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更有意味——读孙福海新作《不用偷着乐》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28    作者:张春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这是一本读了就难以撂下的书。它沿着相声的历史足迹,绘声绘色地描绘了100位相声人的生活片断。每节的篇幅并不长,且只着重勾画一人。然而却笔趣横生,既像通讯中的人物剪影,寥寥几笔形象便跃然纸上;又好似影像镜头,远景烘托氛围,中、近镜像刻画神态、动作、话语。由于篇篇生动,再串联成书,那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彩。因之也形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展示了相声人和相声艺术的风采。

    作者以其对相声界的熟悉,更怀着对他们德、艺的尊重,笔墨流淌着殷殷的情愫,字里行间凸显着浓浓的亲切,把“笑的使者”这个虽神采各异但却令人景仰的群体,深刻而立体地抒写出来。

    书中突出了各个相声人的“现挂”。不论在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中,都那么机敏睿智,那么鞭辟入里。他们面对着人生和艺术的多重拷问,尤其是老一辈艺术家身处坎坷时代并面临着种种困顿,却从不在心灵上矮化自己,像“张傻子堂会戏皇亲”的不惧淫威,钟子良的“拿洋人开涮”,用半拉锅盖讽刺列强盗窃我国文物等等,都再现了他们的艺品人格。而且,在擅长的“使活”即幽默的运用语言上,做出奇巧绝妙又蕴含道理的回答。例如,“高德明扮丑婆耍弄吸血鬼”,“恩培让李莲英伺候”诸篇,或入木三分地抨击丑恶,或嬉笑怒骂地讥讽奸佞,或出人意料却又高超之极地应对演出及生活中的差错、命运的悲欢与人生的蹉跎。

    这里有老一代相声艺人以逆向思维智斗王爷,也有相声大家以自己的才情人品带出高徒。因此,侯宝林、马三立台上台下树立艺德;姜昆、冯巩承前启后探索创新……更让读者和喜欢相声艺术的人们,对相声圈里的人和事有了一个深入腠理的认知。当然《不用偷着乐》大量描写的是相声人的趣闻、趣事、趣语,充满了天津话所说的“哏儿”。可是只要仔细读下去,可以从“杨振华摸着石头掉进河”看到探索改革时的艰辛,从“梁厚民有九个心眼”中体味他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全书把新老相声人,特别是他们今天的鲜活生活一 一“广搜博采”却又极富幽默甚至带有点“抓彩”地写出,这便形成一种看似笑话却有意味的描写风格。同时,在各个故事的串联之中,点染成趣,趣中含着琢磨,琢磨里有着或多或少的况味,这便把相声人和相声艺术的内在性征表现出来。当然,作者孙福海也写了相声人的别样情态,始料不及的错愕,蓦然回首的发呆,甚至不大不小地闹了个尴尬。但是能以智慧的语言化解,能以笑的艺术变不利为有利,还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精彩瞬间。《不用偷着乐》或泼墨,或工笔书写的正是这样的群体,这样的言行风尚。它也是一种比表演更有意义的“生活中有相声”的景象,孕育着笑的使者,推动着笑的艺术。

    这是民间艺术经过人生洗礼后的升华,也是语言表演经过千锤百炼后的闪光,更是一种笑的示范和笑的使者集体亮相。他们在平凡之中显出五彩,他们在星光闪耀里见微知著地奉献。老骥伏枥,少者磨砺不辍,承上启下的一代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相声给大众带来欢笑,让生活抹上了一缕吉色,可是相声人却有着比常人更多的苦涩,更多的艰辛。这些让大家笑口常开的艺术家、演员,需要被千百万观众更为深入地认知。孙福海的新作让我们在“不用偷着乐”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了解他们。书中还有许多日常的轶闻谐趣,甚至是“掉链子”的事,然而恰恰是在这一层面上让相声人和相声艺术,更亲切地走进群众,使热爱相声和想了解它的读者有了别开生面的收获。

    一部好书,不是一蹴而就写出来的,而是厚积薄发、点滴积累磨出来的。这个“磨”往往体现在下笔之前,经过人生的炼狱和社会的历练,也就是古人说的“工夫在诗外”之后,才能流淌于笔端的。现在面对文化浮躁,更加需要这种诗外功夫。而最关键的就是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要在沉下去的同时,以一种执着披沙拣金检出“珍珠”,写出“晶莹”。

    《不用偷着乐》以它的愉悦之光,让大家体味着珠色莹盈的相声艺术和相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