的时间,安安心心、认认真真地阅读古典,进入古典,窥见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对人的一生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报实习生尹帆淼整理)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