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打造中国的类型片
http://www.cflac.org.cn     2009-02-17     作者:苗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上一部电影《疯狂的石头》之后,继续沿着“疯狂”系列前进的宁浩,用《疯狂的赛车》带来了近亿元的贺岁票房。这位以商业类型片成名的导演,如何看待商业片的制作?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计划?本报约请作者专访了宁浩。

    苗春(以下简称“苗”):听说《疯狂的赛车》写“残”了7个编剧,有人说情节复杂,有人说情节比较臃肿,有人说看得挺累的,你怎么看待这些说法?

    宁浩(以下简称“宁”):接受批评,继续改进,下次写得简单点。我比较关心观众的反应,也会看网上骂我的文章。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力和评价人的权力,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自己的观点。要弄清楚他们的道理在哪里,有用的留下,没用的剔除。

    这部电影的问题可能在于信息量过大,而且复线叙事会导致观众不停“挪座位”,不停地调整视点,调整的过程就会比较累,投入感不强,不像单线叙事观众只跟着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走那么容易进入观影状态。观众有这样的感受,我就要研究造成这个感受的原因。这样我就明白了:今后如果还要吸引更多的观众,更大的市场,那太多故事交织的这种办法,需要暂时放一放。

    苗:为什么你头两部影片《香火》和《绿草地》曾经都很细腻、很人文,后来的《疯狂的石头》却非常商业化、类型化,是因为那两部电影把自己和朋友的钱都搭进去,痛定思痛后的决定吗?

    宁:不是,《疯狂的石头》是我的第一个电影剧本,我早就想做这样的电影,只因为在当时现有的资金条件下,我只能选择前两部。拿那么少的钱,去做商业片,不是找死吗?商业片还是需要一些钱来支持的,我只能等到机会成熟再来做商业片。

    电影确实有相对大众和相对小众的区别,但是也不能说它就不商业,什么叫商业?比如一个文艺片,本身不商业,你做出了一定的水准,那应该就可以赚钱了,但是得会算账。你要算清楚文艺片的市场有多大,然后算在多少钱之内拿得下来。

    苗:有人说《疯狂的赛车》重复《疯狂的石头》,也有人说你模仿盖·里奇的痕迹挺重的。

    宁:对,就是奔着重复去的,商业类型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可复制性。这些人就看过盖·里奇,但这种模式也不是盖·里奇的发明,他也是跟别人学的,最早莫里哀就做过,这事没什么新鲜的。不会你还不学?电影都是学来的。类型片是,艺术片也是,我们现在连楼房都是跟外国学来的。

    苗:《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这类影片在你这里已经拍到极致了?

    宁:对,在我这里已经就这么大能耐了,拍完《无人区》这种公路片,然后想拍科幻片。我以前写过一个《七宗梦》,讲一个时空穿梭的故事。

    苗:未来你将拍摄的两部影片《无人区》和《七宗梦》都是新类型的尝试,主要探索方向是什么?

    宁:这两个故事都是类型感很强的题材,第一眼看镜头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电影。美国电影的可识别度就很高,看一眼就知道是西部片还是喜剧片或者其他,我就是想做这种类型感很强的电影,这也是我的努力方向。

    苗: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认为广告植入将会成为趋势,你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里都曾涉及广告植入。

    宁:广告植入是一个阶段性产物,它是在电影工业还没有发展和健全起来的时候出现的选择手段,这个选择手段是降低风险和支持电影行业发展的办法。其实真正进入到良性循环,当每部电影都非常赚钱,用不着靠广告维持的时候,这种选择手段自然会消失。所以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苗:你的喜剧为什么要说方言?

    宁:我也没有一定要用方言,就是希望稍微生动一点,因为这是为演员提供方便,演员表演的时候障碍低一点,他用他最熟悉的语言进行角色的演绎时,他的表演会更自然,更平衡。

    苗:有报道说,你一定要演员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弄得大杂烩似的,这是刻意的吗?

    宁:现在中国在进行都市化的改革,我们正从农耕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型。在这个情况下,所有的大城市里都是南来北往的各种口音,反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潮。我觉得这个很正常,就是现在中国的特色。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