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题材电视剧:与时俱进塑英豪
http://www.cflac.org.cn     2009-03-27     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荧屏,以《亮剑》《士兵突击》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视剧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不久前4家省级卫视争播《我的团长我的团》更是引发人们对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热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代表作,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思想的变化与商业化大潮的涌动,言情剧、武侠剧、宫廷剧、历史剧等娱乐性更强的电视节目成为荧屏的主力军。但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何以能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是一个突然出现的现象还是累积渐进的过程?军事题材电视剧在热播的背后有哪些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就相关问题,记者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解读。——编者

军事题材电视剧:与时俱进塑英豪

                           边国立(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化管理系教授)

                           张 东(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研究室主任)

                           金 涛(本报记者)     

    细节关乎成败

    记者:最近4家省级卫视抢播军事题材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关注。你们在看这部电视剧时有何感想?

    张东:这部剧编剧和导演的创新意识都非常强。编剧兰小龙希望创作出的作品要与传统的、大家已经习惯的军事题材作品的风格样式都不相同;导演康洪雷在拍了《士兵突击》之后,也希望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新的突破。基于这两点,在选题的角度上,该剧没有从正面描写中国远征军,而是由一个非常偏的角度进入,选择了远征军中一群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对他们的表现也不完全是人们原来想象的悲壮、惨烈或者说波澜壮阔,而是赋予了这个悲壮凝重的题材一个带有幽默甚至自嘲特点的外壳。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起码有些观众看了后觉得有意思,有吸引力。

    但《我的团长我的团》情节有些拖沓,如果剪成20多集可能会更好。比如剧中一个唱歌发泄心情的情节中,对唱歌长短的把握要有一个度,短了不够,达不到效果,长了又会让观众厌烦。唱到什么时候观众觉得情绪得到发泄,同时又是恰到好处还需要琢磨。类似情节还有一些。

    也有些人觉得该剧有些地方不够严肃,与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不符。其实这还是一个创作的分寸问题。历史能虚构到什么程度?一个严肃的主题,调侃能到什么程度?方言的使用,什么程度是恰到好处,什么程度是卖弄,让观众反感?这都应该认真把握。这和创作者的才华、功力都有关系。虽然对艺术可以见仁见智,但仍然存在一个大众的标准,电视剧还是一个大众的艺术,超越了大众的标准可能就变成小众艺术了。

    记者:有人指出《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一些细节与史实有出入。

    张东: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什么人该带什么样式的头盔、绑腿应该怎么打等细节问题忽略了,一般观众虽然也能接受,但如果能把细节做到位,这个片子就更好了。电视剧发展到现在,军事题材早过了有没有的阶段,而是要处理好有什么、怎么拍的问题。要做到和别人不一样,细节处往往能够决定成败。

    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民族化走向

    记者:有人提出《我的团长我的团》把主旋律的界限搞模糊了、把军事题材的表现内容颠覆了,你们是否认同?

    边国立:过去我们对于主旋律的理解范围有些窄。以前认为主旋律就是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这个当然不错,也是事实。但如果转换一下视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同样是全民族的抗战。有人在原来对主旋律认识的基础上看《我的团长我的团》,觉得这部剧的主体是国民党军队,而且是国民党军队中溃退下来的非正规军,因此认为它把主旋律的界限模糊了。但应该看到,即便是这些溃退下来的散兵游勇,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时他们心中依然涌动着民族的血性,因此该剧还是很主旋律的。

    我也不大赞同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把军事题材的表现内容颠覆了。这部作品其实是对军事题材电视剧内容的拓展与丰富。在共和国成立后的前17年里,文艺作品中基本没有表现国民党抗战的内容。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文艺作品中对这类题材逐渐有所关注。比如“文革”前17年拍摄的影片中,八路军、新四军的军帽上都没帽徽,仅有两个扣子。而事实上因为当时八路军、新四军已经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序列,所以帽子上应该有青天白日帽徽。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认识的改变,在一些影视作品中陆陆续续出现了八路军、新四军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并不是说这样处理就改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性质,其内核是不变的,只是我们更加正视历史了。在历史契机推动下,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和国共合作抗战越来越多地得到表现。《武士敏》《血誓》《雄魂》等许多影视片对国民党等各种抗战力量也有了更多更复杂的表现。许多影视片都不再对国民党军队和军人单方面批判或赞颂,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状态。影片《七七事变》中国民党爱国将士奋起抗战,《铁血昆仑关》中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搏杀,《太行山上》中国民党军长郝梦陵牺牲在前的无畏形象,都丰富着历史的记忆。随着影视中抗战力量的表现越来越多地走向全民族范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得到彰显。应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不仅不是颠覆,而且是对这样一个延续下来的题材的丰富。有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影视剧对我们民族抗战历史的表现就更丰富了。

    抗战影视题材的丰厚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永远值得欣慰和自豪。但我们还缺少更广阔的题材视野。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地区抗日武装的许多战绩,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如淞沪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国民党远征军入缅作战、国民党航空队作战等等,以及各阶层抗战的事迹,都有待开发,有待对其成败得失的进一步反思。对侵略者各种罪恶揭露和批判性的影视作品也还较少。这些与我们14年的抗战史不相称。努力让中华儿女永远铭记那交混着残暴和屈辱、愤怒和斗争、牺牲和胜利的历史的昨天,在银屏塑造有强烈感染力和感召力的民族魂,是影视创作者不容懈怠的责任。

    张东:《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创作跟当前时代和社会的主流思想是有关联的。比如说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时国家强调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当时有一部片子就叫《中流砥柱》。到了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时候的主题变成了我们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斗争,同时也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作战。这个主题较以前就宽泛了很多。对于抗日战争,我们依然要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没有错的,同时也要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爱国将领作出的贡献。

    在题材上,《我的团长我的团》具有一定开拓性,表现了过去不太被注意的领域。通过看似最没有战斗力的一群人最后形成一个战斗力非常强的部队同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正是这个片子的精髓。编剧从非主流人群身上反映了大主题,非常巧妙。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都特别需要、值得珍惜的。特别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些大事件大挫折的大喜大悲之后,会觉得这种精神更加重要和珍贵。在去年的抗震救灾中,这种抗争精神也有表现,这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电视剧通过尘封的历史,激发出的还是自强、自立、爱国、为美好未来奋斗的精神,也是时代主旋律的体现。    

    军事题材电视剧为何热播

    记者: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是这几年的突然升温还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边国立:近些年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是令人鼓舞的事实。实际上这种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就已经发端了。比如革命历史年代剧《潮起潮落》、战争题材剧《雪震》等所引起的巨大反响标志着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从那时候就开始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反映军校生活的青春励志剧《红十字方队》再度引起强烈反响。不过那时候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还属于比较个别的现象,但长期的累积使军事题材电视剧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一批各种题材、样式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作品大量涌现。因此真正形成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潮的不是几部作品,而是近十年来累积效应的适时的发酵。

    记者:为什么军事题材电视剧会在这10年形成一个高潮?

    边国立:钟惦棐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研究军事题材电影美学最重要的还是阳刚美。这是非常正确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生长在电视文艺空前热闹的文化语境里,生长在商业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环境里,肩负着弘扬主旋律使命的军旅电视剧必然有所作为。银屏上,“快乐”大潮一浪又一浪扑面而来,滥情戏多,选秀节目多,造星节目多,赢奖娱乐节目多,侠男侠女多,皇帝戏多。高频率的歌星演唱会上,举着荧光棒追星的人潮如痴如醉,明星、大腕越来越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当代英雄!我们不能不有所警惕:我们是否过分推崇了什么?但是,完全被商业利益主导的神经肯定是不正常的神经。娱乐化生存决不是电视屏幕的唯一!肩负主旋律使命的军旅电视剧创作者有了新的用武天地,即通过关注历史进程各个阶段的军事和军人情怀审视现状,置身时代语境,努力做到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军队事业前进的观念表现上富有新意,这是业已走向成熟的军旅电视剧始终把握着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到《士兵突击》,从军旅电视剧的主体内容看,它充盈着的气势美,它显现着的主旋律的铮铮风骨和英雄情结,足资比照,独有引力,无可替代。它们以军人的征战途程、生命价值、人格风采与当代现实形成各种各样的潜在对比和显在对比,以对军人岗位的奉献精神、健康靓丽的军营风景、军人成长主题颇富时代感的表现而深入人心,以永恒的英雄精神感动中国!

    另外,观众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关心使军事题材电视剧成为潜在的社会心理关注点。军事题材电视剧生长在国际军事斗争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环境里。今天的世界和平、发展依然是主题,但军事霸权依然存在,台海局势并不平静。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爆发海湾战争以来,世界范围的军事变革更是大潮涌动,我军科技强军、质量建军、保卫疆域的使命有了新的历史性要求。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在自觉地与国际背景和新军事变革相遇合,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融入其中的理想主义都得到发扬。最终它们让人民看到,一个兴盛的民族后面是怎样站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军队又是怎样与人民站在一起的。

    张东:人类有一种“零年情结”,即每逢10年、20年等就要进行一些纪念活动。这个意识本身是一个机遇,特别是电视剧进入商业化市场以后,往往要寻找卖点,“零年”就成为特别好的契机。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政策都会比较支持,资金、人力、物力也会有较大的投入,就会促进电视剧、电影创作有一个集中的发展。这一特点在电影创作上比较明显,新中国电影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建国10周年,一批优秀影片都是那时候制作的。同样,现在每一次庆典都是获得好的创作条件的机遇,各方面都有保障就比较容易出好作品。此外,电视剧进入产业化的生产链条以后,前面的戏收视率高、影响大,就刺激一些老板再去投资。有了钱以后,又可以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提升作品的质量,形成良性循环,也带动了这些年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

    边国立:军事题材电视剧受到群众喜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创作思维的改变和活跃。军队中目前有十多家大的影视剧制作单位,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现在又有越来越多军队外的力量参与到创作中,很多军队影视制作机构也在寻找民间资本,寻找大的公司合作,形成组合拳。军队单位自己单独制作电视剧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变化。

    创作思维的变化还表现在由大制作、大人物向大制作、小人物、以小见大的转变。“文革”前17年我国没有真正的大片。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血战台儿庄》是一个大片,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决战”系列。可是这种大事件、大人物、大历史进程的“大”片随后也带来了观赏疲劳,人们开始思考,“大”是不是一切呢?现在的影视剧创作已经从大制作转到以人为本,转到深入塑造人物形象。《我的团长我的团》也是大制作,投资4000万元,但塑造的都是小人物。现在不是绝对排斥以前的大,而是以小见大。由于创作思维方面的改变,人物形象更生动,观众爱看了。

    张东:创作思维的变化也带来作品风格的不同。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在风格上就带有调侃、幽默甚至搞笑的成分,符合了当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要求、处事风格。幽默感的激发和表现是人的个性强化的一种表现。只有到了一定的文化氛围、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之后,才会有这种幽默感,这是社会文化进步的表现。

    主题深化与形象创新

    记者:近年来,以《亮剑》《士兵突击》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视剧在荧屏热播,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与市场收益。与以往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相比,最近的一批军事题材电视剧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张东:不管是什么作品,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有创新。如果是原地踏步,永远炒冷饭,则必定落伍,没人愿意看。2000年的《突出重围》振聋发聩,是新世纪开始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从《突出重围》开始的军事题材热一直持续到现在。从那时起,引起大众关注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大体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观念剧或概念剧。这类作品以表现我军新军事变革的思想为主。新时期应该怎么打仗?怎样保卫我们国家?当前的部队存在哪些问题?在这类作品中对这些问题都有所表现,并尝试分析它、解决它,其表现力之深刻甚至影响到现实中的军队建设。

    还有一类作品可称之为历史传奇剧,以《亮剑》为代表。这类作品表现出对历史细化的解析,尤其是以对人物性格的极端化、个性化处理受到观众的喜爱。编剧特别强调人物的某种个性特点,这样会对观众有一种吸引。极端化处理使人物特别显眼,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说石光荣、李云龙的特点就是一根筋,他们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历史画廊中过去很少有的形象。此外,这类作品还涉及到对我军高级干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表现,带有一定的揭秘性。虽然有些情节有夸张的地方,但有历史依据,得到很多人认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又有独特的个性,这样的人物、情节是新鲜的。这是较以往影视作品的一个变化。

    第三种类型不是很容易概括,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商业剧或通俗剧,比如《炊事班的故事》《幸福像花儿一样》,比较轻松,娱乐性更强些,是穿上军装的青春情感剧。这些作品用轻喜剧的样式,包括方言、人物的形体、幽默的小故事等来吸引观众,不仅仅是表现军队训练,而且表现军营环境等。这些应该说都是现在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新之处。《士兵突击》大体可以归入这一类,它通过草根梦想的实现和成人童话般的境界抓住了当代社会年轻人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让很多人为之感动。

    边国立:随着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不断发展,许多创作者深入生活,在主题开掘、主题深化和主题升华方面下大功夫,并以一系列作品的递进式发展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世纪之交的《突出重围》以其强大的观念冲击波惊世骇俗,并大跨度地回归了军事本体,表明:“一个兴盛民族的背后必定站立着一支强大的军队”。随后,许多创作者不断深入生活,使创作主题不断深化和拓展,《DA师》《导弹旅长》《西线兵车行》《长空铸剑》《沙场点兵》《石破天惊》《砺剑》《垂直打击》《战争目光》《狼烟》等剧,不仅贯穿着忧患意识,强化着战争意识,尽情展现着我军科技强军的风采,还渐次渗透着人文关怀、用人观念、科学精神、国防意识,激发着全民保卫祖国的神圣感,这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发展中一个方面的突破。

    近年来,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突出表现是对电视艺术原生态的追求。什么是电视剧艺术的原生态?至少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生活的逼真感、形似方面的追求,是对生活细节的多方采撷,是对造型真实性的刻意追求,是对历史风貌的高纯度再现。二是情感和心理的原生形态,即展现生活的真实情态、原生心态,包括对历史性格的准确塑造和对历史情感的还原,力图引人在切近生活的感悟中、再现历史的记忆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生活的形似中追求神似,努力制造对远离历史的人们也都会产生的不可抗拒、原汁原味的观赏诱惑力,吸引新老观众不由自主浸润其中。在《亮剑》中,电视剧艺术的原生态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革命传奇英雄人物塑造的突破。李云龙身为八路军团长,衣服上有油渍,口出粗言豪语,他善出奇兵,反常制胜,他屡犯错误,又屡立战功,这种传奇性来自于过去艺术未曾深入表现过的现实生活,就有很新鲜的感觉。李云龙身上所带有的扑面而来的原生态气息是人们过去所没有见到过的,我们会一下子被这种形象震撼。李云龙的形象给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气,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相信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在《狼毒花》中,常发被塑造成一个有着浓重浪漫色彩的传奇英雄。《狼毒花》以明星和英雄形象的融合开创了今天英雄主义的传承、理想得以存在的一个方式。而于荣光塑造的常发形象一个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在于,作为英雄队伍的一个同类,它既不失历史的年代性,又融入了当下时尚性,堪称综合美学的一种尝试。

    在当下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娱乐元素的融入已经非常多了。很多军队制作机构已经比较自觉地注意到审美共享,军事题材电视剧不仅是演给军队的官兵看的,而且是向社会提供一种精神食粮。喜剧片如《炊事班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等,阳光、时尚、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在《我心飞翔》等正剧中,也有了很多娱乐元素。一些地方戏里有的时尚元素、明星效应,军事题材电视剧里已经有了恰当、有机的融入。军事题材电视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战争戏,也不是严肃、刻板的军营生活戏。

    记者:有人认为《我的团长我的团》表现了一群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在战争的磨砺中所发生的转变,塑造了一群全新的人物形象。如何看待这类不同于以往军人形象的人物塑造?

    边国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创作看,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一种承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世纪80年代末有一部电影《大清炮队》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人物塑造相似。《大清炮队》表现的是鸦片战争时期沿海一个守备为向上级申报人头数领取军饷而下令征召炮队,结果很多沿海农民冒名顶替报了名,不想却弄假成真成了开赴战场的炮队士兵。但是在激战中,这些没有实战经验的士兵在根深蒂固的民族自尊激发下同仇敌忾,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残酷的交战随着大清炮队全体将士的阵亡结束。当时对这个剧有些争议,说是展览落后。我倒不这么看。因为恰恰是这种落后中见美丽的创作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人民中潜藏着的深厚的反侵略力量。比如一些红军战士参加红军可能并不是出于高度自觉,甚至有些人就是为了吃饱饭才跟着队伍走的。在影片《革命到底》里三个农村青年为什么参加革命?他们一开始是为了赢得女主人公阿山的爱情。但这些是人性的起点,却不是思想的高度。在革命征途中他们的精神一步步得到升华。这是小人物的史诗,是真正的人性的历史。《我的团长我的团》呈现的面貌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争议,但这个剧自觉地探索小人物在特殊环境下的变化与激发出来的民族血性,这是非常宝贵的。

  网络推波助澜

    记者:在《士兵突击》热播时,网上出现了一批“突迷”,这在以前也是很少见到的现象,而且“粉丝”的热情对《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何看待网络在推动军事题材电视剧热播中所起的作用?

    张东:《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成功与走红不是单纯的电视剧现象,而是网络时代独特的文化现象。网络的推动作用在《士兵突击》之前也有,但只是一种萌芽。比如说几年前海军拍摄的《波涛汹涌》就和门户网站合作进行宣传;南京军区拍摄的《DA师》在网上做了一个专门网站,有大量网友的评论。到了《士兵突击》,网络已经不纯粹是一种宣传了,而是和片子的发行、放映、营销等都有了密切关系。如果单独从艺术角度来说,《士兵突击》是好片子,但和前些年的《和平年代》《突出重围》相比,那几个片子至少也不差。只不过环境不同、方式不同,最终显现的效果也不一样。

    互联网给了老百姓表现自己愿望的平台,同时形成一种力量。传统媒体的评论一般比较主流和专业,声音往往来自同一方面,和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有距离。普通观众和专家的眼光不一样,但他们的意见不可能在学术文章中或正规渠道中表现出来。因此这些内容过去人们是不知道的,仅仅止步于小范围的私下交流。但一旦这些言论在网络上表现出来,在互相交流中可能很快就会从很个体的感受变为群体化的感受,再变成群体化的舆论,这就是从草根出来的舆论力量。这在过去的影视剧评论中是看不到的。草根舆论有局限,有盲目、不理智、不公允的地方。但这毕竟是一种声音,对创作者、观众都有影响,甚至它可以对一个戏的命运产生影响,包括对下一部戏命运的左右。《我的团长我的团》如果和《士兵突击》完全没有关系,也许没现在这么多人关注、喜欢。而现在大家因为喜欢《士兵突击》里的人物,所以同样喜欢这个戏里的人物。网络的力量就在这里。以后电视剧不管怎么发展,网络的力量都不可忽视。    

    变动的类型不变的艺术规律

    记者:边国立教授在文章中曾经提到,电影类型规律的研究对电影创作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电视剧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

    边国立:我觉得对类型的理解应该宽泛些,将对类型的探索看做是对一类题材、一类作品艺术规律的认识。比如军事青春剧,从《红十字方队》到《我心飞翔》,它的创作规律是什么?这种思考就是对作品艺术规律的把握。如果思维僵化点,我们会去给类型定模式。但我不赞成这样做,因为类型本身还处在变动中,类型之间往往还有交叉。革命历史战争剧和革命历史年代剧有时候就很难区分。在革命历史年代剧中,后战争叙事是对内涵深化很重要的一段,后战争叙事把战争年代的很多内容延续下来、深化下来、变动起来,给我们的感触、感悟就更丰厚了。这也可以归结为革命历史年代剧的一个艺术规律,把握到这一规律,就可以更好地促进以后的创作。

    说到这里,我想起最近新出的军事题材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DVD光盘,它的封面上这样写道:青春励志、军事动作、军事言情。它的类型是三合一的。所以现在很难给一部剧定类型,这也说明创作者往往自觉地在创作中融入多种类型元素。《士兵突击》是否也有相似的地方呢?它肯定是励志题材,但也有别的内容,比如这部剧中含有重要的军事训练内容,涉及到的武器装备、狙击手的作用、士兵顽强的意志等就引起了国外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有时候很难完全说某剧是某一类型的。现在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确有一个类型丰富、类型混杂的现象,对它们的研究还在探讨中,很难严格定义。这是个可喜现象,说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生命力还很顽强。

    记者:军事题材电视剧会持续热下去吗?

    边国立:从来没有长久保持一个热度的作品。社会是多元的,人们的需求是多样的。目前是军事题材电视剧近30年来热度最高的时期,从观念到人物,军事题材电视剧现在比的已经是创作的新意了。电视剧早已成为一种确定的大众文化形态,我们有理由期盼更多的创造者在大众文化允许的规则里,学会怎样让昨天的故事为今人乐道,亦让后人有兴趣感悟昨天的生活。我们以军人的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决定的军人方式追求效率,我们有组织的优势、有军事题材这座富矿资源,毕竟岁月东流去,与时俱进塑英豪,这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永远迫切的使命。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