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出版要从“高烧”走向“常温”——访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
http://www.cflac.org.cn    2009-04-24    作者:徐辉    来源:中国艺术报

    针对普通读者的读物,也要由水平较高的专家负责把关,认真注释,仔细校对,确保不出错,这同时也要求专家、学者们走出象牙塔,躬身实践,了解民众需要,真正为民众整理出版出文化古籍精品。

    近年来,我国图书市场国学类书籍持续热卖,非常火爆,不但国学经典著作一版再版,解读经典的书籍琳琅满目,广大读者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也是持续不断。近日,就国学类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

    记者:什么样的书才能叫做国学类的图书呢?

    顾青:要谈国学类图书,首先得对国学这个概念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什么是国学,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和权威的说法,这也导致社会对国学认识模糊。在我看来,国学这个概念要放在历史中考察,它产生于清末明初、西学东渐之际,相对于西学而言,指中国固有之学术,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而有关这些方面的图书均可以称之为国学类图书。

    记者:目前图书市场上,国学类图书可以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顾青: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国学类图书,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为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等研究者所使用的国学图书,这又分为两种,一是整理出版的传统古籍、原著、元典类,一般都是竖排、繁体字,如《二十四史》、《十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版发行,二是各种学术著作类图书,它们多是著者的学术成果结晶,质量、品位都比较高。国学类图书另外一大类可以称为大众普及类,实际上这类图书才是国学类图书大热的主力军。它包括《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常见的简体字、横排的古籍普及本以及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等面向大众的经典解读类著作。此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一批从古典名著中编选故事、总结经验、汲取智慧的图书,如《水煮三国》、《老子管理学》等,这类书可以说是“拿来主义”在国学方面的直接应用,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也属于大众普及类。

    记者:国学类图书出版热潮出现的原因、背景是什么?

    顾青:每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国学类图书(主要是大众普及类)的畅销也不例外。分析起来,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原因是老百姓对此类图书的文化需求的推动。有需求才会有产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从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另外一点则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要。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更掀起了向传统回归和学习、古为今用的热潮。

    大众普及类国学图书的热销,和电视作为大众媒体所具有的巨大传播优势密切相关。相对于传统的出版等方式,电视拥有无与伦比的强势地位,《百家讲坛》的成功正是传统国学与现代电视媒体合作产生的良好效应。《百家讲坛》等讲座的热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需求,因而带动了整个国学类图书的出版。

    记者:国学类图书的出版质量参差不齐,请问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顾青:国学类图书热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如今的国学类图书出版市场,也免不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这要和前面的国学类图书的分类结合起来看。对于古籍整理类书籍的出版,国家非常支持,有专门的规划,一些古籍类图书出版社和大批的专家学者一直以来辛勤耕耘,为传统古籍的保存和在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出版了一批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这是值得欣喜的地方。但这类书籍一般仅仅在专家、学者间流通,拘囿于象牙塔和学术研究界,并不为群众所熟知。

    大众普及类国学图书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多。如对《论语》、《孙子》、《孟子》等传统文化典籍的出版,很多出版社极其不负责任,具体表现是不讲究版本、文字的准确性,解释错误百出,印制粗糙,盲目跟风等。再比如经典解读类国学图书,许多人根本没有什么国学功底,对国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读了几本书后就开始妄加评论、任意解释,对公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针对大众普及类国学图书出版存在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要规范出版市场。国家应统一安排部署,有组织和计划地出版,以制止行业乱局;二是对所出书目要严格把关,精益求精。针对普通读者的读物,也要由水平较高的专家负责把关,认真注释,仔细校对,确保不出错,这同时也要求专家、学者们走出象牙塔,躬身实践,了解民众需要,真正为民众整理出版出文化古籍精品。

    在这方面,出版界不乏有益的尝试和经验。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大众国学类读物,一方面利用简体、横排的方式,适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另一方面点校、注释等都非常严谨,避免了市面上一些国学图书粗制滥造的毛病,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经典的阅读需要。一些文史大家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著名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编写了一本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大家都非常喜爱。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所作的《经典常谈》可以说是一本启蒙性质的中华传统文化、历史、哲学读物,把博大精深的传统经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广大读者,为传统文化的普及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记者:请您预测一下未来国学类图书出版市场的发展趋势。

    顾青:未来国学类图书,不管是专业类,还是大众普及类,都会持续长销,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市场不会萎缩,只会逐步扩大。但是,我认为,像前几年那样,由学术明星和《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带动起来的国学热,势头已经过去,很难再重现。国学类图书的出版在经过这次热潮之后,应总结经验和教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在大浪淘沙的图书市场上真正立足,站稳脚跟。国学类图书的出版应该处于一种“常温”、持续的热度当中,而不是持续“高烧不退”,如此方能保证国学类图书市场健康发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